中国藏茶坊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摇滚歌手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而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呆在某个中国藏茶坊,或上茶或咖啡或雪茄吧里,慢条斯理地煮着功夫茶、享受手磨咖啡的独特香滑、或雪茄和浪漫一起燃烧;休闲与思考都能恰到好处;我们可以随手翻一些能够慢慢阅下去的文字;在心灵的光芒与轻音乐的共振中熏醉、坐忘……但愿,这一切都还不是发生在我们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但愿,我们现在就可能明了,修炼内心就是理解生活,理解生活本身就是我们在修炼内心……
  都市人的第三生活空间
  绵绵如丝的禅音乐声飘荡在藏香萦绕的空间里,有潺潺的流水与鸟叫的声音,然而这并不是在哪个偏远的丛林,而仅仅是在闹市里一处别有天地的藏茶坊里。
  东方雨极中国藏茶坊于2012年春在重庆成立,位于歇台子,是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以及印度的三位友人共同打造起来的品牌,20余年的人生修炼与践行。茶坊布置得古色古香,分大厅和几个小包房。包房都是以木质雕刻的镂空落地窗户隔离开来,这样的隔离让包房格局显得不开放但也不至于太隐蔽。大厅内安放着如转经筒般模样的灰色装置,不断有水流绕其流下,茶坊负责人陈总介绍,这样的装置也和宗教信仰有着潜在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反映了一种生命本源的意味在里面。大厅顶部全部吊着竹筒为装饰,所谓君子不可居无竹,看来,就连屋顶也是大有考究的。挂在墙边的五彩经幡和墙上的两幅大唐卡又彰显出了茶坊的藏文化,其中那两幅大型唐卡是陈总专门从西藏选购运回来的。
  别看藏茶坊的座椅全是木质结构,但这些木头可都是价值不菲。它们至少是600年以上印度尼西亚的老柚木;茶台用的是老挝500年以上的大果紫檀,一套下来就得十多万。而不管是茶台还是座椅几乎都是按照它本来采集回来的样子,除了茶台用了对人体无害的土漆刷了一层之外几乎没有经过什么修饰,座椅更是连漆也没上过,呈现出弯弯曲曲的原生态。陈总说,之所以不上漆着色是因为要保持木头的生命力,它能因此而吸附人体的负能量,所以,这样的座椅反而是坐的人越多、时间越长其价值越高。
  陈总说:“就是想要打造一个天然的、本源的体验,带给忙碌的都市人一个第三生活空间。”
  是茶非茶,不可非物
  现今主要是陈总驻地重庆负责茶坊的各种事务。而在此之前,陈总在深圳做工业设计长达十余年。然而工业设计是一个伤脑伤身的职业,在做了多年以后,身边有朋友忽然就累倒了,说死就死,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陈总才突然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毅然从工业设计之路上走了出来。深圳的茶文化给了陈总很多影响,在与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的协商准备下,他们做起了藏茶。
  “东方雨极”作为藏茶坊的名字,当然也有更深层的意义。世界只有一个东方,东方只有一个雨极地带,名谓“东方雨极”。“东方雨极”就处在北纬30度,与古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神失的玛雅文明等神秘区域位于同一纬度。北纬30度,地球神秘的脐带。
  珠穆朗玛·世界屋脊——圣洁的青藏雪域高原就跨过这一神秘的纬度。面对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高原强辐射、风烈干燥的环境,无蔬菜、水果,以牛羊肉、奶酪、酥油和青稞米等高油脂、高热量食物为主食,还都是半生半熟的生活状态下,千百年来,数百万藏民,世世代代却繁衍生息在这里,并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民族文化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里生活,而藏民很少出现消化不良或三高症、慢性病、恶性肿瘤疾病,他们体格强壮少病,很多人认为保护他们的正是藏茶。在他们看来,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
  中国藏茶,采集于“东方雨极”高山小叶种成熟茶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影响睡眠的茶。从唐朝以来,中国藏茶都是历代政府维护西藏和平的宝物,又被称为生命茶、民生茶、国家储备茶。我们有幸能在藏茶坊一品这茶之精品,藏茶中的康砖茶,均匀剔透的色调,入口有一种清新淡然的口感。从陈总口中还得知,只有藏茶不怕隔夜,隔夜的藏茶更好喝。不禁想用“东方雨极”的文化来解释就是:是茶非茶,不可非物也。
  生活的最高境界
  古话说得好: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满足了温饱的情况之下,当然就是要提高生活质量了,于是,排在最后的“茶”就成了饭后生活质量的保障。
  现代都市中,人们都各自背负着诸多的压力,对自身的忽视为健康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而陈总想要做的就是把这样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出去,把这样的茶道、茶文化传递出去。人生向真·善·美·德·道的修炼与践行过程,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其他文献
国人的处世哲学,富足时一定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庭院,以便关起门来,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小日子。哪管世间风雨飘摇,只守着自己“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祖祖辈辈、开枝散叶,就这么传承下去。  坐落在双江镇北街田坝外的田坝大院,是双江镇上占地最大的建筑,曾经是双江杨氏首富杨守鲁的宅院。于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后,已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如今,此处已是人去楼空,但属于旧式乡
