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门市新会区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散发着民族文化迷人的芳香,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新会区教育系统历来重视对新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借鉴新会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挖掘、整合、提炼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素材,不断推进新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行为,提升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激励学生爱国爱乡、奋发图强。
【关键词】教育资源;侨乡;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以梁启超的深刻思想启迪学生的家国情怀
江门市新会区是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者、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梁启超一生都满怀赤子少年心,苦苦追寻着关于救国与强民、自由与法制、东方与西方、教育与学术、家庭与社会等话题。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震撼与启迪,不仅属于历史,更应该属于、也必然属于今天和未来。梁启超还是个好爸爸、好导师,培养了品学兼优的子女和众多学生。他那些关于读书方法、兴趣培养、专业选择、性格塑造的言论,毫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对今天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大有益处。
2018年 8月,我们与国家图书馆专家以师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式出版了一部向青少年普及梁启超生平思想和家风教育的课外读物——《梁启超:永远的少年》。首印12万本已发至全区师生学习。全书以“生平、变法、爱国、治学、家风”为主题,分为五个单元,收录有梁启超先生诗文家书近二十篇,包括《爱国歌四章》《少年中国说》《水调歌头·甲午》。《梁启超:永远的少年》一书的编写注重思想性,贴近时代要求,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课标要求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本书注重生动性,版面设计图文并茂,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满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注重文学性,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与熏陶,启迪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目前,新会区学校已相继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新会区中小学生能以此养志,进一步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爱先贤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增强与家长、亲朋的互动交流,让梁启超文化、梁启超精神在家乡乃至全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二、以侨乡名人的乡邦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江门新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陈白沙、梁启超、陈垣、梁思成、梁思礼等等名人,灿若群星,星光闪耀。为让中小学生认识本地区的名人,了解名人故事,树立榜样作用,传达正能量,我们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大力开展名人故事进课堂活动,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熏陶教育,获得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从而滋养化育心灵,培养学生热爱家国的情怀。
我们积极探索将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之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新会一中编写出版了《梁启超诗词选读》,新会华侨中学编写出版了《五十年的足迹》和《新会华侨华人史话》,新会陈瑞祺中学编写出版了《陈瑞祺先生》,新会陈经纶中学编写出版了《陳经纶先生》,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编写出版了《走近梁启超》,新会李文达中学编写出版了《七保五子》,新会葵城中学编写出版了《陈白沙选读》、崖门黄冲小学编写出版了《蔡李佛武术基础》等校本教材,并进行普及与推广,安排课时让学生阅读、学习,使之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这些校本教材通俗易懂,令学生们感觉很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深受欢迎。
同时,新会区每校都设有“道德讲堂”,特邀本地文史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资深侨务工作者、名教师到学校开展专项讲座,如,邀请梁启超家风研究专家李红卫到创新中学讲学,讲述梁启超家风对子女的影响;邀请“罗坑镇的一本活历史书”下沙村退休老师林锡庆到学校开展德育讲座,给学生们讲罗坑镇历史故事;邀请区文化馆馆长到学校讲“新宁铁路”的故事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以非遗课程的技能传授激发学生的传承热情
新会,有着16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迹,无论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人们都把这些历史的馈赠、先人的智慧流传下来,这也是地方的骄傲。自2005年以来,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申报,目前,新会区共有23个项目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有新会陈皮制作技艺、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小冈香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有新会鱼灯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有沙堆狮艺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个。
我们十分注重新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挖乡土资源,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辅导老师,先后在新会葵城中学设立新会鱼灯传承基地;新会圭峰小学设立茅龙笔传承基地;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设立新会葵艺传承、培训、推广基地;崖门镇黄冲小学设立蔡李佛拳传承基地;大鳌中学设立大鳌咸水歌传承基地;司前镇石步小学设立司前金龙传承基地等,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教育特色。2020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在整个江门地区,仅有新会区3所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分别是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的葵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会崖门镇黄冲小学的蔡李佛武术(发源地特色)、新会葵城中学的新会鱼灯(市级非遗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与“新会传统文化”相遇,与素质教育相遇,让学生做“新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为进一步传承与传播本土非遗项目,在青少年中根植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挖掘和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我们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的力度。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与葵艺”专业。目前,该专业已制定课程标准,建立葵工艺品制作工专项技能鉴定工作题库,编写了葵艺校本教材,提高年轻一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和继承观念。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多届葵艺班学生留校任教。目前,该专业已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新会区培育葵艺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近年来,新会区各中小学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传承新会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品德,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教育资源;侨乡;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以梁启超的深刻思想启迪学生的家国情怀
