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是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引,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是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具体实践。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资助工作现阶段主要面临认定工作难精准、政策宣传待加强、资助与育人关联欠紧密等困境,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精准扶贫不只是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也同样重要,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价值观引领、道德培育、能力提升以及精神方面的指引和激励,转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培育良好品格,更好地体现精准资助、实现资助育人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精准;高职;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在校期间经济压力较大,一般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补助等方式来完成学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也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在此期间,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对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需要及时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观念新特征,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精准扶贫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关系
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自此拉开序幕。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良策,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都进一步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精准扶贫给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提供思想指引
精准扶贫就是指针对贫困现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不仅是从物质入手,更重要的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和教育部门扶贫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型,亟待改变传统的资助模式,并探索资助育人新路径,从而实现精准资助,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
高职院校通过资助工作来帮扶、教育、引导学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资助工作一方面能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资助育人已经不是简单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困难,而是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准资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通过资助政策的物质帮扶和育人体系的教育引导,既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又能为扶贫开发培养人才。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情况向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系为例,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省市生源指标也同步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数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申请过程中,很多证明材料多是由学生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开具的贫困证明,部分存在虚报、夸大贫困程度之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愿意申请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资助识别过程增加了难度。第二,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不通畅,无法及时获得相关资助信息,相关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对资助相关信息不了解。第三,资助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在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育人的作用还有待更好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真正实现“资助育人”。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自经济上的压力,这使得这部分同学在校期间大多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和焦虑。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扶贫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明显减轻,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实际情况及成长环境,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
三、优化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顺应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的要求,R系以“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为引领,在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引领以及全面成长,以期真正做到: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
(一)全面了解,精准认定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地范围也越加广泛,有来自新疆、贵州、广西等多个不同省份,因此无法实现对所有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地走访,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和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对新生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时,根据递交的相关申请材料,以入學时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统计表为依据,初步确定需要资助的学生名单;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直接建立联系,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通过班级-系部-学校三级评定体系进行认定,并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公示。对老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大数据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及学习状态,广泛听取老师、同学的评价,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确保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
(二)精准关爱,助梦成长
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具有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层次需要,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R系以学生组建的“励志成长营”为主体,以励志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心理疏导树“衡”心、情商教育树信心、感恩教育向善心的资助育人模式,真正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平衡不失重、有信心参加一切社交活动,在受到帮助的同时能够感恩、奉献社会,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帮助其实现人生梦想。形成“解难—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用心陪伴,守护健康成长
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使学生能够自立自强、自信向上地面对学习和生活,R系通过辅导员工作室,启迪学生心灵,主动与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真正需求,通过“励志成长,阳光向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对未来就业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奋发进取、明确目标;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在岗位服务中锻炼自我,建立自信;通过专业学习引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在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外,挖掘其演讲口才、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潜能,指定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2、开展情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
为优化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参与、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励志成长营的学员通过参加励志文化节系列活动,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展现自我的机会、深化团队合作精神。R系连续六年举办励志文化节,通过自强之星演讲、励志电影展演、素质拓展、励志诗歌朗诵、以“艺”抗役系列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帮助同学树立自信心。
3、学会感恩,志愿服务社会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R系励志成长营通过“走进社会,成长之旅”励志成长营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读“24小时社会服务承诺书”(每月至少参与24小时志愿服务)并进行签名承诺,体现我系学生志愿服务的决心,同时鼓励同学们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反哺社会,提高自身自强自立的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学们在得到他人帮助的同时,心底也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励志成长营的学员们积极参加暑期余姚支教活动、为孩子们开设人文讲堂、向当地人民传递了工匠精神、参与当地五水共治建设;积极参加志愿献血活动,能尽己所能让他人的生命得到延续;每月风雨无阻地参加志愿活动,通过杭州图书馆志愿服务、杭州市市民之家志愿服务、杭州聋人学校志愿服务、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志愿服务、整扶小黄车活动、校园美化行动、“防艾创意衫”活动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四、结语
资助育人需要瞄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长才。实现精准化资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工作理念,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独特优势,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矛盾,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明确工作的切入点,以此来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20(5).
[2] 黄建美,李洁,罗筑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9,20(6).
[3]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03-07.
[4] 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
[5] 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 聚焦精准 深化帮扶 确保实效[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8):7.
