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还剩几许泥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ude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图书室门口的树荫下,每逢课间常常围聚着一群孩子,他们伏在地上在玩玻璃弹珠的游戏。因此不论寒暑,这儿总比校园里的其他地方要热闹些。原本这个景象是我偶然发现的,也不曾往深处想,可有一次图书室尹老先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先生说:“孩子们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了,所以一下课就来,我这倒是热闹得很。”望着窗外孩子们活跃的身影,我心里蓦然一动,“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这具有禅意的暗示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环顾校园,留给孩子们的泥土地确实很少了,几轮“现代化”下来,几乎所有的地面都已经成为坚硬的“水泥土地”,孩子们远离泥土地的日子已经很久了,因此对于泥土地的依恋也应该是强烈的。我发现在这块仅存的泥土地上,到处是他们刻意划出的道道,有各种图形,方方圆圆,深深浅浅,下课之后这里就会成为活跃的“游乐场”,第二天泥地上的图案会变换,但孩子们的快乐不变,大概这种快乐与泥土地是分不开的。
  校园里“仅存的泥土”不仅仅链接到童年快乐,更让我感到是一种强烈的教育隐喻。
  在这教育隐喻里,一切指向都很明显。在社会哲学理念的更替下,教育的改革获得了诸多的名词、概念、抑或范式,如同现代化的水泥地面一样,不断延伸并且重叠的铺陈在能够到达的空间里,一个理念尚未凝固,另一个“最新”的已经叠加上来。在这样一个频繁的更替过程里,那些本质的教育要素被这种“叠加”掩盖了,例如宽容、爱、自由、道德、人性、公正等等。一些最近的例子如复旦硕士“伤猫”事件和媒体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等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功利化教育漠视的那些东西呈现在世人面前,仿佛是水泥地上暴晒的丑陋标本。在理念浮华的景致里,我们慢慢地失去朴实和真挚,这样的漏失有时是无可修复的。而与此同时,每一个教育的理想主义者都将被隐喻为那些玩弹珠的孩子。他们面对浮躁没有悲观失望乃至低落的情绪,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寻求教育中尚存的“泥土地”,一旦发现就会义无反顾地过去,俯下身享受亲近泥土地的快乐。因为只有在泥土地上,他们可以亲手刻画理想的蓝图,留下深深的印痕,也只有在泥土地上,他们可以真正地去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简单模仿并消耗生命的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说“铜陵奇迹”是一个典范。
  2005年的岁末,一个被描述为“铜陵奇迹”的教育典型在媒体热播着,其本意关乎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这不是偶然出现的“泥土地”,而是具有路标的象征意义。我们有理由期待“铜陵奇迹”被推广,那粒蕴含教育本意的“弹珠”会因此滚得很远很远。
其他文献
經常听到很多女性抱怨老板专制,老公没能力,孩子不听话。乍一听好像都成立,但是慢慢体会,就好像都跟自己没关系,好像自己不存在一样。仿佛老板、老公、孩子甚至身边的任何人,都可以是高于自己的那个人,而自己只有抱怨没有选择。其实都有自己的参与,只不过是闭着眼睛被动参与。甚至,有的女性一直习惯了被动模式,一直抱怨自己生活的无能为力,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主动参与人生选择。  电影《夺冠》的主角郎平,人生中有
案 例  蔡某驾驶电动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时,看到正在横过道路的王某(年近90岁)因避让一辆货车而摔倒,便立即停车将王某扶到道路旁施救。随后,蔡某与王某家属将王某送往医院治疗,蔡某垫付了1000元医疗费。最终,王某因救治无效而死亡,王某家属报警处理。  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取证后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蔡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其在事故中存在违法行为;王某横过道路时未确认安全通
父亲和母亲同岁,两位老人在80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老房子拆了,用1年时间盖了新房。  农村的老屋,是我們大家的乡愁。有老屋就有土灶,有土灶就有好吃的。老屋里的土灶和大锅,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舌尖回味。  最难忘的是年底沸油豆腐的场景,自己家里种的黄豆,石磨盐卤制作出来的豆腐,用柴灶烧的大锅,锅里用的是自家榨的菜籽油,那样的美味是人间极品。  老屋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我们的童年和青
作为一个踏入师范之门53年,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面对着教师发展、教育均衡问题,我把近年来,特别是从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到105年校庆这段时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斗胆地在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面前抖出来,请大家指教。  北师大百年校庆庆典,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认为,这个讲话至今仍然是指导师范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  
如果沒有妹妹,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个怎样的“怪物”。感谢有了妹妹,我知道自己没有成为那个原本会非常可怕的人。  妹妹比我小3岁。她出生后没多久,身为部队医院医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力照顾两个孩子,便把妹妹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事实上,一直到我7岁在妹妹回来之前,我始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妹妹被接回来后,我对这个“闯入者”充满敌意,觉得她又土又丑,什么都不懂,更重要的是,她分走了我曾独享的爸妈的爱和关注
爷爷很早去世,我的奶奶—— 一个小脚女人拉扯6个孩子,日子很是艰难。一个夏天的中午,破旧的院落前走来了一个女人,见了奶奶,干裂的嘴唇动了几下,就晕倒了。好不容易将女人救活,才知女人的家远在河南,遭了水灾,逃荒到此地。  在奶奶的挽留下,女人住了下来,一天,两天……到最后竟然没有要走的意思。邻居看不惯,对奶奶说:“你家本来就困难,多添张嘴,孩子们就要少吃一口,一个陌生人,给两个馒头打发了完事,何必委
《优秀的綿羊》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九州出版社 ¥42.00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地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目前正在逐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初,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改革形式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教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了。譬如,什么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为有效?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必然要遇到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探究中寻找着答案。  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学校生活的人来说,想必一定不会对这个过程陌生:刚迈入小学校门第一天,几个孩子就被班主任指定为班干部,之后这些班干部很可能就一直担任着这些职务直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很多班主任会从小学里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中挑选几位担任班干部。有些班主任可能会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选班干部,这时那些踊跃上台演讲的往往是小学时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他们的演讲辞中一般少不了这样一句:“本人从小学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