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控制着音乐的活力,表演者们需要做到投情,才能打动听众,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理智则控制情感,不至于其情感外泄过多,导致音乐凌乱不堪,过于戏剧化。直觉,即音乐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可无视其存在,而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训练,达到培养提高音乐直觉的目的。想像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通过合理的想像,可以使音乐更加符合某主题或某情景。最后,临场心理调控,从录音师的角度讲,对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以及所出作品的艺术程度。
【关键词】:录音师;音乐表演者;音樂表演心理;音乐表演艺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递音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录音及电脑音乐制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使用。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既包含了经典的乐谱写作的作曲手法,又包含了利用电脑midi音符触发音源直接制作音乐的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将音乐记录于一种媒介上,再通过播放设备进行回放来达到令人聆听音乐的目的。当然,现场的演出是另一种传递音乐的方式,由于题目,在这里不做赘述。
录音师的工作,除了操作录音设备进行录音之外,更需要调整音乐表演者的表演状态。何为表演状态?即表演者录音或演出时的心理活动情况,以及演唱或演奏时的紧张状态。好的表演状态,既需要放松的心情,又需要一部分紧张的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是不足以打动听众的,而完全紧张的状态又会对表演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要找到放松与紧张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协助音乐表演者找到最佳的录音状态,就成为了录音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录音师角度谈音乐表演心理,就是从一个录音师的角度出发,寻找一种调整音乐表演者录音实时状态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便可以录制出更加令人渴望的声音,无论是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通俗音乐。
录音师,作为录音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录音师,另一种是艺术录音师。其中物理录音师主要研究以下一些知识点,即: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人耳的听觉特性、传声器的设计和应用、立体声拾音技术、声音的记录及记录设备、调音台、声频信号处理设备及应用以及录音节目制作等(引用自《录音技术》),他们的主要研究科目是物理学中的声学概念,目标是研究声源、空间、拾音器摆放位置等的关系如何影响录制出的声音音色。而艺术录音师的主要研究科目则包括复调音乐、配器法、曲式分析、和声学、器乐、声乐、播音主持、乐理以及视唱练耳等专业艺术类课程。在录音师的划定中,这两种方向一种属于偏理性工作,另一种则属于偏感性工作。物理录音师注重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物理属性,而艺术录音师则更注重声音的情绪,即对音乐表演者表演状态的把握。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录制出来的声音都将缺少灵魂。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艺术录音方向与音乐表演者的关系。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比如绘画,画家做完一幅画,就完成了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一部小说或一首诗一经完成就可以直接和读者见面,也无需任何中间环节。而包括音乐在内的表演艺术则不同,他们都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一章)由此可见,在音乐中,表演者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作曲家写好总谱后,表演者根据乐谱进行演奏,如果说作曲家是这首乐曲的创作者的话,那么演奏家就是二度创作者,也就是在忠实于原作乐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状态,从而使乐谱上的音符变为实际的可以被听到的音乐。在二度创作中,也就是表演者对原作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即: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等多个音乐美学原则。那么除了理论方面,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心理的问题,如: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想像、临场心理调控等。
