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本人以为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紧扣教材,把握特点,指导方法,强化训练。下面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读懂题目,把握文眼
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为学习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读?学生说:“应该在‘飞夺’这个词上读好。”“那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我说:“请大家根据各自对课题的理解再读一次课题,要读出它的意思和内涵。”学生通过读很快知道是讲红军怎样跟敌人抢时间攻夺泸定桥的。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
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文。
《赵州桥》一课,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备课时,我抓住这个过渡段分以下几步设计:
1.自读全文,划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从这句话中划出两个重点词语:“堅固,美观”。
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坚固”,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美观”?(课文正是分以上两部分内容写的)
4.想一想:赵州桥“坚固”,课文是怎样写“坚固”的?赵州桥“美观”, 课文又是怎样写“美观”的?
这样抓住一句话来教,就把全文联结成一体了,有如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珍珠一样。
三、抓重点段,拨通全文
每一篇课文,是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设计、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
如:浙教版第十册第6课《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我着重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作方法。然后帮扶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叙什么事,抒发什么情。然后朗读三遍,学生就能够掌握了。这样教,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方法,这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
在小语教材中,能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按恬静、热闹、紧张来写的,各段的写法基本相似;《美丽的大兴安岭》一课,按“春、夏、秋、冬”四季一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进行讲解,而只要精导一段,就可以拨通全文。
四、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
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从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呢?
1.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
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初读课文时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第二遍阅读时,思考:“小鱼、老黄鱼、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给它?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第三遍读课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
2.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学贵有疑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不将课文中的问题细咀细嚼给学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通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理解: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文化小学 辽宁辽阳)
—、读懂题目,把握文眼
题目就是课文的“眼”,如果把题目读好,读懂了,必然为学习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问学生这个题目应该怎样读?学生说:“应该在‘飞夺’这个词上读好。”“那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纷纷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我说:“请大家根据各自对课题的理解再读一次课题,要读出它的意思和内涵。”学生通过读很快知道是讲红军怎样跟敌人抢时间攻夺泸定桥的。
二、抓重点句,读懂课文
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诸多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的。有些文章的作者,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文。
《赵州桥》一课,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章的层次和思路。备课时,我抓住这个过渡段分以下几步设计:
1.自读全文,划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从这句话中划出两个重点词语:“堅固,美观”。
3.找一找,课文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坚固”,哪些自然段写赵州桥的“美观”?(课文正是分以上两部分内容写的)
4.想一想:赵州桥“坚固”,课文是怎样写“坚固”的?赵州桥“美观”, 课文又是怎样写“美观”的?
这样抓住一句话来教,就把全文联结成一体了,有如用一条红线串联起无数珍珠一样。
三、抓重点段,拨通全文
每一篇课文,是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的。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设计、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
如:浙教版第十册第6课《再见了,亲人》一课,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我着重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作方法。然后帮扶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叙什么事,抒发什么情。然后朗读三遍,学生就能够掌握了。这样教,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方法,这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
在小语教材中,能精导一段拨通全文的课文亦有不少。如《小镇的早晨》一课,按恬静、热闹、紧张来写的,各段的写法基本相似;《美丽的大兴安岭》一课,按“春、夏、秋、冬”四季一一道来,各段的写法大体相同;《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写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的那三段,写法大同小异。因此,教这些课文,大可不必平分秋色地逐段进行讲解,而只要精导一段,就可以拨通全文。
四、鼓励质疑,发展智力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
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从而促进他们智力发展呢?
1.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掌握知识经验的重要前提
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加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精读细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教学中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如初读课文时提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第二遍阅读时,思考:“小鱼、老黄鱼、燕子为什么不借尾巴给它?从哪些词句中看出?”第三遍读课文想一想“小壁虎需要借尾巴吗?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促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
2.教师的提问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想象
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学贵有疑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议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饥饿”的状态,不将课文中的问题细咀细嚼给学生,而是留有余地、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通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终于理解: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文化小学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