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学习;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16—02
在新时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给学生“授之以渔”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的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所谓新概念的教学相长,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
新概念的“教”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是极其必要的。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已成为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这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须针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互动、民主自主的氛围、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要素。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
1. 心理安全。就是说:A.必须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B.必须避免消极式和谴责式的评价。C.在努力争取创造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所理解。
2. 心理自主。这是指感觉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由——塑造自由的自我。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感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强调,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有情意倾向,它同动机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心理能源。因此,开发创造性必须重视充实和控制心理能源,即必须注意激励动机,增强体质,促进情感训练。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新概念的“教”是在乐学的基础上,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心理情感的培养,旨在打破旧的教学模型,追求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新概念的“学”
新概念的“学”既承接“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 即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团结协作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能,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1. 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步骤去学习。自学能力是依靠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业的一种技能与能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反而喜欢探究其来源,对书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异义,对老师教学中的失误敢于指出,对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敢于持不同的见解。
2. 自评。通俗地说,自评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成绩上的变化作出评估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定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功能表现有:A.自我诊断能力。了解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与自己过去比较,进步了多少。B.自我定向能力。不仅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判断出自己和他人问题之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自己为自己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励能力。能对学习过程获得的肯定、积极的反馈产生激励作用,善用多种参照评估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3. 自控。自控,即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反馈和调节。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调节认知策略,检查学习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目标方向等。
具备以上三点的要求还不够,还需要塑造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此外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怀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可谓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作出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可以说是一个人学习好坏的分水岭。
此时的“教学相长”,即新概念“教”与新概念“学”的有机结合体,二者相得益彰,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近期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确立学生中心观,建立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乐学、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人格等要素,使其综合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3(A)—0016—02
在新时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给学生“授之以渔”是教师的责任和教学目标。现代教育也更加强调“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等因素的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是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同时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切磋。所谓新概念的教学相长,即是一种实质性的师生互动行为,是一种自学—质疑—讨论交流—归纳指导的教学观念。
新概念的“教”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很难满足需要,使厌学情绪滋生。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是极其必要的。
当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教好系统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已成为关键。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指“T”型知识结构,上面一横代表广泛的知识系统,下面一竖代表这一领域中精深的专业知识,“T”型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既然“T”型人才结构是时代所需要的,那么我们的“教”必须针对“T”型结构,有目标地进行,而且应该着重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形成“T”型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许多环境,但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互动、民主自主的氛围、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必不可少的要素。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交往过程。但是,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力是不能强求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这些条件是:
1. 心理安全。就是说:A.必须感到自己被人承认,受到别人信任。B.必须避免消极式和谴责式的评价。C.在努力争取创造力时必须感到自己被他人所理解。
2. 心理自主。这是指感觉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由——塑造自由的自我。一个人的心理自由感也意味着承认和尊重他人的自由。
日本东洋大学恩田彰教授强调,创造性比智力更富有情意倾向,它同动机作用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心理能源。因此,开发创造性必须重视充实和控制心理能源,即必须注意激励动机,增强体质,促进情感训练。
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认知动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措施。新概念的“教”是在乐学的基础上,注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和心理情感的培养,旨在打破旧的教学模型,追求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新概念的“学”
新概念的“学”既承接“教”又具体地阐述乐学, 即在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团结协作的大环境中,承认学生潜能,继而使之产生乐学观念。新概念的“学”从本质上是肯定和接受学生中心观的,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1. 自学。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选择目标,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自定步骤去学习。自学能力是依靠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运用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学业的一种技能与能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反而喜欢探究其来源,对书上某些似乎不容置疑的定律、定理敢于提出异义,对老师教学中的失误敢于指出,对社会上流行的观点敢于持不同的见解。
2. 自评。通俗地说,自评是根据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成绩上的变化作出评估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定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功能表现有:A.自我诊断能力。了解自己已经学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与自己过去比较,进步了多少。B.自我定向能力。不仅了解自己的学业水平的确切位置,而且能判断出自己和他人问题之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自己为自己指明学习的努力方向。C.自我激励能力。能对学习过程获得的肯定、积极的反馈产生激励作用,善用多种参照评估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调整和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和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与学习兴趣。
3. 自控。自控,即自我监控,就是自己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反馈和调节。它包括制订学习计划,调节认知策略,检查学习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和矫正目标方向等。
具备以上三点的要求还不够,还需要塑造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新概念的“学”,自学、自评、自控便是一句空话。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要求学生要“每事问”并提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此外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又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的三个环节有效地结合起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怀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此话可谓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作出非常科学而辩证的阐述。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可以说是一个人学习好坏的分水岭。
此时的“教学相长”,即新概念“教”与新概念“学”的有机结合体,二者相得益彰,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近期目标,指导自学;学生质疑,老师质疑,实践反馈,归纳总结;确立学生中心观,建立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乐学、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人格等要素,使其综合发挥强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