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38-01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最多见为L4~L5椎间盘及L5~S1椎间盘,L3~4椎间盘次之。CT诊断椎间盘均有突出,其准确率为96.7%。CT表现为椎间盘局部隆起,失去规则外形,凸出的部分可局限也可较弥漫,相邻硬膜囊受压时常有旋转变形。结论:CT诊断正确率高,CT对不同组织有较高分辨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与体征依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而不同,常见腰疼,下肢放射疼,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7天~10年不等,下蹲或咳嗽腰痛70例, 下肢放射痛56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乏力56例。椎旁压痛31例,腰部活动受限3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
1.2 方法
1.2.1 普通扫描 患者常规仰卧位。为减少脊柱正常弯曲造成的影响,采取双膝屈曲位。扫描前仍需做CT定位片,确定扫描架倾斜角度,并在扫描时随时调整,保持层面与脊椎长轴垂直,与椎间盘平面平行,还可以把扫描层次定在定位片上,已明确各层面的位置。依扫描部位和所要观察的病变,选择适当的层厚和层间距。检查腰椎间盘用3~5mm层厚,对其他病变可用5mm层厚,连续扫描。新式扫描机,扫描条件已程序化,按照扫描部位使用所规定的条件即可。
1.2.2增强扫描 一般病例CT平扫即可,当需要与椎管内占位病变鉴别时,可选用增强扫描,常用60%泛影普胺或欧乃派克,经静脉注射后进行扫描,较CT平扫更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1.2.3脊髓造影CT 脊髓造影CT可分为直接的造影和椎管碘水造影后的脊髓造影CT两种。前者在做CT扫描前需先做腰穿,然后在蛛网膜下腔注入浓度170mg/m1的非离子型造影剂3~6ml,注入后可变动床面倾斜角度使造影剂趋于所需检查的层面,并让病人做适当的翻转,使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内充分均匀弥散,然后即可做椎管的CT扫描[2]。后者则应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和浓度分别在注入造影剂后数小时内至12h后进行CT扫描。
2 结果
80例患者中最多见为L4~L5椎间盘及L5~S1椎间盘,L3~4椎间盘次之。CT诊断椎间盘均有突出,其准确率为96.7%。突出的部分93%位于椎管内,3%位于椎间孔(即侧向型),4%位于椎管外(即过侧向型)。突出椎间盘物质游离者多位于硬膜外间隙前外侧,常向上或向下迁徙。有时可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表现。CT表现为椎间盘局部隆起,失去规则外形,凸出的部分可局限也可较弥漫,相邻硬膜囊受压时常有旋转变形。
3 讨论
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块影,其密度与相应的椎间盘密度一致(介于骨质和硬脊膜之间),形态不一,边缘规则或不规则。根据局部改变的性质可区分椎间盘破裂与弥漫性膨出,后者是退行性变的一种早期征象。正常的硬膜外透亮区其形态和大小对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呈软组织密度的突出髓核代替了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平面上,两侧相比透亮区不对称、变窄直至消失。
突出的髓核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影代表突出碎片的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只有在显示椎间盘本身的层面上才可见到。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的密度。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而从纤维环的破裂处游离。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软组织密度则位于椎间孔内。在髓核向外挤出的病例,根据游离方向碎片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位于紧靠椎弓根内侧沟内,也可位于椎间孔内,似增大的神经节[3]。硬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面清楚,界面形态与骨性关节面的后缘一致,在上部腰椎区域通常是凹陷状,腰4、5平面呈直线,在腰5骶1平面微凸。当椎间盘突出时,如前所述,其后缘变形,硬脊膜囊也同样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方出现变形。脱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但仍然很少或不引起脊膜囊变形。偶尔在大的椎间盘突出,中央型大碎片占据了骨性椎管的大部分,脊膜囊显著变形并缩小成新月形裂隙状。在长期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突出物的软组织密度内可有密度增高的钙化区域,碎片与椎间盘可以相连续。