期刊
当这些小玩意儿被阿米放进了这个小屋,它们就变成了“阿米咖啡与花”的一部分;不豪华但温馨,不奢侈但和谐,这哪里还有半点豆腐厂的影子,连原来厂里旧有的老窗子,都在咖啡香的浸染下,有了文艺范儿的身段。  室内咖啡香  如果不是阿米告诉我,我没想到这个满是花朵、溢着咖啡香的小屋曾经是一家街道豆腐厂的厂房。  阿米的“阿米咖啡与花”咖啡馆藏在主城区中兴路一片周围写满了“拆”字的老街片区里。更准确地说,“阿米
期刊
贯会学    196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水彩画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通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主要参展作品:水彩画《青铜时代》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水彩、粉画展”并获优秀奖;《潮起潮落》入选“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韩国);《落日归航》等
期刊
南坪后堡这个地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成了“重庆不夜城”的一个标志。远远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海报,海报上的人物就是邓丽君,有着属于她那个年代的衣服和装扮。看得出来,这里与怀旧有关。  走进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仿佛穿越到上世纪。清幽的古典欧式大厅,邓丽君温暖而甜润的歌声缓缓流淌。墙上照片中,歌后依旧露出有两道酒窝的招牌式笑容。今年10月,邓丽君主题音乐餐厅(酒吧)就在这个地方突然出现了。
期刊
一、寻根探源:道家思想与中国山水画相融的成因    “澄怀观道”,“含道映物”,这八个字极其丰富地用中国人特具的哲学思想阐释出自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的审美趋向,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在于给人以精神世界上的启悟,发乎本原的灵性,怡人胸襟,滋养元气,舒缓和消解人的焦躁和浮滑之气,在潜移默化中能起到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它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家园,能放松疲惫的身心,由此产生的魅力在不断推移的岁
期刊
透过车窗,葱郁的树林、潺潺的小溪、绿色的田野……一幅幅风景画不时从眼前一闪而过。汽车翻过一座座山岭后,参天的古树、古老的木屋映入眼帘——石泉苗寨到了。准确地说,这是一次环保行动,但是对所有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因环保而起的旅行。  行环保,瑞安海鸥社倡公益  沿着一条小路走进苗寨,路边各种植物的清香伴随着柔和的空气弥漫在这片土地上。“来,进屋喝点水”转入一家干净得仿佛纤尘不染的院落,主人那热情洋溢的招
期刊
在江北唐家院子附近,有几栋紫色的房子,这里是酒店室内设计的采购地。在这里,有一家家居生活馆,仅仅三百多平米的空间,虽然不会显得十分华丽,但是它所有展品都在给我们展示着一种法式风情的生活质感。  既是锦上添花,又是无可替代  这个名叫扬狮的家居生活馆是由本城四家知名设计公司一起合开的。关于“扬狮”,其实是来自法国的一个品牌,而这个牌子也是设计师们特别喜欢的一款。在设计师们多年的经验里,这个品牌的家具
期刊
中建装饰杯“5+2”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是一次针对学习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大学生所开展的、具有明确设计方向和创作要求的环境艺术主题设计大赛。此次邀约参赛的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以及重庆的西南地区兄弟学校。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国际创作风向,还邀请了港澳台地区的一个学校以及发达国家的一个学校。这就是“5+2”的来历。用“再生”这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术语作为大赛的主题,让人颇有些费解。因此,在大赛结束后,我们
期刊
19世纪末,河北清河郡人士张云轩绘制了《重庆府治全图》,这张图是现存最详细的重庆城市古地图,其刻画非常精细。《重庆府治全图》好似一张巨大的鸟瞰图,图上对重庆城当时几乎所有的道路、城门和重要的建筑、庙宇、府衙、会馆都做了描绘,使观者能最大程度地了解清末重庆城的街道名称、建筑种类等,对于研究古代重庆城市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幅图的复制版自2005年辗转从美国回到重庆之后,就在重庆的历史、地理
期刊
很久以来,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了重庆不到解放碑,等于没到重庆;到了解放碑不到重百大楼,等于没到解放碑。说起这重百,在重庆几乎无人不知。很多中老年人都是伴随着重百一起成长的,他们有着浓厚的重百情结。  上世纪的1950年5月1日,在宝元通百货公司旧址基础上,重庆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重庆百货大楼宣告成立。1958年,更名为重庆三八百货商店。1975年更名重庆百货商店。1984年改为重庆百货大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