首先,在录音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表演者的情感。通过声音中细微的变化,可以听出表演者是否“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理智则是情感的对立面,表演者在表演时不仅需要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時又要利用理智来控制情感,使情感像一种可以控制“发送量”的效果器一样为我们所使用。这里所说的情感的“发送量”,指的是表演过程中控制情感的强与弱的能力,也就是根据音乐需要,适当调整表演者的热情的工作。例如:在某些富有激情的音乐片段中,需要表演者充满热情的演唱或演奏,而这时恰恰碰到表演者状态不佳,无法以最佳状态完成工作,那么作为录音师,就需要调动起表演者的情绪,使其兴奋起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些音乐片段颇为安静,而此时表演者正处于亢奋状态,那么录音师则需要通过一定手段使其情绪安静下来。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情感与理智的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如何寻找,完全取决于音乐本身,取决于录音师与表演者达成的一种听觉上的共识,既不过于机械化,也不过于情绪化。如果在一段音乐中加入的情感成分过多,那么得到的声音便不那么准确,也许是某些音的节奏上有问题,或者是强弱、音色等问题;但如果理性的成分占主导地位,那么得到的声音则会显得更加生硬,失去了音乐本该有的律动与生命。所以,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就是研究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核心。
其次,关于直觉与想像。“所谓直觉,即直接感觉,从心理学说,是指不依靠语言概念做中介,敏感地、直接地领会与体验音乐的能力,有时人们也把这种直觉统称作音乐感。”(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九章)在这里所说的音乐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心理因素。其中,最基本的音乐直觉应该表现在是否能够恰当的评判听到音乐的好坏程度。这种与生俱来的直觉给表演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音乐感尚好,那么这个表演者进行录音时所录制的声音一定要比音乐感不佳的表演者带来的声音要好听的多。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能,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来进行弥补。即使一个人有再好的音乐直觉,如果没有加以严格训练,那么他依然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表演者。想像,可以带给音乐表演者以一种“画面感”,通过这种感觉,使表演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自己的情绪被带动进来。在想像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一个“度” 的问题。比如我们需要表演者表现“有山有水”的情景,那么,其中关于度的把握,就在于如何理解“山有何山,水有何水”的问题。我们需要得到的“山”到底是巍峨入云白雪皑皑的高山,还是连绵不绝郁郁葱葱的茶山?我们需要的“水”到底是奔腾壮美轰隆作响的大河,还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小溪?这都取决于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像,如何想像音乐要表现的东西,就能得到什么样的音乐。关于直觉与想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直觉带你走出第一步,而想像则带领你越走越远。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一定要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想像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理调动与组合。而作为录音师,更要协助音乐表演者进行好这项工作,使录制出来的声音更加符合音乐表演者和录音师的内心听觉。
最后,来谈谈关于临场心理调控的问题。很多歌手或乐手初进录音棚时都会表现的紧张和拘束,这与登台表演前的緊张情绪十分相似。相似的地方在于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轉瞬即逝的一次性过程,而不同点则在于,登台表演时只有一次机会,而录音时却有多次机会。在表演者登台表演时,必须全神贯注的把平时的练习状态发挥到最高水平,并加以游刃有余的自然流露,从而以自身强大的“气场”来控制舞台,紧张以及怯场等心理现象也会随之减弱。与登台表演时的心理调控类似,录音时的心理调控也需要表演者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现的声音,并且尽量自然的将声音送入话筒。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录音相比于现场表演需要更多的“耐力”。这里所说的耐力与现场音乐表演有着相反的概念。现场音乐表演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所以要求表演者尽量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一次性完成所有动作。而录音时需要的耐力则体现在这种表演状态的维持。也就是说,一个表演者在刚进棚时所发出的声音是紧张的,情况严重的话也许会伴随一些颤抖,根本无从入耳。但是稍后,他的声音随着紧张程度的降低慢慢变得可以被接受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录制篇幅较长的作品时,表演者要尽可能的保持同一种表演状态,而不至于因为紧张程度降低导致声音太过松散。所以,这里所说的“耐力”,指的就是表演者对于一种好的表演状态的保持,与登台表演的状态类似,但却稍有差异,录音时更需要音乐表演者们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以不至于太过放松,导致声音质量不佳。
