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录音师角度谈音乐表演心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w1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控制着音乐的活力,表演者们需要做到投情,才能打动听众,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理智则控制情感,不至于其情感外泄过多,导致音乐凌乱不堪,过于戏剧化。直觉,即音乐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可无视其存在,而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训练,达到培养提高音乐直觉的目的。想像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通过合理的想像,可以使音乐更加符合某主题或某情景。最后,临场心理调控,从录音师的角度讲,对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以及所出作品的艺术程度。
  【关键词】:录音师;音乐表演者;音樂表演心理;音乐表演艺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递音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录音及电脑音乐制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使用。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既包含了经典的乐谱写作的作曲手法,又包含了利用电脑midi音符触发音源直接制作音乐的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将音乐记录于一种媒介上,再通过播放设备进行回放来达到令人聆听音乐的目的。当然,现场的演出是另一种传递音乐的方式,由于题目,在这里不做赘述。
  录音师的工作,除了操作录音设备进行录音之外,更需要调整音乐表演者的表演状态。何为表演状态?即表演者录音或演出时的心理活动情况,以及演唱或演奏时的紧张状态。好的表演状态,既需要放松的心情,又需要一部分紧张的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是不足以打动听众的,而完全紧张的状态又会对表演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要找到放松与紧张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协助音乐表演者找到最佳的录音状态,就成为了录音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录音师角度谈音乐表演心理,就是从一个录音师的角度出发,寻找一种调整音乐表演者录音实时状态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便可以录制出更加令人渴望的声音,无论是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通俗音乐。
  录音师,作为录音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录音师,另一种是艺术录音师。其中物理录音师主要研究以下一些知识点,即: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人耳的听觉特性、传声器的设计和应用、立体声拾音技术、声音的记录及记录设备、调音台、声频信号处理设备及应用以及录音节目制作等(引用自《录音技术》),他们的主要研究科目是物理学中的声学概念,目标是研究声源、空间、拾音器摆放位置等的关系如何影响录制出的声音音色。而艺术录音师的主要研究科目则包括复调音乐、配器法、曲式分析、和声学、器乐、声乐、播音主持、乐理以及视唱练耳等专业艺术类课程。在录音师的划定中,这两种方向一种属于偏理性工作,另一种则属于偏感性工作。物理录音师注重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物理属性,而艺术录音师则更注重声音的情绪,即对音乐表演者表演状态的把握。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录制出来的声音都将缺少灵魂。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艺术录音方向与音乐表演者的关系。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比如绘画,画家做完一幅画,就完成了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一部小说或一首诗一经完成就可以直接和读者见面,也无需任何中间环节。而包括音乐在内的表演艺术则不同,他们都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一章)由此可见,在音乐中,表演者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作曲家写好总谱后,表演者根据乐谱进行演奏,如果说作曲家是这首乐曲的创作者的话,那么演奏家就是二度创作者,也就是在忠实于原作乐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状态,从而使乐谱上的音符变为实际的可以被听到的音乐。在二度创作中,也就是表演者对原作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即: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等多个音乐美学原则。那么除了理论方面,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心理的问题,如: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想像、临场心理调控等。
  首先,在录音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表演者的情感。通过声音中细微的变化,可以听出表演者是否“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理智则是情感的对立面,表演者在表演时不仅需要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時又要利用理智来控制情感,使情感像一种可以控制“发送量”的效果器一样为我们所使用。这里所说的情感的“发送量”,指的是表演过程中控制情感的强与弱的能力,也就是根据音乐需要,适当调整表演者的热情的工作。例如:在某些富有激情的音乐片段中,需要表演者充满热情的演唱或演奏,而这时恰恰碰到表演者状态不佳,无法以最佳状态完成工作,那么作为录音师,就需要调动起表演者的情绪,使其兴奋起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些音乐片段颇为安静,而此时表演者正处于亢奋状态,那么录音师则需要通过一定手段使其情绪安静下来。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情感与理智的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如何寻找,完全取决于音乐本身,取决于录音师与表演者达成的一种听觉上的共识,既不过于机械化,也不过于情绪化。如果在一段音乐中加入的情感成分过多,那么得到的声音便不那么准确,也许是某些音的节奏上有问题,或者是强弱、音色等问题;但如果理性的成分占主导地位,那么得到的声音则会显得更加生硬,失去了音乐本该有的律动与生命。所以,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就是研究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核心。