作者简介:朱虹,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 生于:1988-12-13,职称: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精准;高职;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指“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在校期间经济压力较大,一般通过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补助等方式来完成学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也已进入关键冲刺阶段。在此期间,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对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需要及时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观念新特征,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
一、精准扶贫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关系
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自此拉开序幕。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良策,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都进一步为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精准扶贫给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提供思想指引
精准扶贫就是指针对贫困现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治贫方式。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不仅是从物质入手,更重要的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和教育部门扶贫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型,亟待改变传统的资助模式,并探索资助育人新路径,从而实现精准资助,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具体实施
高职院校通过资助工作来帮扶、教育、引导学生,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资助工作一方面能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资助育人已经不是简单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困难,而是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精准资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通过资助政策的物质帮扶和育人体系的教育引导,既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又能为扶贫开发培养人才。
二、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体情况向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系为例,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第一,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省市生源指标也同步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数也在不断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认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申请过程中,很多证明材料多是由学生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开具的贫困证明,部分存在虚报、夸大贫困程度之嫌。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个人原因而不愿意申请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给资助识别过程增加了难度。第二,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不通畅,无法及时获得相关资助信息,相关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对资助相关信息不了解。第三,资助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联还不够紧密,在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育人的作用还有待更好的发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真正实现“资助育人”。长期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自经济上的压力,这使得这部分同学在校期间大多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和焦虑。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扶贫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明显减轻,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实际情况及成长环境,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
三、优化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顺应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资助的要求,R系以“以生为本”的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为引领,在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精神引领以及全面成长,以期真正做到: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
(一)全面了解,精准认定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生源地范围也越加广泛,有来自新疆、贵州、广西等多个不同省份,因此无法实现对所有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地走访,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多角度了解和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对新生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认定时,根据递交的相关申请材料,以入學时学生填写的家庭情况统计表为依据,初步确定需要资助的学生名单;与学生本人及家长直接建立联系,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同时通过班级-系部-学校三级评定体系进行认定,并采取一定方法进行公示。对老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通过大数据比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及学习状态,广泛听取老师、同学的评价,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而确保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
(二)精准关爱,助梦成长
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具有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层次需要,将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在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R系以学生组建的“励志成长营”为主体,以励志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心理疏导树“衡”心、情商教育树信心、感恩教育向善心的资助育人模式,真正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等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平衡不失重、有信心参加一切社交活动,在受到帮助的同时能够感恩、奉献社会,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帮助其实现人生梦想。形成“解难—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用心陪伴,守护健康成长
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使学生能够自立自强、自信向上地面对学习和生活,R系通过辅导员工作室,启迪学生心灵,主动与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谈话,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真正需求,通过“励志成长,阳光向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对未来就业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奋发进取、明确目标;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在岗位服务中锻炼自我,建立自信;通过专业学习引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在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外,挖掘其演讲口才、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潜能,指定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2、开展情商教育,提高综合素养
为优化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活动参与、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励志成长营的学员通过参加励志文化节系列活动,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加展现自我的机会、深化团队合作精神。R系连续六年举办励志文化节,通过自强之星演讲、励志电影展演、素质拓展、励志诗歌朗诵、以“艺”抗役系列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帮助同学树立自信心。
3、学会感恩,志愿服务社会
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R系励志成长营通过“走进社会,成长之旅”励志成长营活动,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读“24小时社会服务承诺书”(每月至少参与24小时志愿服务)并进行签名承诺,体现我系学生志愿服务的决心,同时鼓励同学们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反哺社会,提高自身自强自立的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学们在得到他人帮助的同时,心底也种下了感恩的种子,励志成长营的学员们积极参加暑期余姚支教活动、为孩子们开设人文讲堂、向当地人民传递了工匠精神、参与当地五水共治建设;积极参加志愿献血活动,能尽己所能让他人的生命得到延续;每月风雨无阻地参加志愿活动,通过杭州图书馆志愿服务、杭州市市民之家志愿服务、杭州聋人学校志愿服务、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志愿服务、整扶小黄车活动、校园美化行动、“防艾创意衫”活动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四、结语
资助育人需要瞄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长才。实现精准化资助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工作理念,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资助工作的独特优势,找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矛盾,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明确工作的切入点,以此来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20(5).
[2] 黄建美,李洁,罗筑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19,20(6).
[3]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政协报,2019-03-07.
[4] 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9-03-01.
[5] 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 聚焦精准 深化帮扶 确保实效[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8):7.
作者简介:朱虹,女,汉族,籍贯:浙江杭州 生于:1988-12-13,职称:助教,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