总之,毫无疑问的,对音乐表演心理的把握影响着音乐最终的呈现形态。情感是控制着音乐的活力,表演者们需要做到投情,才能打动听众,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理智则控制情感,不至于其情感外泄过多,导致音乐凌乱不堪,过于戏剧化。直觉,即音乐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可无视其存在,而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训练,达到培养提高音乐直觉的目的。想像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通过合理的想像,可以使音乐更加符合某主题或某情景。最后,临场心理调控,从录音师的角度讲,对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以及所出作品的艺术程度。最后,关于音乐表演者与录音师的关系,以及如何录制出最符合听众内心听觉的作品等问题还有很多,由于题目与篇幅的关系,本文仅讨论了冰山一角,关于更多的意见与建议,敬请老师们补充指正。
【关键词】:录音师;音乐表演者;音樂表演心理;音乐表演艺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递音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录音及电脑音乐制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使用。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既包含了经典的乐谱写作的作曲手法,又包含了利用电脑midi音符触发音源直接制作音乐的方法。无论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将音乐记录于一种媒介上,再通过播放设备进行回放来达到令人聆听音乐的目的。当然,现场的演出是另一种传递音乐的方式,由于题目,在这里不做赘述。
录音师的工作,除了操作录音设备进行录音之外,更需要调整音乐表演者的表演状态。何为表演状态?即表演者录音或演出时的心理活动情况,以及演唱或演奏时的紧张状态。好的表演状态,既需要放松的心情,又需要一部分紧张的情绪,完全放松的状态是不足以打动听众的,而完全紧张的状态又会对表演品质带来极大的影响。那么,要找到放松与紧张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协助音乐表演者找到最佳的录音状态,就成为了录音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从录音师角度谈音乐表演心理,就是从一个录音师的角度出发,寻找一种调整音乐表演者录音实时状态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便可以录制出更加令人渴望的声音,无论是民族音乐,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通俗音乐。
录音师,作为录音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录音师,另一种是艺术录音师。其中物理录音师主要研究以下一些知识点,即:声波的传播特性及人耳的听觉特性、传声器的设计和应用、立体声拾音技术、声音的记录及记录设备、调音台、声频信号处理设备及应用以及录音节目制作等(引用自《录音技术》),他们的主要研究科目是物理学中的声学概念,目标是研究声源、空间、拾音器摆放位置等的关系如何影响录制出的声音音色。而艺术录音师的主要研究科目则包括复调音乐、配器法、曲式分析、和声学、器乐、声乐、播音主持、乐理以及视唱练耳等专业艺术类课程。在录音师的划定中,这两种方向一种属于偏理性工作,另一种则属于偏感性工作。物理录音师注重声音的品质,即声音的物理属性,而艺术录音师则更注重声音的情绪,即对音乐表演者表演状态的把握。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录制出来的声音都将缺少灵魂。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艺术录音方向与音乐表演者的关系。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比如绘画,画家做完一幅画,就完成了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可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是一样,一部小说或一首诗一经完成就可以直接和读者见面,也无需任何中间环节。而包括音乐在内的表演艺术则不同,他们都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真实地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一章)由此可见,在音乐中,表演者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作曲家写好总谱后,表演者根据乐谱进行演奏,如果说作曲家是这首乐曲的创作者的话,那么演奏家就是二度创作者,也就是在忠实于原作乐谱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状态,从而使乐谱上的音符变为实际的可以被听到的音乐。在二度创作中,也就是表演者对原作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即: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等多个音乐美学原则。那么除了理论方面,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心理的问题,如: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想像、临场心理调控等。
