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从而对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课堂改革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的提高有利于学科全面、有效地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是我国九义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的素质教育上来,这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值得广泛探讨的课题。
一、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茵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育专家叶圣陶则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说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终生,初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地理解这些思想和要求,并努力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法设计之中,教法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内容,他们感兴趣吗?怎样做他们才会感兴趣!他们会发现问题吗?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做他们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吗?他们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否学会了或巩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要使教师“教”的活动始终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
二、以训练为主线,突出教材的训练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上应突出语文的训练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凭借教材,加强训练。初中语文教材把初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习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心中要有一盘棋。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大到每一册书,每一阶段;小到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课时,都要有明确的训练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总想做到面面俱到,结果却事与愿违,如一青年教师上《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她按文体教学,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虽然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迷为糊糊。下课后,我和她认真交换了意见。我告诉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不能就文教文。要掌握本教材特点,紧扣本课训练重点(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通过举例指导学生认识议论和记叙这两种表达方式后,再放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议论和记叙的部分,然后让男、女分别朗读议论、记叙的部分,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本课的训练重点,并理解二者在文章中的作用。后来这位教师告诉我:他在上示范课时采用了我的方法,效果很好。其次,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要全面发展,它不是“选拔教育”、“专科教育”和“英才教育”。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优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把准了训练内容和训练度后,还有一个训练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训练过程中,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都有所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真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后,改革教法,重视实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向活动。教法与学法是辨证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有着交叉的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于是,教师教法要改革,要从注人式转变为启发式。当然教法的改革,关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但最终教师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法服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这是新世纪赋于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指导阅读方法,是教读的重点。教师适当讲授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相机指点,令其“开窍”;开窍的次数愈多,学生就愈能悟出规律,教师再导以方法的知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 课堂改革
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的提高有利于学科全面、有效地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符合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初中语文是我国九义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的素质教育上来,这是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值得广泛探讨的课题。
一、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德国莱茵兰——法耳茨州教育部明确提出,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育专家叶圣陶则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说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终生,初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地理解这些思想和要求,并努力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法设计之中,教法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对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着重思考学生会怎样对待这一内容,他们感兴趣吗?怎样做他们才会感兴趣!他们会发现问题吗?他们会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做他们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他们会尝试解决问题吗?他们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否学会了或巩固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要使教师“教”的活动始终为学生“学”的活动服务,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
二、以训练为主线,突出教材的训练性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堂上应突出语文的训练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凭借教材,加强训练。初中语文教材把初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语文学习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它实际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体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心中要有一盘棋。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大到每一册书,每一阶段;小到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一课时,都要有明确的训练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总想做到面面俱到,结果却事与愿违,如一青年教师上《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她按文体教学,什么论点,论据,论证……,虽然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迷为糊糊。下课后,我和她认真交换了意见。我告诉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不能就文教文。要掌握本教材特点,紧扣本课训练重点(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通过举例指导学生认识议论和记叙这两种表达方式后,再放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议论和记叙的部分,然后让男、女分别朗读议论、记叙的部分,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本课的训练重点,并理解二者在文章中的作用。后来这位教师告诉我:他在上示范课时采用了我的方法,效果很好。其次,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要全面发展,它不是“选拔教育”、“专科教育”和“英才教育”。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优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此,在把准了训练内容和训练度后,还有一个训练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训练过程中,应该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都有所提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特别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真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不断获得成功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最后,改革教法,重视实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向活动。教法与学法是辨证的统一体,它们之间有着交叉的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于是,教师教法要改革,要从注人式转变为启发式。当然教法的改革,关键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但最终教师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法服务。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这是新世纪赋于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三、阅读方法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指导阅读方法,是教读的重点。教师适当讲授有关阅读方法的知识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实践,相机指点,令其“开窍”;开窍的次数愈多,学生就愈能悟出规律,教师再导以方法的知识,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