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模式探析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ai5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脱胎漆器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福州传统文化,体现了人工造物的智慧与内涵,在发展、传承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本文从脱胎漆器产品、工艺技术和传承人三个方面分析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的传承现状,并提出将脱胎漆器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进行活态化保护传承的模式。
  【关键词】非遗传统手工艺;旅游文创产业;脱胎漆器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乃至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态遗存。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人工造物的智慧与内涵,在发展、传承中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
  脱胎漆器作为福州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之一,突显了传统工艺文化的造物精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是在继承几千年中国髹漆技艺的基础上创立的。凭借脱胎成型和表层髹漆的鲜明技艺特点,福州脱胎漆器自1898年以来,先后在五届世界博览会上获奖。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让国人重新认识脱胎漆器技艺,但是申遗不等于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如何适应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如何在传承中创新,一直是福州脱胎漆器申遗后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在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类非遗活态化传承中颇有成效的文化创意旅游,如果与非遗传统手工艺相融合,是否能找到对双方都大有裨益的发展模式,这是本文力图探究的内容。
  一、福州脱胎漆器传承现状
  脱胎漆器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它是福州工匠沈绍安还原失传已久的“夹纻”古技法,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新型漆工艺。福州脱胎漆器以木、泥或石膏塑造器物模型为“胎”模,然后层层裱布刮灰,阴干后打碎或脱离“胎”模成型,故名“脱胎”,接着继续在胚面上完成髹饰艺术效果。这样制作而成的福州脱胎漆器,坚固、耐温、耐腐蚀、不变形干裂、色泽光鲜经久不褪。[1]福州脱胎漆器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轻。不论器物造型如何,其体质都以轻、薄、巧、精取胜。由于大受市场欢迎,一时间福州成为全国漆器的生产中心,“福州脱胎漆器”自此闻名全国。
  福州脱胎漆器曾历经很长时期的辉煌。一方面,旧时作为当地民众钟爱的必需品,脱胎漆器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吉祥陈设及宗教造像,都有过较高的产量和销量;另一方面,外贸的需求也为脱胎漆器的生产提供了颇多发展机会。[1]但随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民众渐渐远离传统民俗,工业化大生产让塑料制品等新型材料,凭借其低价和便利,占领福州原来的日用品、手工艺品市场,给脱胎漆器带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工艺产品、工艺技术和传承人是民间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紧密相连的三个必要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现状,大致呈现以下情形:
  (一)产品尝试推陈出新,但市场化程度不够
  福州脱胎漆器的传统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花瓶、屏风、餐具、茶具、盘、碟、罐等。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当时的脱胎漆器共有18类2987种花色品种。脱胎漆器产品门类虽然较全,但由于器形和纹饰的设计缺乏现代感,且造价较高,90年代末期以后,脱胎漆器的生活必需品价值被廉价的现代文化衍生物所代替。福州的两家国营脱胎漆器厂相继停产倒闭,脱胎漆器产业开始转向私人经营,并以小作坊生产形式为主。大部分漆器生产者对自我定位不准,缺乏品牌意识,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精品出产率低。[2]
  近年来随着专业院校对漆艺专业的复兴,学院派艺术风格为漆器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一线生机。以“80后”为主的脱胎漆艺新生艺术家、美术院校毕业生为主力军的工作室,跳出福州脱胎漆器一味的仿古传承,结合文化创意,迸发出漆与现代生活融合的設计新思路。但是,由于脱胎漆器的制作周期长、工序繁复的特点,再加上艺术创作的时间和智力成本,其价值和价格目前仍只能在小众的文化圈先流行起来,市场化的道路还举步维艰。
  (二)技艺保护力度不够,传承环境有待加强
  福州脱胎漆器产业在21世纪以前一直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生漆炼制、胚胎制作到髹饰工艺,完整的生产链和持续的传承发展使民间工艺保持旺盛生命力。可惜现今脱胎漆器产业链几乎被完全破坏,各个生产环节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2]