  其次,关于直觉与想像。“所谓直觉,即直接感觉,从心理学说,是指不依靠语言概念做中介,敏感地、直接地领会与体验音乐的能力,有时人们也把这种直觉统称作音乐感。”(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九章)在这里所说的音乐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心理因素。其中,最基本的音乐直觉应该表现在是否能够恰当的评判听到音乐的好坏程度。这种与生俱来的直觉给表演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音乐感尚好,那么这个表演者进行录音时所录制的声音一定要比音乐感不佳的表演者带来的声音要好听的多。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能,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来进行弥补。即使一个人有再好的音乐直觉,如果没有加以严格训练,那么他依然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表演者。想像,可以带给音乐表演者以一种“画面感”,通过这种感觉,使表演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自己的情绪被带动进来。在想像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一个“度”   的问题。比如我们需要表演者表现“有山有水”的情景,那么,其中关于度的把握,就在于如何理解“山有何山,水有何水”的问题。我们需要得到的“山”到底是巍峨入云白雪皑皑的高山,还是连绵不绝郁郁葱葱的茶山?我们需要的“水”到底是奔腾壮美轰隆作响的大河,还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小溪?这都取决于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像,如何想像音乐要表现的东西,就能得到什么样的音乐。关于直觉与想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直觉带你走出第一步,而想像则带领你越走越远。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一定要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想像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理调动与组合。而作为录音师,更要协助音乐表演者进行好这项工作,使录制出来的声音更加符合音乐表演者和录音师的内心听觉。
  最后,来谈谈关于临场心理调控的问题。很多歌手或乐手初进录音棚时都会表现的紧张和拘束,这与登台表演前的緊张情绪十分相似。相似的地方在于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轉瞬即逝的一次性过程,而不同点则在于,登台表演时只有一次机会,而录音时却有多次机会。在表演者登台表演时,必须全神贯注的把平时的练习状态发挥到最高水平,并加以游刃有余的自然流露,从而以自身强大的“气场”来控制舞台,紧张以及怯场等心理现象也会随之减弱。与登台表演时的心理调控类似,录音时的心理调控也需要表演者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现的声音,并且尽量自然的将声音送入话筒。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录音相比于现场表演需要更多的“耐力”。这里所说的耐力与现场音乐表演有着相反的概念。现场音乐表演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所以要求表演者尽量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一次性完成所有动作。而录音时需要的耐力则体现在这种表演状态的维持。也就是说,一个表演者在刚进棚时所发出的声音是紧张的,情况严重的话也许会伴随一些颤抖,根本无从入耳。但是稍后,他的声音随着紧张程度的降低慢慢变得可以被接受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录制篇幅较长的作品时,表演者要尽可能的保持同一种表演状态,而不至于因为紧张程度降低导致声音太过松散。所以,这里所说的“耐力”,指的就是表演者对于一种好的表演状态的保持,与登台表演的状态类似,但却稍有差异,录音时更需要音乐表演者们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以不至于太过放松,导致声音质量不佳。
  总之,毫无疑问的,对音乐表演心理的把握影响着音乐最终的呈现形态。情感是控制着音乐的活力,表演者们需要做到投情,才能打动听众,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理智则控制情感,不至于其情感外泄过多,导致音乐凌乱不堪,过于戏剧化。直觉,即音乐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可无视其存在,而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训练,达到培养提高音乐直觉的目的。想像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通过合理的想像,可以使音乐更加符合某主题或某情景。最后,临场心理调控,从录音师的角度讲,对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以及所出作品的艺术程度。最后,关于音乐表演者与录音师的关系,以及如何录制出最符合听众内心听觉的作品等问题还有很多,由于题目与篇幅的关系,本文仅讨论了冰山一角,关于更多的意见与建议,敬请老师们补充指正。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人性化,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设计环节。因此,把握好一个定位,对设计作品的思想进行精准定位,才可以更好的去设计。  