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转型路径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0年全球新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在线教育快速增长,然而由于对混合式教学的前期准备不足,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对于网络(线上)教学的身份定位出现明显偏差。如何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型,尤其是线上教学的身份转换,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发展的重中之重。其首要问题是思政课教师如何从拥有绝对话语权威的“讲台圣贤”,向学习“参与者”与“建导者”转变,并始终以主流意识形态“传递者”与“引领者”自居。通过网络“异步文本交流”营造互信与互动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承担探究性学习的更多责任,同时运用“话语建导”构建和引导教学过程,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型的几种可能途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网络教学;角色转型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飞跃式发展,国内外教育界专家学者都越发认识到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在连接学习者方面的潜力,[1]各种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相关的新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目前各类新式教学模式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尤其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其中也包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教学工作者与研究学者。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在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各类问题探讨中,相关学者都关注到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问题。如有学者主张“打造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3]但对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主导,并未详论。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促使思政教育在“师生关系”上发生“重大变化”,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在教学技术层面的转型,以便“解决本领恐慌”。[4]还有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要求思政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但更多强调依靠“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化缺乏深入探讨。[5]
  显然,当前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问题仍有很大探讨空间,本文尝试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国外高校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混合式教学中的网络(线上)教学环节为考察中心,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角色转型的可能路径,俾有助于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向更深层次推进。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问题的提出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6]有国内学者指出,“互联网+”时代与网络化、全媒体、微传播、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相互叠加,引发了教育形态的巨大变革。而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来源于二十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学习理论(blended learning),据称最初是用于英特尔等大企业的内部员工培训,近年来逐渐引发国内外教育学界的关注。其类型一般可分三种,即“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7]其中又以“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最受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师青睐。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互联网及通信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非常缓慢。正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与学中心教授D·兰迪·加里森等人所称,“尽管技术进步在全社会势不可挡,但在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创新却大多局限在行政管理和研究的范畴。至于教学方面,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也仅限于解决访问和便捷使用的问题”。[8]受此问题的影响,国内高校思政课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长期停留在理论探索与构建阶段,对于思政课教师在混合式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及其转型问题,缺乏实践角度的深入探究。
  然而自2019年开始,尤其是2020年初全球新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我国的在线教育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尤其在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9]在此局面之下,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开展思政课线上教学,但由于此前仅有部分教师有混合式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经验,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停留在传统面对面教学(线下教学)阶段,甚少触及线上教学环节。在疫情的阻力下不得不强行推动线上教学,不少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是随波逐流。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前期理论探索不足,不少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尤其在线上教学环节)的身份定位出现明显偏差与失范。
  首先,“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10]“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功能,这种功能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代替的”,[11]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以传递正确价值观以及引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己任。然而传统思政课教师大多是以“讲台圣贤”的姿态出现,是线下课堂话语权的绝对主导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面对混合式教学时,尤其难以适从。由于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获取开放且富有渗透性,使得学生话语权大为增加,无疑加大了思政课教师通过直接话语传递价值观以及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难度。面对此种窘况,有的思政课教师索性将线上教学环节视作疫情下的权宜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基本处于失语状态,不仅直接导致线上教学管理的杂乱无序,还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课应有的导向功能。