  首先,脱胎漆器所使用的天然大漆原料,要经过加工或精炼才能满足漆器制作不同工艺需求。目前福州生漆原料制作工厂仅有一家,炼制技术因条件艰苦且耗时,正面临后继无人的严重危机,一旦炼制技术失传,脱胎漆器髹饰技术将无法施展。其次,脱胎漆器器形设计制作的技艺缺乏传承和发展环境。计划经济时代,国营的脱胎漆器厂设立设计室和大师工作室,保证专人负责产品设计开发。[2]改革开发初期,也曾经采取奖励制度来鼓励技师进行设计创新。市场经济时代,取代国营企业成为漆器产业主角的私营企业顾不上抓产品设计,很快,大量旧产品器型遭到淘汰,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现在的漆器工坊虽然意识到解决福州脱胎漆器滞销,必须设计出新,但因为缺乏胎型设计的技术,在器形变化的尝试上仍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虽然相比器形设计,保护和传承的效果更显著,然而随着行业的衰败、从业人员的不断分散,全行业工艺水准大大倒退,许多只能运用于漆器髹饰的独特技法纷纷失传。而福州的艺术院校漆画专业的发展则成为髹饰技艺传承保护的最后一块圣地,艺术教育者们研习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法,并将之运用于漆画创作,这使福州脱胎漆器髹饰工艺免于全军覆没的惨状,而在漆画使用范畴外,差不多其他所有髹饰技法种类都面临极其严重的传承危机。
  (三)传承人培养机制体制改善,传承人群数量逐年攀升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说到底,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单靠个别艺术家单薄的力量是不足以让脱胎漆器技艺传承并发展的。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工序和髹饰技法十分繁复,培养一个漆器工匠至少要五六年时间,使其技术纯熟则要十几年。人才的产出效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传承人群的培养的发展必须依靠相应的机制体制,显然,政府的重视能起到不小的作用。2004年,福州的脱胎漆器从业人员不足2000人,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取消了漆器专业,而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也仅存一名漆艺研究专家,几乎无力生产和研发新的漆器品种。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政府的扶持政策使得脱胎漆器行业得到一定发展。2012年,福州获得“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全市漆艺产业从业人员上升至5万人。在政府的倡导下,艺术院校也在脱胎漆器传承人的培养上担负起重任。闽江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相继开设漆艺专业,并通过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脱胎漆器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漆艺大师班等项目对漆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自2015年7月首次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培训班以来,已开展三期培训,共毕业学员180人。   时至今日,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和传承相比申遗前的状况,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只能是一种助力,脱胎漆器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还要凭借市场的力量,漆器重回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休闲生活才能赢得市场,而旅游文创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产业,与脱胎漆器非遗的发展方向有极高的契合度。
  二、旅游文创产业是非遗活化的有益(创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因此,福州脱胎漆器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对其开发、利用、创新时应保持其与社会同步进化的过程,找到它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应有的作用,这既是对它最有力的保护,也是保证其发展创新的机会。[3]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也称旅游文创产业、旅游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在旅游领域的传承、延伸、集成和重组,代表着高端旅游业态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旅游文创产业的三个特点与脱胎漆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1.文化是创意旅游的根基。[4]文化为创意旅游提供资源,也是创意旅游者出游的动机、消费和体验的对象。[4]福州脱胎漆器的造物精神是建立在福州先民日常社会文化生活基础上,是与福州地域的自然、经济、社会、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关系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社会和精神生活,脱胎漆器生活器具和仙佛塑像的创造本质上是对福州本地文化的詮释与表达。因此,根植于福州文化和民俗的脱胎漆器技艺,可以依托文化创意旅游的形式载体,在旅游活动的文化传达中实现脱胎漆器传承的目的。2.互动式学习与体验是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和形式。[4]创意旅游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和交互式的体验过程,主张旅游者积极参与创造过程,在与从业者、目的地居民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旅游体验。[4]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核心组成部分——制作技艺及其实践过程,恰好是能实施互动式学习体验的内容。将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设计开发为游客的互动体验项目,能够扩大脱胎漆器知识技能的受众面,不失为非遗文化传播与保护的有益尝试。3.实现自我发展和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是创意旅游的目标所在。[5]创意旅游能激发旅游者的创意潜能,促进个体个性塑造和自我发展。[4]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民关注和努力,例如,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文化内涵丰富,创意旅游者在脱胎漆器文创旅游的过程中,可以透过技艺体验、作品设计或是主题式策划参与的形式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漆器产业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能够实现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双赢。