【关键词】:创作思想;环境艺术设计;以人为本;定位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环境艺术设计更是设计师将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人类思想,科技的进步,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为了让自己的设计独树一帜,现代的平面设计也是百花齐放,设计师想要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就得绞尽脑汁去思考,思考一个最合适的方案,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出类拔萃,而思考的这个方案就是平面设计中的创意。平面设计中的重心就是创意,创意就是平面设计中的根本。本文在平面设计中创意的重要性,创意的元素,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叙述。  【关键词】:平面设计;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摄影界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更体现了总书记赋予摄影界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创作出更多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摄影作品,是作为一名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优秀摄影师应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摄影;人民性;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个概念,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艺术”中的重要讲話,是指广义的艺
期刊
【摘要】:“比德”是儒家传统伦理美学观点,对古代中国的审美意识有着及其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宋代文人画为出发点,阐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阶层在创作过程中,“比德”思想对其题材的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比德;文人阶层;四君子  自古,君子便以玉比德。在追求个人修养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将对自我道德完善的追求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其表现形式则是将这种追求表现在具体的事物中,因此“以玉比德”中的玉便是物化了
期刊
【摘要】:油画传入中国的100年以来,这个具有西方文化“基因”的外来绘画种类,要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存活并得到发展,“中西合璧”的本土化是必然的。任何一位有中国使命感的画家在接受西方绘画技法之后,几乎都在探索一条融西贯中的油画创作之路。  本文笔者试图从中国当代写意油画中的“中国性”和“当代性”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简要的梳理和研究。  油画从西方传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研究与创造,在表达的当代性和本土性两
期刊
【摘要】:学习艺术理论,无论就何种具体艺术形式而言,都应该是一门研究美的艺术。古今中外关于探讨艺术的理论著述,都围绕着“美”而展开,那么究竟什么是美?而艺术创作之中,究竟体现着何种美?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艺术自身、艺术创作主体、艺术作品三个方面,引出关于创作中的美的探讨论述。  【关键词】:艺术;艺术创作;美  一 关于美的定义  当接触到一个新鲜事物时,人们对于如何学习了解它,往往是通过了解它的定义
期刊
【摘要】:经过多方看书学习,从现代艺术设计所包含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方向,分析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影响分为以下几方面:功能至上、民主主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形式语言的创新等。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设计工作者们也应不断研究与学习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关键词】:包豪斯;现代主义;环境艺术设计;影响  一、包豪斯的产生与其设计思想的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P剧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最热影视题材,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很多难题,本文将从IP剧叙事策略上谈IP剧发展的现状,提出所面临的问题和弊端,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意为IP剧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关键词】:IP剧;叙事策略;跨媒介;优化内容  一、IP剧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  近年来,根据腾讯娱乐白皮书对影视文化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7年“IP”
期刊
【摘要】:河南朱仙镇古板年画色泽淳朴,艳丽鲜明,感染力强,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代表。但是其色彩在以红、黄、蓝、白、黑这五色审美为代表的民间美术中,却显得与众不同。朱仙镇的古板年画以绿色和紫色来代替传统五色审美中的蓝色,将蓝色做以偏色处理。本文结合大众的色彩审美情趣,历史等方面对朱仙镇古版年画的偏色文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朱仙镇;古版年画;五色审美;偏色文化  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古板年画起源于北宋都
期刊
【摘要】:“蒙太奇”原是建筑词语,后成为电影和摄影创作的表现手段之一。蒙太奇的意义在于通过组接、拼接、融合等手法,把两个或多个艺术单元结合到一起,产生超越其本身含义。本文将透过对蒙太奇观念的阐述,爬梳摄影蒙太奇的发展与在平面设计上的运用,并透过个别作品的分析,探讨摄影蒙太奇如何给予平面设计充足的养分,在意识形态上赋予无尽的空间。  【关键词】:摄影;蒙太奇;平面设计  1. 摄影蒙太奇的观念与平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