  其次,高校思政课重在“铸魂育人”,但传统思政课教师大多采取单向的强制灌输式教学,即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语言、文字或图像触动学生的观感,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熟悉此种教学模式的教师,易于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类比。有的思政课教师把面对面教学的一般套路转嫁到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上教学环节,期望用纯粹的网络直播方式直接代替线下的面对面授课,才发现授课情形大相径庭:由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特点,教师完全掌控教学进程是难以实现的。加上网络直播教学对于课堂信息的反馈手段有限,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全周期”掌握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反馈(尤其是情感反馈)。以致教师在进行网络直播中不了解学生对哪些问题感触深、对哪些问题淡漠视之。因而也无法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只能按照既定教学安排照本宣科。学生对学习内容感悟不深,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也被“弱化”。   概而言之,出现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没有很好的处理线下与线上教学的关系,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型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
  大部分学者在探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都不约而同的提出,要实现思政课堂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到大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但主要关注点都集中在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问题上。该类型研究号召:“运用网络技术突出强调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为途径,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实现学习动力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變。”对于教师的要求,虽然也提到“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其作用仅是辅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12]
  诚然,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面对面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讲台圣贤”角色定位。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单纯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适得其所,却并不容易实现。更多情况是,受传统教学思维与模式的影响,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多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进行教学干涉,最终使得线上教学环节沦为线下教学后的网上学习辅导,丧失了混合式教学的应有之义。
  鉴于以上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角色转型,首先需要结合本课程特点,重新审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至少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作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与“建导者”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其“主导者”身份,而首先应该以“参与者”身份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环节)。国外相关研究对于混合式学习主张构建“探究社群”,不管是教师与学生,都是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此类型研究强调,“参与者可以在二者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并发挥它们互补的优势”,“在这样的社群中,交流往往的多面的,既包括学术性的一面,也有私人的层面”。[13]国内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国外的混合式学习理论,但更多强调“教学”而非“学习”,潜意识当中已经将教师与学生一分为二。或者说,当前国内大部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教师仍然没有脱离“教”的角色,只是由原来单纯的“教”演变成“教导”,角色和身份并没有出现质的改变,这并不利于混合式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构建教师与学生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平等身份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讲台圣贤”式的角色定位,以学习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并在其中发挥教学功能。
  除此之外,作为从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仅仅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显然还远远不够,更要进一步扮演好“建导者”的角色。尤其在线上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话语建导”:即“营造一个协作而具有凝聚力的环境”,同时积极关注和引导讨论的进程。[14]国外学者尤其重视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建导作用,认为“不管是面对面环境还是在线环境,教师的建导对聚焦讨论。跨越探索阶段至关重要”。 [15]“教师的推动作用对确保话语不偏离轨道和确保探究进程的真实性都极为重要”。[16]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需要充分发挥这一积极作用,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维护学生间的协作氛围(尤其在线上课堂),并时刻保持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教学向导与政治引导。
  (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者”与“引领者”
  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7]有着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殊性,这也是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主要考虑因素。要处理好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除了作为“参与者”和“建导者”外,更要扮演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者”与“引领者”角色。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其融入到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和法纪教育当中。然而仅仅期望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在线上、线下环境自我学习、自行感悟,显然难度极大,放任自为很可能适得其反,也不是思政课开设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参与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尤其在线上教学环节)积极地进行价值观传递,例如在线上讨论中教师可以分享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关认识,并吸引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积极寻求在价值观上形成共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传递价值观同时,还需要在交互活动中(尤其是线上交互环节)扮演好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的“引领者”角色,始终保持课程学习过程不偏离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达到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教学目的。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路径初探
  如前所述,我国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拥有绝对话语权威的“讲台圣贤”,向课程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建导者”转变,并时刻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者”与“引领者”自居,是当前我国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较合理的角色定位。然而,此一角色定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实现?或者说,传统型教师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型?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脱胎于传统面对面教学模式下的传统型教师,尤其是教龄较长的教师,想要成功实现角色的转变,实非易事。如果说在应对线下教学环节,角色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教师尚能勉为其难,那么脱离实体课堂的线上教学,对于这类型教师难度尤甚。如果角色定位不准和师生关系处理不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功效将大为削弱。