CT所示病变与症状间可以不一致,有时病变很明显但症状很轻,有时症状很重但没有明显的病变。其原因是当椎管比较宽大时就不大容易产生压迫症状,常规脊髓造影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CT可以明确诊断。反之,当合并先天性椎管狭窄时,症状比较严重,CT图像上,椎管内结构挤在一起,脊髓不容易显示,诊断时需特别小心,必要时需做 CT脊髓造影。有时椎间盘突出的唯一征象是髓核脱出形成的游离体,而相应的椎间隙不显示局部突出或只有普遍性向后膨出。所以当椎间盘层面没有椎间盘突出的征象时,就需要向上和向下搜寻这种游离体,并注意它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影响。椎间盘膨出中有10%~20%可合并突出,所以在发现椎间盘膨隆时,还要注意膨隆的椎间盘边缘有无局限性不规则突起。
在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当CT不能做出结论或不能解释临床表现时,再进行脊髓造影。同时指出,在大部分患者中,CT不仅可诊断椎间盘突出,有时甚至优于脊髓造影。尤其当病变位置较低如腰5、骶1时,或者是侧缘性的椎间盘突出,CT的优点尤为明显。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在这些部位突出的碎片可能少至甚或不引起脊髓膜囊的变形[4]。对于这类患者,脊髓造影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依据为根鞘的不对称性充盈和增宽,而这些表现有时又是难以确定的。相比之下,在CT图像上很容易识别致密的突出碎片,在透亮的硬膜外脂肪影中显得很清楚,相反,椎间盘破裂而造影阴性者并不少见。
参考文献
[1]韩永岗.腰椎间盘症压迫症的CT扫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55-156.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2.
[3]许世宏,许世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四种诊断方法比较[J].山东医药, 2005,45(4):78-79.
[4]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0-763.
【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最多见为L4~L5椎间盘及L5~S1椎间盘,L3~4椎间盘次之。CT诊断椎间盘均有突出,其准确率为96.7%。CT表现为椎间盘局部隆起,失去规则外形,凸出的部分可局限也可较弥漫,相邻硬膜囊受压时常有旋转变形。结论:CT诊断正确率高,CT对不同组织有较高分辨力。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CT;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与慢性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与体征依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而不同,常见腰疼,下肢放射疼,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收集我院自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0~70岁,平均37岁。病程7天~10年不等,下蹲或咳嗽腰痛70例, 下肢放射痛56例,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乏力56例。椎旁压痛31例,腰部活动受限30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
1.2 方法
1.2.1 普通扫描 患者常规仰卧位。为减少脊柱正常弯曲造成的影响,采取双膝屈曲位。扫描前仍需做CT定位片,确定扫描架倾斜角度,并在扫描时随时调整,保持层面与脊椎长轴垂直,与椎间盘平面平行,还可以把扫描层次定在定位片上,已明确各层面的位置。依扫描部位和所要观察的病变,选择适当的层厚和层间距。检查腰椎间盘用3~5mm层厚,对其他病变可用5mm层厚,连续扫描。新式扫描机,扫描条件已程序化,按照扫描部位使用所规定的条件即可。
1.2.2增强扫描 一般病例CT平扫即可,当需要与椎管内占位病变鉴别时,可选用增强扫描,常用60%泛影普胺或欧乃派克,经静脉注射后进行扫描,较CT平扫更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1.2.3脊髓造影CT 脊髓造影CT可分为直接的造影和椎管碘水造影后的脊髓造影CT两种。前者在做CT扫描前需先做腰穿,然后在蛛网膜下腔注入浓度170mg/m1的非离子型造影剂3~6ml,注入后可变动床面倾斜角度使造影剂趋于所需检查的层面,并让病人做适当的翻转,使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内充分均匀弥散,然后即可做椎管的CT扫描[2]。后者则应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和浓度分别在注入造影剂后数小时内至12h后进行CT扫描。
