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海拔4000米的木克多岗,面向长年冰雪覆盖的沃德贡杰雪山,禁不住想呐喊一声:我们也是高原的兵!
阳历3月刚过,雅鲁藏布江还结着厚厚的冰,雅江两岸的那一行行一排排的沙柳刚刚发出鹅黄的芽,一望无垠的大片草甸和草原,还是满目的萧瑟与枯黄。我们这些工程人,却早已在这高原之上,开启了又一个新春。
于我们而言,哪里有项目,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我们的机械轰鸣、钢盔身影。
我现在的项目,全线50多公里,海拔在3600米以上的里程占90%以上。项目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距首府拉萨200多公里,开车走高速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如果绕省道,加上限速和边防检查站的巡检,至少要经历六七个小时的颠簸。距离项目地最近的,是一个叫“增期”的乡,说是乡,也不过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00的西藏小自然村而已。
刚开春时,高原上的土还未解冻,自来水是无论如何抽不出来的,据当地的藏民讲,想吃上自来水得等到6月以后,天气转暖。于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吃水用水,这个最基本但又最伤脑筋的现实问题。
据在这里干了几年的同事说,他们曾向公司申请过打井专项资金,但那口被给予了殷切期许的深井只能打出一坨一坨的泥沙,无可奈何下,大家整个冬春的生活和饮用水就只能如当地的藏民一样,挑着担子,提着水桶,背着水壶,握着马勺,沿着一眼也望不到头的群山山根,去寻那一汪汪的山泉雪水。
或是实在寻不到,就只能在那条叫“沃卡”的小河里拉水吃。在这里,即便是泉水,也要人畜共用,更不消说这“沃卡”河水了。泉水也好,河水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裹挟着泥沙,甚至无一幸免地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牛粪腥臊味。即便这样的条件下,每当我们三五成群地坐着皮卡去拉水的路上,我们也总是很开心地一边喘着大气(因为缺氧)一边大声地高唱着:牛粪水,牛粪水,喝了美容又美腿!
随着工程一路开进,几乎全线都进入了如火如荼大赶进度的时候,净水器被一辆辆呼啸着的工程车运进来了。那个兴奋,那种幸福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地明白,那是无论如何用语言也描绘不了的心情。
净水器净化总是有限的,那净化了的水在这里比米面油还珍贵,洗脸水可以洗脚,洗脚水可以洗袜子,总是那么地小心翼翼,不敢浪费。洗澡几乎是一种奢望,一方面高原气候太寒冷、缺氧,再者这水实在太来之不易,总是有种舍不得用的心疼。
前阵子在砌筑水沟的作业现场,遇见一个约莫五十出头的老乡,闲谈中得知,他已经来西藏5个年头了,5年里,只回过三次家,两次是春节,一次是大儿子考上大学的时候,剩下两年都是在工地留守看门。
老乡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上大学,另外两个还在读高中。生活的压力压得这个刚五十出头的男人,脊背弯成了弓,可那双沾满了水泥砂浆的粗糙大手,却依旧那么厚实有力。
抹抹额头渗出的汗水,老乡憨厚地对我笑着说:“这棉袄好,军货,正宗的,穿着暖和。”我望着这件已经沾满泥水的棉袄,再看看他那双已经烂了脚趾头的军用黄胶鞋,显然,他是没穿袜子的,不禁鼻子陡然一酸,忙从口袋掏出一盒从老家带过来的10元钱的“云烟”硬塞在他手上。他惶恐地一再推辞,口里还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着:“好领导,好,好老乡……”
前几天的工地检查中,我还碰见了一个河南偃师开加油车的小伙子,今年32岁,看上去却像40多岁,皲裂的嘴唇,黝黑的脸庞,简直和当地藏民一般无二。坐在那辆比他不知大过多少倍的卡车上,那双干裂的大手緊紧握着方向盘,双眼直视前方,盘旋在这海拔4000米以上的上坡弯道上,熟练得简直就像一个有着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来藏地3年了,刚结婚一个多月就过来了,现在我女儿都一岁啦,长得恁叫个可爱!我只在她没满月的时候抱过几次……”他边说边用那沾满油污的袖口抹了抹那张黝黑憨厚的脸。
“有多长时间没洗过澡了?”
“两个月了吧!忙啊,再说也没有水啊,等过段时间气温上去了,去河里泡上他3个钟头!”
在这里,诸如这些工人兄弟的情况,太多太多。西藏条件苦,但比内地挣得多,为了多赚点儿,他们选择到这边来,为了攒钱寄给家里,一般都是一两年才舍得回去一次,有的甚至三五年才回去一趟。
只要有钱挣,能多赚点儿,他们多苦的活儿都愿意干,绑钢筋、支模、抱石头、打混凝土……缺氧了,头晕了,从口袋掏出红景天,嚼几片,或者回简陋的工棚吸几分钟氧,就又继续开始忙活了。
海拔4000米的高原工程人,为生活而奔波,为生计而流浪,为西藏人民的富裕小康而不畏严寒,不避高反,打通了一条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就像奔跑在草原上的一头头健壮的“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筑梦时代的这些工程人,和战争年代的战士一样,和常年驻守在珠峰大本营以及雪域高原上边防哨所的人民子弟兵一样,站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大声地告诉中国,告诉世界:我们,我们也是高原的兵!
