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的温暖,让我成为更好的人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沒有妹妹,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个怎样的“怪物”。感谢有了妹妹,我知道自己没有成为那个原本会非常可怕的人。
  妹妹比我小3岁。她出生后没多久,身为部队医院医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力照顾两个孩子,便把妹妹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事实上,一直到我7岁在妹妹回来之前,我始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妹妹被接回来后,我对这个“闯入者”充满敌意,觉得她又土又丑,什么都不懂,更重要的是,她分走了我曾独享的爸妈的爱和关注,因此从心底里讨厌她。因为不适应,她整天哭闹着要回爷爷奶奶家,而爸妈无暇多关照,我又看她不顺眼,小小的女孩便独自适应着这个陌生而又有些冰冷的世界。
  整个童年和少年阶段,我始终毫不掩饰对妹妹的敌意和蔑视,觉得她没有我聪明,没有我乖巧伶俐,没有我学习好,没有我好看……现在想起来,父母似乎也并没能做到一视同仁。妹妹最爱的人始终是奶奶,刚回来的那两年,她总盼望着回老家找奶奶,而没有像爸妈期待的那样,投入父母的怀抱寻找爱的归宿。当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筋疲力尽地回到家时,我会又唱又跳地逗他们开心,小嘴巴也不停地东拉西扯,撒娇卖乖,妹妹则只会呆呆地在一旁看着。爸妈的夸赞爱抚让我洋洋得意,而她感觉到的也许是疏离和胆怯吧。
  上学期间,我学习好又听话,是老师的宠儿,三好学生、班干部年年不落,各种活动也总是少不了我。父母以我为荣,周围的叔叔阿姨也是赞不绝口。而妹妹的成绩始终只是中等,爸妈心里的天平有意无意向我倾斜。于是我更加肆无忌惮地表达对她的轻蔑,觉得她笨、没用。其实妹妹非常心灵手巧,绣花、缝纫、剪裁、织毛衣、剪头发等生活技能都是一学就会,甚至无师自通。她总是吸引着一帮小姑娘聚在家里聊天、游戏或做女红,还曾有阿姨专门请她给剪头发。但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这些技能在爸妈眼里显得毫无价值,我就更加嗤之以鼻。
  18岁,我考上了大学。从没有过集体生活的我,一下子住进7人一屋的集体宿舍非常不适应,觉得她们个个都自私庸俗,处处看不惯,总是觉得自己被冒犯了。暑假回到家,和妹妹的关系开始微妙地缓和。我第一次尝试着平等坦诚地和她交流,带着尊重去了解她,这才发现,原来这些年,其实都是妹妹在包容忍耐我。比如当我盛气凌人地表现自己的能干,独自准备晚饭不小心切了手时,她手脚麻利地拿来药膏、纱布帮我止血包扎;比如我打碎了茶杯却不敢承认,妈妈想当然地认为是妹妹干的而批评她时,她却低着头一声不吭,让我心里涌动异样的感觉;再比如我刚冲她大发了一通脾气,却被夏夜的惊雷吓得不敢入睡,爸妈偏又都值夜班不在家,她不计前嫌地来和我躲进一个被窝互相壮胆。
  开学回到学校,我意识到真正的“怪物”是我自己——那么自私狭隘、偏执狂妄、自我中心、不知谦让和体谅为何物,活像一只刺猬,被其他6个女孩容忍照顾着而不自知。从那时起,我像是开了窍,在宿舍里慢慢改变着。大家都惊叹于我的转变,最后的结果是,收获了6个姐妹情谊历久弥深的知己,至今仍亲人般相处着。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非常非常爱我的妹妹。
  然而妹妹没有考上大学,父母觉得非常丢人,生平第一次动用关系让她参了军,先是到千里之外当了两年兵,之后又安排她考军校。直到她军校毕业分配到了北京的部队医院,他们才稍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开始张罗着找人给她介绍男朋友,一个一个地相亲。最后,妹妹跟其中一个小伙子结了婚,爸妈这才觉得尽到了当父母的责任,放松下来。我猜,恐怕也是他们觉得这些年来对她的关心不够,需要给自己一个安心的交代吧。
  我不忍,觉得妹妹少了大学的浪漫和自由恋爱的甜蜜,私下里问她自己是怎么想的,干吗这么听话地任人摆布?妹妹只是轻轻地笑笑,说:“我知道他们是好意,只有看到我过上了正常的日子,他们才会心安。”
  妹妹极像奶奶,内心干净善良,又极其刚强,所有的一切在她那里都云淡风轻地无痕无迹。医院的工作辛苦而繁忙,妹妹的家庭生活也如所有的人一样平平淡淡,从不曾听她抱怨过什么。
  我总觉得妹妹不容易,吃了那么多苦,尤其想到自己小时候的种种专横刁蛮,所以总想补偿她,衣服、鞋子、化妆品等,只要觉得好就会毫不吝惜地买给她,她总是轻声说句“谢谢”,大方地接受。她有了孩子以后,吃穿用的各方面我更是格外上心义不容辞,过年过节、生日带假日时,都不忘包个大大的红包。一起出去玩,来回的机票住宿等花销从不让她掏一分钱。其实,再多的钱也无法消除我的愧疚和悔恨,只是试图稍稍减轻一点心理上的不安。她像是知道我的心思,也从不推辞,接受得不卑不亢。
  你取之于我,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欣然地接受,或许是最佳的赏赐。我无法将两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时,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当我读到这首名为《获赠》的诗时,心里五味杂陈,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最了解我的人是她——我的妹妹,她用容忍和耐心陪我走过了青春少年,现在,又以慷慨的接纳,继续让我享受着世上无可取代的姐妹情深。
  也许,就像诗里说的,“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因为你,亲爱的妹妹,我的生活虽普通却温暖美好,让我无限感恩上天的眷顾和深爱。