  线上教学带给传统教师最大且最直接的挑战,是如何在没有肢体语言的直观表达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与电子通信手段,如微信、QQ、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国外对于混合式学习的早期研究发现,“异步文本交流(按:指线上讨论、答疑等网上互动环节)因为缺乏视觉提示和肢体语言,其有效性受到极大抑制”。传播学的理论专家认为,“缺乏社交线索的沟通将严重制约人际交流”。[18]部分教师为回避此一问题,采取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但是由于网络直播缺乏师生的直接情感和文本互动,其效果可能还逊于传统面对面的线下教学,更毋论直播教学对网络环境的高要求所导致的各种“教学事故”频发。   因此,要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转型,尤其是在线上教学环节的角色转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途径开展工作:
  (一)善用“异步文本交流”,营造有利于师生开放交流的互信与互动教学过程
  毫无疑问,混合式教学的主角并非教师,而且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混合式教学(学习)模式理论,线上同步语音交流(如网络直播)也非主流,“异步文本交流”才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环节的精髓所在。虽然国外早期相关研究对线上教学的“异步文本交流”效果存有疑问,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参与者可以用文本来表达广泛的社交情感信息”,并相信“书面交流具有极大的能量和灵活性,参与者可以从社会和情感层面给自己出题,构筑人际关系”。[19]也就是说,线上教学的文本交流,有其独特的优势。国外有研究发现,“学生虽然喜欢面对面环境,但更愿意在线上环境中对其他参与者的工作发表评论,这是因为在线学习的异步特性”。[20]
  如何设计规划网络教学内容,并在线上的“异步文本交流”中处理好教师的角色问题,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型的首要问题。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环节要对学习内容进行规划,课程主题内容要有利于师生开放加流,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信与互动。此外,教师在网络互动中还要以参与者的角色积极融入其中,并且不忘以建导性话语正确引领网络互动方向,引导学习过程朝着教学目标深入开展。
  线上教学对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有着很高要求,课程内容设计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实施线上教学的成功与否,国外有学者甚至指出,“教学设计显著影响学生学习方式”。[21]由于线上学习可以大大削减甚至解除学生陈述异议所带来的负面效果,针对老师或者同学提出的观点,学生更愿意在线上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提出反驳。有鉴于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营造这种自由学习的“安全”氛围。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匿名讨论就是一种不错的线上互动形式,国外学者就主张在教学中采取线上的“小组匿名讨论”,认为匿名可以以鼓励自由发言,也无需对参与者进行贡献度评判,最终由一位小组成员负责总结并完成最终汇报。[22]
  (二)鼓励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内容承担更多责任,合理把握教学干预尺度
  由于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教师也习惯于过多的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然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何时以及如何采取教学干预,成为思政课教师实现角色转型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混合式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实现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递者”与“引领者”的角色转变,教学干预仍然必不可少。过少的干预会导致学生偏离正确政治与道德导向,甚至陷入认识误区。然而过多的直接干预也会导致教学重新陷入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加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过多的直接指导可能会阻碍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意识,遏制学生采用深层且有意义的学习方法。学生会习惯向老师需求答案”。[23]寻求教学干预的最佳尺度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为解决此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督促学生摆脱传统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感。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置在线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对讨论等探究性学习内容承担责任,例如由教师分享教学案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自行查找材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至反思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习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引导、反馈和激励,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协调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有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努力确保学生个体能持续感受到自己在做出贡献,证明自己的学习努力是有价值的。
  (三)积极运用“话语建导”,传递正确价值观并引领主流意识形态
  如前所述,国外有关混合式学习理论尤其关注教师“话语建导”的作用,其内容包括教师要为学习者营造协作且具有凝聚力的平台或者氛围,并推动和引导讨论的进程,“给予学生及时的意见与信息,及总结发展进程”。[24]尤其在线上教学环节,由于“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反思和锤炼语言,而且所有学生参与机会均等”,很多学者主张采取论坛、案例分析或文章点评等形式的在线活动,作为“建导者”的教师要发挥好“构建讨论模式,捋顺讨论思路”的作用。[25]
  然而以上实践路径的探讨仅是针对一般教学情形而言,高校思政课由于其政治与道德导向的特殊性,在“构建模式”与“捋顺思路”两方面都需要紧紧围绕传递正确价值观并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规划与设计。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政课“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26]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营造学习平台和学习氛围时,需要寻找能够真实打动学生同时传递正能量的教学主题,并以此组织讨论、分析或点评。在学生进行在线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懂得何时以及如何向学生提出问题,发起挑战,知道怎样才能协同引导讨论”,[27]同时适时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朝着正确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反思。
  当然,鉴于高校思政课主要作为公共基础课面向大学新生开设,学生对于课程的了解与知识储备大多不足,不可能完全如专业课一般一概而论。思政课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思考,对于学生的不正当言论与认识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干涉。然而,过多的干涉会限制学生学习的深度,如何把握两者平衡,也是考验教师建导能力的关键所在。
  总之,正如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28]而正确定位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实现角色的成功转型,是进一步推动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加快我国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理应得到重视并寻求解决之法。
  参考文献:
  [1][8][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7](加)D·兰迪·加里森,诺曼·D·沃恩.高校教学中的混合式学习:框架、原则和指导[M].丁妍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5,6,15,21,48,21,11,11,15,20,48,50,21,49,20.
