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而音乐也像诗歌、小说等一样,有一套表情达意的体系,那就是音乐语言。让音乐语言滋润语文语言,引导学生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感情的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的态度。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发现部分课文都有一个基本的感情基调,针对这些课文我们备课时往往抓住这条感情线索顺藤摸瓜,因势利导,让学生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播放阿柄创作的不朽名曲导入新课:
师:听完这首曲子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
师:现在大家就带着自己的心情走进《二泉映月》这一课。
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旋律就是其中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听了《二泉映月》的旋律,让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不禁为之一振。这心底的涟漪就是我们人性的触摸,也就是我们现在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伴随着音乐,学生用一颗被音乐滋润的心去感悟、内化语言文字,自主建构,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音乐中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叫节奏,除此之外,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速度和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同理,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心声。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把握剧情,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合剧情的音乐,发现学生不自觉地关注着朗读的节奏、速度、停顿、力度等,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伴随着音符的流动,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也在加深,情感获得熏陶,思想获得启迪。《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文章。教学时我选择了《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与《安塞腰鼓》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其中音乐的巧妙穿插给予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读出“弦外之音”。
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认识的工具。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标准也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让我想到,艺术是相通的,必然有许多共性。例如,我们古代的“词”可以唱出来,同样,我们今天有很多不错的歌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听听这些歌向我们倾诉什么。
在教学《月光启蒙》这课,课文的结尾,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的MV,并且出示了歌词:“你静静地离去,你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学生在观看完有声的视频图画后,再回到歌词内容,将歌词内容和我们的课文内容相结合,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在表达时,音乐始终轻声地播放着,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爱”语融化在音乐中。
另外,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正因为如此,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引用或化用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如背《小学生必读必背古诗文》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就可以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就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徐小凤的《别亦难》直接以李商隐的诗《无题》为歌词;毛宁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家喻户晓,伯牙断琴道出了知音难觅苦楚,我们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桥梁,让学生成为作者的知音。
古代《晋书·乐志》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访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有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我们的大语文观不就是教学生做人?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滋润语文课堂。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发现部分课文都有一个基本的感情基调,针对这些课文我们备课时往往抓住这条感情线索顺藤摸瓜,因势利导,让学生想作者所想,感作者所感。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播放阿柄创作的不朽名曲导入新课:
师:听完这首曲子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
师:现在大家就带着自己的心情走进《二泉映月》这一课。
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要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旋律就是其中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听了《二泉映月》的旋律,让学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不禁为之一振。这心底的涟漪就是我们人性的触摸,也就是我们现在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伴随着音乐,学生用一颗被音乐滋润的心去感悟、内化语言文字,自主建构,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音乐中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叫节奏,除此之外,为使音乐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速度和力度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同理,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心声。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把握剧情,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合剧情的音乐,发现学生不自觉地关注着朗读的节奏、速度、停顿、力度等,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伴随着音符的流动,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也在加深,情感获得熏陶,思想获得启迪。《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宏、词语简洁、语句铿锵、节奏鲜明,表明了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而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的文章。教学时我选择了《锦绣中华》,此曲在气势、节奏等形式上与《安塞腰鼓》有共通的地方,在生命和力量的主旨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为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其中音乐的巧妙穿插给予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读出“弦外之音”。
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语言文字是学习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认识的工具。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标准也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这让我想到,艺术是相通的,必然有许多共性。例如,我们古代的“词”可以唱出来,同样,我们今天有很多不错的歌就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听听这些歌向我们倾诉什么。
在教学《月光启蒙》这课,课文的结尾,我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的MV,并且出示了歌词:“你静静地离去,你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学生在观看完有声的视频图画后,再回到歌词内容,将歌词内容和我们的课文内容相结合,来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在表达时,音乐始终轻声地播放着,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爱”语融化在音乐中。
另外,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正因为如此,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引用或化用了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如背《小学生必读必背古诗文》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我们就可以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就是《话说长江》的主题曲;徐小凤的《别亦难》直接以李商隐的诗《无题》为歌词;毛宁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张继的《枫桥夜泊》……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家喻户晓,伯牙断琴道出了知音难觅苦楚,我们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走进文本的桥梁,让学生成为作者的知音。
古代《晋书·乐志》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访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有感化人、塑造人的作用。我们的大语文观不就是教学生做人?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滋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