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无限的虚构“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环形废墟》包含了博尔赫斯的重要生命困惑,即时间困惑和自我困惑。博尔赫斯通过圆形叙事结构构建框架,用“隐喻和象征手法” 串联了一系列意象,创生出生命虚无的无穷尽轮回模式,最终又绕回了时间、生命、虚构的“人”、虚构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无限重复、循环的虚构的“圆”,并且在最后传达出一个信息:“死亡”是人类在虚无和荒诞的时间循环中,实现生命尊严的途径。
  【关键词】:博尔赫斯;《环形废墟》;圆形结构
  博尔赫斯的圆形叙事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构建了一个无穷无尽、无限循环的人生轮回,从而使读者感受到时间的虚无感和人生的荒诞感;《环形废墟》中的虚构不仅体现在小说内容上,更体现在思想认知上的虚构。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虚构人和世界,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解读人类起源。
  一、时空视域中的圆形结构
  小说讲述的是在黑暗的夜晚,一个魔法师历经艰辛从可怕的沼泽中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废的满是断壁残垣的“环形废墟”,那是一座被焚毁的火神庙宇。他在这里通过冥想用梦创造一个世间从未存在过的人。经过一千零一个夜晚的探索,最后用魔法在梦境中创生出一个完整的少年,他拥有人的肉体的全部细节。魔法师将少年带进现实,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发现他是幻影。魔法师不希望少年得知自己是幻影后感到沮丧。当火神庙宇再次遭到火焚时,魔法师想结束现实生命却意外发现不会被火吞噬。原来他也是个幻影。
  时间是博尔赫斯理解世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时间虚无”是他独特时间观的核心。通过对时间形而上的思考,他在小说中体现出了对生命虚无和人生荒诞的思想。博尔赫斯对“时间”一直持有时间宿命论的理解。
  博尔赫斯对时间的理解,直接影响了《环形废墟》中的空间构建,即圆形结构的叙事手法。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的圆形叙事结构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
  第一,这种时间的圆形循环结构具有多层关系的特点。少年象征着人,魔法师象征着人类,梦境象征着自然。人类创生了人,同时人类又以一种未知的存在状态存在于自然之中,这三者构成了复杂的多层次关系。
  第二,《环形废墟》的时间圆形结构展现了作者在殖民文化背景下,对民族命运的思索。19世纪与20世纪交界之时,拉丁美洲正在遭受欧洲国家的入侵。博尔赫斯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之下,挖掘认知时间的在拉美本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世界的圆形存在。
  第三,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中的圆形结构叙事,是以“梦”为媒介构造的。少年的命运和魔法师的命运构成了重复和循环,通过“梦境”这一媒介使两个圆形组合为了一个“重复命运”、“循环命运”的圆形叙事结构。
  二、隐喻和象征创生虚构
  1、宏观上的虚构“世界”
  从宏观上看,《环形废墟》反映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创造,是文明起源和人类生殖的象征。文中“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1],象征人类起源于一片黑暗,也可以象征人出生时在智慧和意识上的黑暗、懵懂和无知。还象征着母亲子宫内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暗指了人类的生殖、繁衍和发展。“那条竹扎的筏子沉入神圣的沼泽”[2]隐喻人类受孕和繁殖的过程。文中描绘的生命初期的火山爆发情景,也隐喻了远古时期人类的原始、简单、纯净的生活。“鲜血”、“淤泥”等等意象,都隐喻了人类诞生和繁衍的艰辛。生命的诞生就是一场流血的战争和冒险,亦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幸运。
  2、微观上的虚构“人”
  从微观角度看,博尔赫斯在文本中描述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个体的成长表现为思维从混乱到辩证,意识从无序到有序。这正是人类通过智慧、思考,在已知世界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一个超越的自我的过程,即将追寻的目标具体化为“参与宇宙的靈魂”的过程。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导师”,这个导师既指梦中的指引者,也可以指思想中的自己。进化论认为,老师的筛选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种族进化的一种自然选择方式。博尔赫斯为了营造出人类在思维困境中和遭遇瓶颈时的极度绝望、焦虑感,创生了一系列意象,比如“黏糊糊的沙漠”、“朦胧的暮色”、“短暂而模糊的梦”等。
  3、博尔赫斯的隐喻和象征运用
  对于隐喻手法和一系列象征的运用,博尔赫斯一直遵循着虚构的原则,而不是假定的、不可知的现实原则。罗兰·巴特在《S/Z》一文中,曾提出象征符号是由文化发展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在文本中有规律重复的意象符号。[3]博尔赫斯通过象征和隐喻,将小说中的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这种尝试打破了诗、小说、散文等文体之间的界限。博尔赫斯认为小说不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它是一系列遵循虚构原则的象征。这些意象并不是博尔赫斯凭空捏造的,所有的意象都与他的经历有关。匕首、面具和镜子所蕴含的“恐惧”情绪,也源自他的童年经历。博尔赫斯是一个非常敏锐和敏感的作家,他的通感创生的意象看上去不可理喻却又有着相对统一和稳定的内涵。
  由此可知,隐喻和象征一直存在于博尔赫斯的作品中,使得他的小说更加迷幻,如同一个巨型迷宫。在这扑朔迷离的迷宫中,博尔赫斯表达出了很多他对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的思考。“正如希腊人和希伯来人所做的那样,我倾向于以寓言和隐喻的方式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我的看家本领。……我偏爱形象。或者如吉卜林所说,一个作家也许能写出一篇寓言,但对寓言的寓意却一无所知,或这寓意与他的本意相左。所以我要继续用心做梦,用心使用隐喻或寓言而不是论说。”[4]隐喻和象征手法与虚构相结合,创生了虚构的“人”和“世界”。虚构的“人”,传达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虚构的“世界”,传达的是对世界的真实性的思考。
  三、总结
  博尔赫斯用“圆形结构”构建了故事的框架,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串联了一系列充满寓意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在圆形结构中创生了“层次分有”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虚无的无穷尽轮回模式,最终又绕回了时间、生命、虚构的“人”、虚构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无限重复、循环的虚构的“圆”,并且在最后传达出一个信息:“死亡”是人类在虚无和荒诞的时间循环中,实现生命尊严的途径。博尔赫斯在意识到生命的极度悲凉和绝对荒诞后,仍能进行相对乐观的思考和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高贵灵魂的乐观主义者。
  注释:
  [1][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陈泉译. 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99.