  三、脱胎漆器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模式
  (一)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遗综合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产业,不框限于六要素的行业范围,而用创意吸纳转化各类产业资源为旅游资本。跨界融合是创意旅游的普遍特性,为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整合渗透提供了基础。[5]“旅游+非遗+”能突破传统旅游业和非遗文化产业的各项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实现奇妙的组合变化,多产业形成合力,创造新经济形态。
  例如,“旅游+非遗+博物馆”,整合实体博物馆空间、虚拟博物馆平台和VR技术,建设展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活态展示馆。展示馆可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时开放,由器物展示、制作展示、技艺参与体验、脱胎漆器衍生销售等几部分组成。器物展示展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脱胎漆器物质形态;制作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及其原生态环境;线下技艺参与体验可让游客现场参与制作,线上体验则可借助动漫游戏形式实现;衍生销售凭借工艺品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推动脱胎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非遗+教育”,非遗项目本身即承载着遗产文化教育的使命,旅游则可以实现遗产地与非遗传播对象的对接。由此,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遗文化资源可以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推出多种主题游线路。例如,针对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推出“脱胎漆器技艺修学之旅”,从修习专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安排大师讲座、技艺学习和福州文化行旅等活动项目。针对中小学生推出“脱胎漆器非遗文化体验游”,组织他们参观脱胎漆器活态展示馆、展示脱胎漆器非遗文化,宣传非遗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激起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旅游+非遗+互联网”,互联网与旅游和非遗的产业融合,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例如,旅游产业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效利用,可以实现庞大的旅游消费者客户资源的分类管理。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集结对非遗文化、脱胎漆器传统手工艺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媒介发展脱胎漆器同好社群,搭建交流的平台,组织脱胎漆器非遗主题旅游、沙龙活动。其次,脱胎漆器非遗可以与旅游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融合,在旅游门户网站建立非遗旅游商品、艺术品商城,在旅游中体验脱胎漆器非遗文化的魅力,旅游之后还能在线延续购买周期。
  (二)依托旅游文创,创造脱胎漆器未来文化遗产
  旅游文创产业强调在对现有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同时,重视创造力的发挥,着眼于未来,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福州脱胎漆器在恢复和保护古老技艺的同时,也要关注当下科技发展和人文环境,在设计、技艺和功能领域运用创意,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给它鲜活的生命力。
  我们对脱胎漆器传统工艺文化的造物精神进行剖析解读,可以将其内涵诠释为功用、质美、技艺、本土、传承、原创、体验和人本等精神,而这些精神永远都不会与时代相冲突,只要在秉承它们的前提下,就能不断创新发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文化,并同时为未来储备当今文化遗存。至于承载的形式,不妨尝试开发脱胎漆器相关节庆主题旅游产品,把节庆活动培育成展示地区特色的文化名片,既能保证造物精神的延续,又为未来创造出综合形式的未来非遗。
  (三)回归生活,引领脱胎漆器生活方式旅游消费潮流
  创意旅游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是创意旅游发展的基本导向。[5]脱胎漆器曾经源于民间生活,又被新的民俗所淘汰。在脱胎漆器蓄势待发、准备再次回归生活的时候,旅游文创正是强有力的推手。旅游文创与非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文化为依托。最新型的旅游产业不仅仅要提供产品或服务,更要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旅游的发展思路是以旅游产品创造有效的休闲方式,引领生活方式。脱胎漆器使用的大漆原料天然无毒,制作过程环保节能,成品器皿可持续使用,完全体现环保生态的现代生活理念,古典与当代设计的碰撞尝试刚好符合中国人新中式的审美诉求。由此可以设计脱胎漆器生活体验馆,展现福州本土生活文化,从衣食住行体验漆器物质生活,成为旅游看福州的另一扇窗口。
  综上所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应该走活态化传承的道路。旅游文创产业与福州脱胎漆器在本质上都以文化为依托,且旅游文创产业的三个核心特征与脱胎漆器非遗活态化传承的宗旨是完全契合的,故我们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以脱胎漆器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手工艺与旅游文创产业融合的模式,即通过打造非遗综合旅游产品、创造脱胎漆器未来文化遗产、回归生活,引领和塑造旅游消费潮流,为脱胎漆器非遗传承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磊.从民俗文化看福州脱胎漆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1).