  (摘自《幸福家庭》)(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高速列车采用ATO是高速铁路智能化的重要标志,复兴号动车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用ATO(高鐵列车自动驾驶)设备来代替司机驾驶已经成为现实。珠三角的莞惠、佛肇两条时速200公里城际铁路是全球首次在运营速度200km/h的铁路采用ATO。司机只要按一个启动按钮,就可以实现列车从车站自动发车、在站间自动运行、运行时间按计划自动调整、到达车站精确停车、停车后自
亞洲首富李嘉诚和妻子庄月明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李泽钜,次子李泽锴。李嘉诚不但经营有道,而且教子有方,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创立了一套与别人不一样的独门秘诀。  李泽钜、李泽锴兄弟俩在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小学读书时,许多读书的孩子都是车接车送。可是,李嘉诚不让私家车接送两个儿子,却让他们一起挤电车、坐巴士。因此,两个孩子常常闷闷不乐地问李嘉诚:“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
“与其说是监督,不如说是陪伴。”在朱河存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独处生活,难免会感到孤单,而他的工作只是在等待那些孤单的人到达目的地。  “自律监督师”这个职业在网络上引发讨论,主角是21岁的朱河存,来自河南信阳,于6年前开办一家监督别人完成计划、打败“拖延症”的网店。“拖延症终结者”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这么多,不妨再拖拖。”这是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也是“拖延症患者”的真实写照。而朱河
我暗中观察一位同事很久了,因为她的穿搭很有品位。最近我终于总结出,这个身高1.7米的姑娘穿衣好看和生活习惯之间的映射关系。她能把均码的衣服穿出高级定制的感觉,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她着装的挺拔感,每次见她走路都是双肩打开,抬头挺胸。因为皮膚白皙,所以她能驾驭难以搭配的颜色。后来我才知道,她的防晒习惯很好,出门戴遮阳帽、撑防晒伞。她饮食清淡,聚餐吃火锅时,也只吃清汤,从我认识她到现在,她就没胖过。  听
圆子:  去年以来我经常会处于焦虑的状态,烦躁不安,夜里会做噩梦。想法、担心特别多,特别敏感、自卑,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每当焦虑时,我就要立刻联系男友,反复问他该怎么办;想见他时,若见不到我就會更焦虑;问他一些问题,若他不立即回答,我就会坐立不安。我也很想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但是做不到。慢慢地,男友对我感到厌烦说我有心理疾病。最近我感觉到他在有意疏远我,我担心他和我提分手怎么办?  小雅
經常听到很多女性抱怨老板专制,老公没能力,孩子不听话。乍一听好像都成立,但是慢慢体会,就好像都跟自己没关系,好像自己不存在一样。仿佛老板、老公、孩子甚至身边的任何人,都可以是高于自己的那个人,而自己只有抱怨没有选择。其实都有自己的参与,只不过是闭着眼睛被动参与。甚至,有的女性一直习惯了被动模式,一直抱怨自己生活的无能为力,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主动参与人生选择。  电影《夺冠》的主角郎平,人生中有
案 例  蔡某驾驶电动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时,看到正在横过道路的王某(年近90岁)因避让一辆货车而摔倒,便立即停车将王某扶到道路旁施救。随后,蔡某与王某家属将王某送往医院治疗,蔡某垫付了1000元医疗费。最终,王某因救治无效而死亡,王某家属报警处理。  公安机关经过调查取证后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证明》载明:蔡某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其在事故中存在违法行为;王某横过道路时未确认安全通
父亲和母亲同岁,两位老人在80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老房子拆了,用1年时间盖了新房。  农村的老屋,是我們大家的乡愁。有老屋就有土灶,有土灶就有好吃的。老屋里的土灶和大锅,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舌尖回味。  最难忘的是年底沸油豆腐的场景,自己家里种的黄豆,石磨盐卤制作出来的豆腐,用柴灶烧的大锅,锅里用的是自家榨的菜籽油,那样的美味是人间极品。  老屋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我们的童年和青
作为一个踏入师范之门53年,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面对着教师发展、教育均衡问题,我把近年来,特别是从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到105年校庆这段时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斗胆地在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面前抖出来,请大家指教。  北师大百年校庆庆典,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认为,这个讲话至今仍然是指导师范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