  [2][阿根廷] 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陈泉译. 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99.
  [3][法] 罗兰·巴特. 屠友祥译. S/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5.
  [4][美] 巴恩斯通编. 西川译. 博尔赫斯谈话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3.
  参考文献:
  [1] [阿根廷] 博尔赫斯. 王永年,陈泉译. 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2] [法] 罗兰·巴特. 屠友祥译. S/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 巴恩斯通编. 西川译. 博尔赫斯谈话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乡土文学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类型。沈从文与水上勉分别作为中国和日本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各自文学作品中均展现了当时所在社会的特点和矛盾,蕴含一种悲美的情调。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对展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的异同展开探究。  【关键词】:沈从文;水上勉;“乡土文学”
期刊
杀手在烈日的流霰下杀死了一只蚂蚁,雪粒子打在地上噼啪作响。杀手看着蚂蚁的尸體,一团没有光亮没有生命的黑色。像一粒盐巴失去了咸味。  杀手抓了一把沙土将尸首掩埋。他哭了。落在地上的雪粒化成了水,溢得满世界都是。杀手感到寒冷,落进水里的寒冷。杀手出门的时候看了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说今天的寒冷是三摄氏度。天气晴,夜里有雪。  杀手举办了一场没有设灵堂的葬礼。祭奠一只被杀手杀死的蚂蚁。  大滴大滴的雨接过下
期刊
【摘要】:当代小说在藏区传播伊始,以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的思想形成了文学观,以探索社会现象的启蒙主义为导向,产生不同角度的作品以及形成小说叙事。在藏族文学中创作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藏族母语小说也在拒绝传统的特征,以不同的创作方式加深其形象化。论文主要从藏族当代母语小说的叙事当中对人物性格的变化加以讨论。  【关键词】:母语小说;叙事;人物性格  1.人物性格的描写  就传统小说而言,其人物
期刊
【摘要】: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艺术史研究方法,拥有悠久的学术发展史和多种类型。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尔德·豪泽尔作为艺术社会史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的“艺术社会理论”对 20 世纪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核心作《艺术社会史》为他今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豪泽尔从一种由内向外的全新角度去解释了艺术风格的发展,这种角度的转变扩展了艺术史学的视角。  【关键词】:豪泽尔;艺术社会史  艺术源于生活,
期刊
【摘要】:评价理论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语言虽简洁凝练,却寓意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失落、迷茫和困惑。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海明威是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评价理论;态度;人物塑造  一、引言  海明威作品多以简洁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复杂内心活动。其短篇
期刊
【摘要】:平等思想是我国目前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我国文明建设事业,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有力提升全面人民群众生活水准的重要标杆。本文将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重要讲话中,选取两个具体方面进行简要探讨,旨在帮助各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更好开展工作。  【关键词】: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三十余年以来,我国
期刊
【摘要】:2017年,元旦小长假,电影市场颇为诡异——连续三天票房霸榜的是一部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情圣》。截至2017年1月4日下午5点,该片票房已突破2.5亿元。但伴随着高票房的是影片越来越差的口碑。近些年我国的国产喜剧影片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2010年由文隽监制、叶伟民执导,徐峥和王宝强主演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上映。该影片以中国浩浩荡荡的春运为背景,讲述了成功老板与要账的农民工二人结伴回家
期刊
【摘要】:不断完善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编辑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促进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编辑学的学术术语、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范畴四个方面对《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了当前编辑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创新编辑学理论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编辑学理论;学术术语;理论框架;产学研;研究视角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山药蛋派”的出现是现当代文学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审美现象。它的出现由最初的饱受争议到后来的备受关注,不仅体现了“山药蛋派”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显示出当时文学界审美倾向的转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山药蛋派”文学作品既真实反映了农民生活又与农民的审美趣味相适应,即用农民自己的语言来讲农民自己的故事,打破了当时文艺界无真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借助于环境氛围的前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以及相互对比,对社会黑暗统治予以抨击,对大众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借助于杂文中的正反对照,揭示了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恶行,呼吁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心怀使命感与责任感,勇于斗争。  【关键词】:环境氛围;人物形象;对比艺术;责任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