首先,在录音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是音乐表演者的情感。通过声音中细微的变化,可以听出表演者是否“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理智则是情感的对立面,表演者在表演时不仅需要尽情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時又要利用理智来控制情感,使情感像一种可以控制“发送量”的效果器一样为我们所使用。这里所说的情感的“发送量”,指的是表演过程中控制情感的强与弱的能力,也就是根据音乐需要,适当调整表演者的热情的工作。例如:在某些富有激情的音乐片段中,需要表演者充满热情的演唱或演奏,而这时恰恰碰到表演者状态不佳,无法以最佳状态完成工作,那么作为录音师,就需要调动起表演者的情绪,使其兴奋起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某些音乐片段颇为安静,而此时表演者正处于亢奋状态,那么录音师则需要通过一定手段使其情绪安静下来。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情感与理智的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如何寻找,完全取决于音乐本身,取决于录音师与表演者达成的一种听觉上的共识,既不过于机械化,也不过于情绪化。如果在一段音乐中加入的情感成分过多,那么得到的声音便不那么准确,也许是某些音的节奏上有问题,或者是强弱、音色等问题;但如果理性的成分占主导地位,那么得到的声音则会显得更加生硬,失去了音乐本该有的律动与生命。所以,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就是研究音乐表演心理问题的核心。
其次,关于直觉与想像。“所谓直觉,即直接感觉,从心理学说,是指不依靠语言概念做中介,敏感地、直接地领会与体验音乐的能力,有时人们也把这种直觉统称作音乐感。”(引用自《音乐表演艺术论稿》第九章)在这里所说的音乐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是音乐表演中的决定性心理因素。其中,最基本的音乐直觉应该表现在是否能够恰当的评判听到音乐的好坏程度。这种与生俱来的直觉给表演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果音乐感尚好,那么这个表演者进行录音时所录制的声音一定要比音乐感不佳的表演者带来的声音要好听的多。这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能,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后天的培养训练来进行弥补。即使一个人有再好的音乐直觉,如果没有加以严格训练,那么他依然无法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表演者。想像,可以带给音乐表演者以一种“画面感”,通过这种感觉,使表演者仿佛身临其境,从而使自己的情绪被带动进来。在想像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一个“度” 的问题。比如我们需要表演者表现“有山有水”的情景,那么,其中关于度的把握,就在于如何理解“山有何山,水有何水”的问题。我们需要得到的“山”到底是巍峨入云白雪皑皑的高山,还是连绵不绝郁郁葱葱的茶山?我们需要的“水”到底是奔腾壮美轰隆作响的大河,还是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的小溪?这都取决于一个问题,那就是想像,如何想像音乐要表现的东西,就能得到什么样的音乐。关于直觉与想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直觉带你走出第一步,而想像则带领你越走越远。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一定要尽可能的拓宽自己的想像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培养自己的直觉能力,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理调动与组合。而作为录音师,更要协助音乐表演者进行好这项工作,使录制出来的声音更加符合音乐表演者和录音师的内心听觉。
最后,来谈谈关于临场心理调控的问题。很多歌手或乐手初进录音棚时都会表现的紧张和拘束,这与登台表演前的緊张情绪十分相似。相似的地方在于任何音乐表演都是轉瞬即逝的一次性过程,而不同点则在于,登台表演时只有一次机会,而录音时却有多次机会。在表演者登台表演时,必须全神贯注的把平时的练习状态发挥到最高水平,并加以游刃有余的自然流露,从而以自身强大的“气场”来控制舞台,紧张以及怯场等心理现象也会随之减弱。与登台表演时的心理调控类似,录音时的心理调控也需要表演者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现的声音,并且尽量自然的将声音送入话筒。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录音相比于现场表演需要更多的“耐力”。这里所说的耐力与现场音乐表演有着相反的概念。现场音乐表演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所以要求表演者尽量快的调整自己的状态,一次性完成所有动作。而录音时需要的耐力则体现在这种表演状态的维持。也就是说,一个表演者在刚进棚时所发出的声音是紧张的,情况严重的话也许会伴随一些颤抖,根本无从入耳。但是稍后,他的声音随着紧张程度的降低慢慢变得可以被接受了。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录制篇幅较长的作品时,表演者要尽可能的保持同一种表演状态,而不至于因为紧张程度降低导致声音太过松散。所以,这里所说的“耐力”,指的就是表演者对于一种好的表演状态的保持,与登台表演的状态类似,但却稍有差异,录音时更需要音乐表演者们保持一定的紧张程度,以不至于太过放松,导致声音质量不佳。
总之,毫无疑问的,对音乐表演心理的把握影响着音乐最终的呈现形态。情感是控制着音乐的活力,表演者们需要做到投情,才能打动听众,取得良好的声音效果。理智则控制情感,不至于其情感外泄过多,导致音乐凌乱不堪,过于戏剧化。直觉,即音乐感,是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不可无视其存在,而应该尽可能多的进行训练,达到培养提高音乐直觉的目的。想像是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通过合理的想像,可以使音乐更加符合某主题或某情景。最后,临场心理调控,从录音师的角度讲,对表演者的心理调控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以及所出作品的艺术程度。最后,关于音乐表演者与录音师的关系,以及如何录制出最符合听众内心听觉的作品等问题还有很多,由于题目与篇幅的关系,本文仅讨论了冰山一角,关于更多的意见与建议,敬请老师们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