江门市新会区是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者、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梁启超一生都满怀赤子少年心,苦苦追寻着关于救国与强民、自由与法制、东方与西方、教育与学术、家庭与社会等话题。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震撼与启迪,不仅属于历史,更应该属于、也必然属于今天和未来。梁启超还是个好爸爸、好导师,培养了品学兼优的子女和众多学生。他那些关于读书方法、兴趣培养、专业选择、性格塑造的言论,毫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对今天每个青少年的成长都大有益处。
2018年 8月,我们与国家图书馆专家以师生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方式出版了一部向青少年普及梁启超生平思想和家风教育的课外读物——《梁启超:永远的少年》。首印12万本已发至全区师生学习。全书以“生平、变法、爱国、治学、家风”为主题,分为五个单元,收录有梁启超先生诗文家书近二十篇,包括《爱国歌四章》《少年中国说》《水调歌头·甲午》。《梁启超:永远的少年》一书的编写注重思想性,贴近时代要求,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课标要求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同时,本书注重生动性,版面设计图文并茂,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满足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阅读需求;注重文学性,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与熏陶,启迪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目前,新会区学校已相继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新会区中小学生能以此养志,进一步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爱先贤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增强与家长、亲朋的互动交流,让梁启超文化、梁启超精神在家乡乃至全国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二、以侨乡名人的乡邦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江门新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陈白沙、梁启超、陈垣、梁思成、梁思礼等等名人,灿若群星,星光闪耀。为让中小学生认识本地区的名人,了解名人故事,树立榜样作用,传达正能量,我们在全区中小学校中大力开展名人故事进课堂活动,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熏陶教育,获得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从而滋养化育心灵,培养学生热爱家国的情怀。
我们积极探索将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之中,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新会一中编写出版了《梁启超诗词选读》,新会华侨中学编写出版了《五十年的足迹》和《新会华侨华人史话》,新会陈瑞祺中学编写出版了《陈瑞祺先生》,新会陈经纶中学编写出版了《陳经纶先生》,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编写出版了《走近梁启超》,新会李文达中学编写出版了《七保五子》,新会葵城中学编写出版了《陈白沙选读》、崖门黄冲小学编写出版了《蔡李佛武术基础》等校本教材,并进行普及与推广,安排课时让学生阅读、学习,使之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这些校本教材通俗易懂,令学生们感觉很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深受欢迎。
同时,新会区每校都设有“道德讲堂”,特邀本地文史研究专家、民俗文化研究专家、资深侨务工作者、名教师到学校开展专项讲座,如,邀请梁启超家风研究专家李红卫到创新中学讲学,讲述梁启超家风对子女的影响;邀请“罗坑镇的一本活历史书”下沙村退休老师林锡庆到学校开展德育讲座,给学生们讲罗坑镇历史故事;邀请区文化馆馆长到学校讲“新宁铁路”的故事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以非遗课程的技能传授激发学生的传承热情
新会,有着16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迹,无论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人们都把这些历史的馈赠、先人的智慧流传下来,这也是地方的骄傲。自2005年以来,经过多年的发掘、整理、申报,目前,新会区共有23个项目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有新会陈皮制作技艺、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小冈香制作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有新会鱼灯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有沙堆狮艺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个。
我们十分注重新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挖乡土资源,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辅导老师,先后在新会葵城中学设立新会鱼灯传承基地;新会圭峰小学设立茅龙笔传承基地;新会高级技工学校设立新会葵艺传承、培训、推广基地;崖门镇黄冲小学设立蔡李佛拳传承基地;大鳌中学设立大鳌咸水歌传承基地;司前镇石步小学设立司前金龙传承基地等,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教育特色。2020年1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在整个江门地区,仅有新会区3所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分别是新会高级技工学校的葵艺(国家级非遗项目)、新会崖门镇黄冲小学的蔡李佛武术(发源地特色)、新会葵城中学的新会鱼灯(市级非遗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与“新会传统文化”相遇,与素质教育相遇,让学生做“新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为进一步传承与传播本土非遗项目,在青少年中根植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挖掘和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我们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工作的力度。如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开设“工艺美术与葵艺”专业。目前,该专业已制定课程标准,建立葵工艺品制作工专项技能鉴定工作题库,编写了葵艺校本教材,提高年轻一代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和继承观念。新会高级技工学校多届葵艺班学生留校任教。目前,该专业已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新会区培育葵艺技术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近年来,新会区各中小学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传承新会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品德,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