  [2]张慧萍.福州脱胎漆器产业困境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宫旭红,郑鑫.当代福州脱胎漆器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4]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孙艺惠,卢松.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03).
  [5]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12).
其他文献
【摘要】 早年的易卜生在学徒期创作了第一部剧作《凯蒂琳》,而后在首都创作了维京剧《武士冢》,在卑尔根他创作了《乌斯特罗特的英格夫人》并遇到一生中的灵魂伴侣苏珊娜·托雷森,這对于他和他的创作而言都是一大幸事。他的第二部维京剧《觊觎王位的人》已成为挪威的非官方国剧。在他离开挪威的二十七年间,他相继写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剧作:《布朗德》《培尔·金特》《青年同盟》《皇帝与加利利人》《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
期刊
【摘要】 本文以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大量的闪回镜头为切入点,探析比利·林恩意识的“不在场”、意识“不在场”的原因及“不在场”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闪回镜头;不在场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的第20部电影作品,有人认为无论从寥寥174万的北美票房成绩还是从对于主体表现毫无助益的120帧技术使用来看,这部影片
期刊
【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热奈《阳台》的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都是其表现形式,鲜有论述其思想内容的。本文旨在结合文本证据,从多方面揭示《阳台》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的扮演”这个主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阳台》中无处不在的扮演——嫖客、妓女、“国家支柱”以及叛乱分子,所有的人都在扮演或创造一个社会形象并且在扮演中获得最高的满足感;第二部分讨论了《阳台》中的“角色”政治——激烈喧嚣的政治生活不过是各路人马
期刊
【摘要】 文章一方面介绍了平和县霞寨镇新寨土楼前旗杆石的文化价值与保存现状,另一方面又在分析旗杆石保护工作诸多难点的基础上,对保护旗杆石文化提出了一些有效方略。总而言之,本文的写作是希望为保护闽南原生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土楼;旗杆石;科举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保护原生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增强,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南京大学美育之路为例,研究了人文与经典如何传承、发展,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学术型艺术家,艺术大师如何养成这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论题。并提出,把艺术当中的人文大旗举起来,将是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一种新势态。若众多高校与机构都有这样的梦想,都有这样的志气,必将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  【关键词】人文;艺术;南京大学;美育之路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从南京大学出版
期刊
【摘要】 魏晋六朝被视为是审美自觉、艺术自觉的时代。作为当时主要的审美形态,工艺审美的发展呈现出精致化和艺术化两种不同的路径。以陶瓷工艺为例,可以看到工艺审美精致化对装饰的强调,具体表现为:对器物的装饰、作为装饰的器物以及对墓葬的装饰。从作为工艺的绘画到作为艺术的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则可以看到工艺艺术化及艺术自觉的路径。工艺审美的精致化和艺术化在审美自觉中的统一,为从器物内部揭示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
期刊
【摘要】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于当代文化创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艺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对艺术职业院校在新形势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创新非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意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互联网+激活非遗等对艺术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
期刊
【摘要】 曹保平的电影往往以冷峻的笔调聚焦于边缘人物故事,通过现实主义的书写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并把幽默元素置入故事中,通过多线性叙事表现出一种荒诞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从曹保平电影创作的“黑色”现实主义倾向出发,把结构技巧的巧妙运用、黑色幽默风格作为外在载体,分析“小人物”在现实社会的奋力挣扎。  【关键词】 黑色现实主义;小人物;多线叙事;巧合;黑色幽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当下很多电影爱好者,甚至研究者都将“第六代”导演定位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上,“后现代”这个词好像也成了电影研究的一个时髦的、新颖的、具有别样论调的词,但结合中国的电影文化土壤,这种定位实际上是一种“意淫”式的自我满足,是对当今中国电影过分的肯定。本文从“第六代”导演的表演美学入手,对其情绪化表演的特色进行分析,并以娄烨《周末情人》为例,试以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脉络作为出发点,将世界电影美学的现
期刊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于非、田世光、俞致贞共同绘制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出版的《百花齐放》,其存在的意义与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但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恰逢双百方针提出六十周年之际,本文欲从郭沫若“百花齐放”组诗及相关出版物、《百花齐放》的制作及出版、《百花齐放》的价值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其全方位的价值,希望《百花齐放》及其原作能得到应有重视并发挥其最大作用。  【关键词】“双百方针”;于非;田世光;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