  [2][10][17][2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12]李军刚.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8):78-81.
  [4]廖青清.“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5(39):21-22.
  [5][11]刘利,潘黔玲.“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92,40.
  [6][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11-15].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7/202004/t20200427_70973.htm.
  [7]宫秀琪.“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29):182-183.
  [28]人民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2018-08-22)[2020-11-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822/c64094-30244975.html.
  责任编辑  韩谦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政课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其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强调理论性,又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凸显其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存在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增加“走出去”的
期刊
摘 要:在创建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过程中,学习、服务、创新都容易游离于业务工作,出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两张皮”现象长期存在会导致党建工作缺乏依托,业务工作也难于顺利开展,甚至会侵蚀党的执政根基。造成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市场经济背景下过于强调经济效益、业务工作与个人得失联系紧密、党建工作人员缺乏等是“两张皮”现象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政治站位、官僚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重要战略布局,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与此同时,信息化正迅速改变着党的生存发展环境。因此,构建党建工作数字化平台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应用之义。以广东省20所民办本科高校为样本,调查显示,当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数字化平台建设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党建工作数字化平台层次不清、缺乏整体规划。二是黨建工作数字化平台更新不快、缺乏时效观念。三是党建工作数字化平台特色不强、缺乏丰
期刊
摘 要:厚植家国情怀,既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又是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明确目标。“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与家国情怀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是以“中国梦”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三重维度,而“中国梦”作为“家国一体”思想的时代表达,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就要先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逐梦圆梦的奋斗史,进而推动青年学生“
期刊
摘 要:从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学习回归到后疫情时代的课程学习,学习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理工科新生学风建设出现了学习模式不适应、自我管理能力差、专业认同感低、学习目标模糊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管理、服务出发,开展线上线下专业教育,采用网络社群与朋辈帮扶联动的朋辈教育,实施全面化覆盖和精准化指导相结合的服务方式,采取大数据精准化研判学情,强化学风建设管理,助力理工科新生的
期刊
摘 要: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根基,是应对西方价值冲突,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靠接班人的关键一环;是解决师德师能缺位,保障思政课教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劲护航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教师还存在理想信念松懈,红色底线模糊;职业认知错位,衍生职业倦怠;教学传统陈旧,倾向功利主义;自律意识淡薄,偏离为人师表等问题。因此,文章从理想信念、扎实本领、守正创
期刊
摘 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在遵循思想政治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创新理念思路、改进体制机制与加强队伍建设,核心是加强育人队伍建设。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重要的师资力量。探索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综合素养提升策略,能为教师综合素养的完善及思想
期刊
摘 要:精细化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理念,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是一种能够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时间成本的管理方式。在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下,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巨大变化。这对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队伍良莠不齐和管理方式不灵活问题。因此,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通过精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现有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等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在于将资助工作中的精细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勤工助学与自立自强相结合、志愿服务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三个维度。建立“三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作用,将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青年自立自强精神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因此,充分发挥“三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作用,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即健全考核
期刊
摘 要:党的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党支部在贯彻落实高校党委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基本队伍建设完整,但队伍战斗力不强;支部基本制度建设完善,但制度效能不明显;支部基本活动设计清晰,但创新性活动不足;支部基本作用定位明确,但实际效能不突出。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支部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目标,突出头雁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