2 结果
80例患者中最多见为L4~L5椎间盘及L5~S1椎间盘,L3~4椎间盘次之。CT诊断椎间盘均有突出,其准确率为96.7%。突出的部分93%位于椎管内,3%位于椎间孔(即侧向型),4%位于椎管外(即过侧向型)。突出椎间盘物质游离者多位于硬膜外间隙前外侧,常向上或向下迁徙。有时可见硬膜囊和神经根受压表现。CT表现为椎间盘局部隆起,失去规则外形,凸出的部分可局限也可较弥漫,相邻硬膜囊受压时常有旋转变形。
3 讨论
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块影,其密度与相应的椎间盘密度一致(介于骨质和硬脊膜之间),形态不一,边缘规则或不规则。根据局部改变的性质可区分椎间盘破裂与弥漫性膨出,后者是退行性变的一种早期征象。正常的硬膜外透亮区其形态和大小对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时,呈软组织密度的突出髓核代替了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平面上,两侧相比透亮区不对称、变窄直至消失。
突出的髓核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影代表突出碎片的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只有在显示椎间盘本身的层面上才可见到。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的密度。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而从纤维环的破裂处游离。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软组织密度则位于椎间孔内。在髓核向外挤出的病例,根据游离方向碎片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位于紧靠椎弓根内侧沟内,也可位于椎间孔内,似增大的神经节[3]。硬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面清楚,界面形态与骨性关节面的后缘一致,在上部腰椎区域通常是凹陷状,腰4、5平面呈直线,在腰5骶1平面微凸。当椎间盘突出时,如前所述,其后缘变形,硬脊膜囊也同样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方出现变形。脱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但仍然很少或不引起脊膜囊变形。偶尔在大的椎间盘突出,中央型大碎片占据了骨性椎管的大部分,脊膜囊显著变形并缩小成新月形裂隙状。在长期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突出物的软组织密度内可有密度增高的钙化区域,碎片与椎间盘可以相连续。
CT所示病变与症状间可以不一致,有时病变很明显但症状很轻,有时症状很重但没有明显的病变。其原因是当椎管比较宽大时就不大容易产生压迫症状,常规脊髓造影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CT可以明确诊断。反之,当合并先天性椎管狭窄时,症状比较严重,CT图像上,椎管内结构挤在一起,脊髓不容易显示,诊断时需特别小心,必要时需做 CT脊髓造影。有时椎间盘突出的唯一征象是髓核脱出形成的游离体,而相应的椎间隙不显示局部突出或只有普遍性向后膨出。所以当椎间盘层面没有椎间盘突出的征象时,就需要向上和向下搜寻这种游离体,并注意它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影响。椎间盘膨出中有10%~20%可合并突出,所以在发现椎间盘膨隆时,还要注意膨隆的椎间盘边缘有无局限性不规则突起。
在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当CT不能做出结论或不能解释临床表现时,再进行脊髓造影。同时指出,在大部分患者中,CT不仅可诊断椎间盘突出,有时甚至优于脊髓造影。尤其当病变位置较低如腰5、骶1时,或者是侧缘性的椎间盘突出,CT的优点尤为明显。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在这些部位突出的碎片可能少至甚或不引起脊髓膜囊的变形[4]。对于这类患者,脊髓造影诊断椎间盘突出的依据为根鞘的不对称性充盈和增宽,而这些表现有时又是难以确定的。相比之下,在CT图像上很容易识别致密的突出碎片,在透亮的硬膜外脂肪影中显得很清楚,相反,椎间盘破裂而造影阴性者并不少见。
参考文献
[1]韩永岗.腰椎间盘症压迫症的CT扫描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55-156.
[2]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2.
[3]许世宏,许世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四种诊断方法比较[J].山东医药, 2005,45(4):78-79.
[4]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0-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