阳历3月刚过,雅鲁藏布江还结着厚厚的冰,雅江两岸的那一行行一排排的沙柳刚刚发出鹅黄的芽,一望无垠的大片草甸和草原,还是满目的萧瑟与枯黄。我们这些工程人,却早已在这高原之上,开启了又一个新春。
于我们而言,哪里有项目,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我们的机械轰鸣、钢盔身影。
我现在的项目,全线50多公里,海拔在3600米以上的里程占90%以上。项目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距首府拉萨200多公里,开车走高速大概需要三四个小时,如果绕省道,加上限速和边防检查站的巡检,至少要经历六七个小时的颠簸。距离项目地最近的,是一个叫“增期”的乡,说是乡,也不过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00的西藏小自然村而已。
刚开春时,高原上的土还未解冻,自来水是无论如何抽不出来的,据当地的藏民讲,想吃上自来水得等到6月以后,天气转暖。于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吃水用水,这个最基本但又最伤脑筋的现实问题。
据在这里干了几年的同事说,他们曾向公司申请过打井专项资金,但那口被给予了殷切期许的深井只能打出一坨一坨的泥沙,无可奈何下,大家整个冬春的生活和饮用水就只能如当地的藏民一样,挑着担子,提着水桶,背着水壶,握着马勺,沿着一眼也望不到头的群山山根,去寻那一汪汪的山泉雪水。
或是实在寻不到,就只能在那条叫“沃卡”的小河里拉水吃。在这里,即便是泉水,也要人畜共用,更不消说这“沃卡”河水了。泉水也好,河水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裹挟着泥沙,甚至无一幸免地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牛粪腥臊味。即便这样的条件下,每当我们三五成群地坐着皮卡去拉水的路上,我们也总是很开心地一边喘着大气(因为缺氧)一边大声地高唱着:牛粪水,牛粪水,喝了美容又美腿!
随着工程一路开进,几乎全线都进入了如火如荼大赶进度的时候,净水器被一辆辆呼啸着的工程车运进来了。那个兴奋,那种幸福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地明白,那是无论如何用语言也描绘不了的心情。
净水器净化总是有限的,那净化了的水在这里比米面油还珍贵,洗脸水可以洗脚,洗脚水可以洗袜子,总是那么地小心翼翼,不敢浪费。洗澡几乎是一种奢望,一方面高原气候太寒冷、缺氧,再者这水实在太来之不易,总是有种舍不得用的心疼。
前阵子在砌筑水沟的作业现场,遇见一个约莫五十出头的老乡,闲谈中得知,他已经来西藏5个年头了,5年里,只回过三次家,两次是春节,一次是大儿子考上大学的时候,剩下两年都是在工地留守看门。
老乡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上大学,另外两个还在读高中。生活的压力压得这个刚五十出头的男人,脊背弯成了弓,可那双沾满了水泥砂浆的粗糙大手,却依旧那么厚实有力。
抹抹额头渗出的汗水,老乡憨厚地对我笑着说:“这棉袄好,军货,正宗的,穿着暖和。”我望着这件已经沾满泥水的棉袄,再看看他那双已经烂了脚趾头的军用黄胶鞋,显然,他是没穿袜子的,不禁鼻子陡然一酸,忙从口袋掏出一盒从老家带过来的10元钱的“云烟”硬塞在他手上。他惶恐地一再推辞,口里还一个劲儿地对我说着:“好领导,好,好老乡……”
前几天的工地检查中,我还碰见了一个河南偃师开加油车的小伙子,今年32岁,看上去却像40多岁,皲裂的嘴唇,黝黑的脸庞,简直和当地藏民一般无二。坐在那辆比他不知大过多少倍的卡车上,那双干裂的大手緊紧握着方向盘,双眼直视前方,盘旋在这海拔4000米以上的上坡弯道上,熟练得简直就像一个有着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来藏地3年了,刚结婚一个多月就过来了,现在我女儿都一岁啦,长得恁叫个可爱!我只在她没满月的时候抱过几次……”他边说边用那沾满油污的袖口抹了抹那张黝黑憨厚的脸。
“有多长时间没洗过澡了?”
“两个月了吧!忙啊,再说也没有水啊,等过段时间气温上去了,去河里泡上他3个钟头!”
在这里,诸如这些工人兄弟的情况,太多太多。西藏条件苦,但比内地挣得多,为了多赚点儿,他们选择到这边来,为了攒钱寄给家里,一般都是一两年才舍得回去一次,有的甚至三五年才回去一趟。
只要有钱挣,能多赚点儿,他们多苦的活儿都愿意干,绑钢筋、支模、抱石头、打混凝土……缺氧了,头晕了,从口袋掏出红景天,嚼几片,或者回简陋的工棚吸几分钟氧,就又继续开始忙活了。
海拔4000米的高原工程人,为生活而奔波,为生计而流浪,为西藏人民的富裕小康而不畏严寒,不避高反,打通了一条条重要的经济命脉,就像奔跑在草原上的一头头健壮的“高原之舟”牦牛,是高原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筑梦时代的这些工程人,和战争年代的战士一样,和常年驻守在珠峰大本营以及雪域高原上边防哨所的人民子弟兵一样,站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大声地告诉中国,告诉世界:我们,我们也是高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