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层面思考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意义”问题研究成果的阐释,指出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倡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构建以“意义”为核心的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意义”问题的哲学启示意义,在于“意义”层面精神家园价值理性的思考。“意义”层面精神家园价值体系的建构,可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境界追求,规范大学生个体人性的文化心理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塑造崇高的人类发展终极关怀理念。
  关键词:文化自信; 精神家园; 意义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5.031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5-0116-03
  回顾百年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发现,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所持的态度,他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做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教育,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有“骨气”方有精神支柱,方可百折不挠、刚健有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有“底气”方能自信自觉、从容不迫。[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大力倡导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精神境界。本文通过对“意义”问题的追问与探究,寻找大学生实现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途径与方法,使得精神家园在宏观与微观领域与人民大众的精神境界追求达成普遍的社会认同,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层面建构。
  一、诠释“意义”层面精神家园的价值理性
  精神家园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的终极追问与安顿,是主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精神畅适自足的故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给心灵以秩序、温情、希望和力量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意义解释框架。[2]精神家园对人们如此重要,可今天人们正面临失去它的危险。全球化引起的时空巨变和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给民族文化带来严峻挑战,导致精神家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当代中国大学生,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思想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其心理承受能力正承受着严竣的考验。快节凑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压力致使大学生身心疲惫,身体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栖所,精神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为此,我们必须思考与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这种建构要以生命意识的唤醒与觉悟为前提,以尊重和肯定生命价值为归宿,秉承科学的价值理性,寻求理想与精神的崇高与宁静,拯救日渐荒芜的精神家园。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导向作用,在“意义”层面深刻认识精神家园的价值理性。在人文科学范畴中,“意义”指称某种精神境界,即意境。精神家园作为人类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引领精神文明,又高于时代精神。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心灵世界的孤独与精神世界的萧条,关于技术理性的批判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哲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正如马尔库塞所言,“因为它扩大了物质文化的范围,加速了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过程,降低了安逸和豪华生活的代价,扩大了工业生产的领域——但在同时,它却又在维护着苦役和行使着破坏。个体由此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他的时间、意识和愿望”[3]。工业文明使得人类遭受着“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折磨。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就成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生哲学命题。从人的精神内核来看,构建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树立人生信仰和信念,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归属。只有构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意义”。
  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就是人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历史,同时也是精神家园的寻求、形成、颠覆与提升相互交替的历史。精神家园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一个文化价值的矩阵,代表着一种信仰与信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找到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长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只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有助于将“精神家园”建设走向深入;只有站在精神家园的“意义”层面高度,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精神引领;大学生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提升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心理认同,才能充分树立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文化自信的“意义”启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4]归根结底,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一种信念、信心,是一种主体心态。对国家、民族或者政党而言,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体现。亨廷顿说:“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5]这实际是说,一个能够长期独立存在的国家,需要借助文化的内聚力来维护自身的身份,也就是说,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应当持有高度的自信。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才能保持自我、吸纳外来,在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主流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就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鲁迅曾经写文章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说法,认为当时虽有“自欺力”的笼罩,但我们还是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6]   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在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充分利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大学生实现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途径思考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给予应有的礼敬和高度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生命潜力和发展前景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进行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反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途径,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深入巩固主流文化地位,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信念追求
  始终不渝地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文化力度,为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奠定扎实的信仰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理论指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从“党长期执政和现实需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义,突出把握其意识形态舆论导向性和政治方向导向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7]。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家园“意义”所在。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8]。社会主义的大学,只有深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引领地位,才能实现大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政治立场的坚定,增强文化自信。
  2.扎实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是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诉求。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出的硕果。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精华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五个方面构成,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境界追求,代表了人在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切入点。推动大学生进行文化自觉进而形成文化自信的科学途径,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引领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念的主导文化,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
  3.注重加强精英文化塑造,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价值理性
  精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关注精英文化,并把体现精神家园“意义”追求的精英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标识。当精英文化逐渐演绎为主导文化时,具有精英文化价值理性的大学生文化载体,将成为一种新生而重要的文化力量,影响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制度文化的建构,积极引领大众文化。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领下的精英文化,突出强调大学生的精英文化关注意识,实际上是引导并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过程,有助于强化和凸显国家意志以及人民利益的正统理念。可见,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现,正是在精英文化的启示下,精神家园演绎为大众文化的“意义”趋向所在。
  4.扩大优势文化交流,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社会认同
  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建立在文化融合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文化话语权的掌握则是增进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文化交流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既有 “走出去”,也有 “请进来”。中华文化 “走出去”,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外域文化 “请进来”,让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处、交融,通过共处、交融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表现。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软实力逐渐提升,如今,随着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在全球创办,世界各国兴起“汉语热”,中国以及世界的大学生必将更加自觉、自信于中华文化的魅力与优势,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力势必推进文化传播,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国际认同。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生活能力。卡西尔指出,文化体现的是人“使他的思想客观化并使之具有坚固而持久的形态的特殊能力”。他说,人如果不具有这种能力,“那他就不可能交流他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也就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的世界中”[9]。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精神家园引导与塑造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文化自觉带动与趋近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文化的优势发展,民族精神的境界提升,精神家园的完美构建。生活在文化冲突、文化危机与文化融合并存的当代世界,做好文化转型,实现文化自觉,拥有文化自信,可以说是推进大学生个人深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精神家园“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N].光明日报,2014-01-27(11).
  [2] 张妍.构建“意义”层面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33-36.
  [3]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6.
  [4]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2-6.
  [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353.
  [6] 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2.
  [7] 李庆霞.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三个紧密结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5):28-31.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9]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91.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其他文献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饮茶是人体摄入氟的主要途径之一。茶树是氟高富集植物,土壤氟形态是影响茶树吸收富集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化学角度(动力学方法)、生物学角度(根箱培养法)分析根系分泌有机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同时,采用基于动力学原理的DGT方法,探讨DGT预测土壤氟的有效性。本研究为阐明茶树根系分泌有机酸调控土壤氟有效性的微观机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柠檬酸对茶
Fe 在地壳中含量丰富,通常以各种Fe(III)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厌氧条件下环境中的Fe(III)氧化物发生还原,并且这一过程主要是微生物介导的异化还原,即微生物以Fe(III)氧化物为
  众所周知,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之一就是它所带有的电荷可以影响土壤的电荷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吸附与解吸性能,即保肥供肥的能力,而影响的程度可能取决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也在日益加剧,尤其是水体污染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危害,水体中重金属和一些抗生素在自然界中很难被降解,而且可以通过生物链在人体富集,从
摘 要:基于已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了的议程设置在传播领域的作用和优势,将之契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传播过程,则可从聚焦大学生的心理关注与思考、提高理论灌输长效及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思维判断与思考能力等方面优化教育效果。从理念上讲,作为被引用的客体,须将之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范畴,并遵循二者基本规律,以实践经验为依据,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议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要实现议题确定、议题传播和议题认
摘 要: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和随之而来的培养质量的忧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教育者的深入思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保证,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容乐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表现为研究生知行脱节问题较为突出。其原因之一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把受教育者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把实践体验纳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凸显了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调动了主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而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