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和相关管理能力日趋成熟,特别是对一些拥有一定条件的中国企业而言,无论是出于获取市场、品牌专利的目的,还是为了获取自然资源的目的,“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据悉我国第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甚至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据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10日至11日召开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5亿美元上升到187.6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投资趋势
关于中国跨国投资的金额,各大机构的估计与商务部的数字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2005年的对外投资金额是我们估计出来的,商务部透露的正式数字是120亿左右,我们估计包括海外注册的中国公司在内的话,中国实际的对外投资在180亿左右。”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告诉记者,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年度的数字会以25%的速度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10年。
他乐观地预测,到了2010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年度的金额会达到600亿左右,“届时中国就会成为亚洲地区对外投资的第一名,超过日本,全球范围内也会排在第四名。”
从对外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最大的是能源行业,其中石油占的比重最高,煤炭并购则是相对的少部分。马骏透露,另外一些原材料,包括铁矿砂、钢铁、铝、铜、金等,占全部的12% ,他表示,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在海外并购中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尽管现在其比重已经接近2/3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
由于原材料在采矿业中占的比重比较高,因此不少企业都通过在海外开发相对廉价高品位的矿石,比如铬矿、锰矿等等。巴基斯坦、菲律宾、非洲都出现不少的中国企业身影,如中信集团就在菲律宾等地开发大量国内急需的矿石。同时,相关运输方面的港口、码头也都出现了收购的案例。
最初,我国企业“走出去”多采取新设的方式投资,而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投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等一系列并购活动都采取了与最初海外投资不同的方式。
据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地,香港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占42%,其他的地方包括俄罗斯、欧洲、美洲占的比重都很大。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中亚这些地方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地区。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拉美和亚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两个地区分别占到中国企业海外直投的48%和43.4%。而其中,开曼、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是吸引中资最多的三个地区。
尽管,能源、资源类行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出手,某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服务业、零售业等将成为投资热点。而一些专家提出来的,中国自己品牌向外通过并购的渠道来推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马骏的认可,他以“没有感觉到”作为回应。
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买家不仅有能源、资源类企业,制造型企业的数量在海外投资中就占了53.4%,而金融类企业也开始频频露脸。2007年7月到11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美国、欧洲、甚至南非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虽然银行业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强势的行业,但马骏表示,银行业的收购在未来会比较强势,“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上市银行PE非常之高,比香港的中小银行要高出一倍,从融资成本来讲,如果中国的银行按自己的PE融资,去收购其它国家的银行成本会非常低。”
限于身份原因,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步伐并不轻松,但目前国企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其交易金额量也比其它性质企业大很多。
完善策略
从2007年9月第一次组织中国矿企业访问菲律宾,促进双方合作,今年5月广西会展协会又组织了第二次相关企业赴菲寻求开发铜、金、铬、镍、锰、铁矿等矿产资源投资开发、矿产品贸易及相关采掘、冶炼、选矿设备供给贸易。
像这样频繁的出外考察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出现在国际舞台尽奏凯歌,事实上,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并购是一项高风险和挑战性极高的举措,失败的案例也不尽胜数。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原因,安永会计事务所中国及香港区主席孙德基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企业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和方针、忽略对投资并购项目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调研,还有就是忽略了严谨和系统化的项目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无可避免,死亡和缴税。孙德基就特别强调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务问题,他告诉记者,这是投资并购中影响投资回报最重要的因素。
“与在本国投资比较,进行跨国投资时,税务负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更难把握。”孙德基解释,跨国投资往往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也涉及多类税种,包括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派发红利的红利税,甚至外排员工的个人所得税等等,“税务费用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双重税收的问题。”
据悉,几年前一家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收购了一家天然资源公司的部分股权,在评估该公司的价值时,却忽略了公司在以往年度已把固定资产和天然资源的大部分价值低购了税项。在建立价值计算模型时,我国的公司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反而对目标企业假设了较低的税率,从而估算了较高的股权价值,交易完毕后才发现吃了亏,支付了太高昂的交易代价。
对此,孙德基建议中国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税务的优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价格分别做出最具税务效率的投资方案,“企业完全可以聘请国际性的专业服务公司,来协助他们进行税务规划,达到节税的目的。”
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加快,中国企业的对外经营的难度在加大。一些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技术、环境、卫生、安全等标准,设置市场准入障碍。事实上,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总体实力还尚有差距。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我国很多热衷海外投资的企业内部治理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投资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风险意识不强,对国外经营风险识别以及有效控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很弱。
据了解,由于企业文化和经济的原因,我国企业对跨国投资并购过程中的各项人力资源方面问题重视不够,因而导致项目失败。
记者了解到,国内某企业曾并购了一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但是在谈判过程中较多注重了该研发部门的产品,却忽略了该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高昂费用,事后不得不又出一笔更高的代价才将这个部门退回给卖方。
该工作人员强调,“目前国内企业极缺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运用东道国和地区法律以及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这从之前的我国玩具被召回事件就表现得很明显。”
据悉我国第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甚至超过了2007年全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据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10日至11日召开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5亿美元上升到187.6亿美元,增长了近7倍,从世界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投资趋势
关于中国跨国投资的金额,各大机构的估计与商务部的数字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2005年的对外投资金额是我们估计出来的,商务部透露的正式数字是120亿左右,我们估计包括海外注册的中国公司在内的话,中国实际的对外投资在180亿左右。”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告诉记者,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年度的数字会以25%的速度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10年。
他乐观地预测,到了2010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年度的金额会达到600亿左右,“届时中国就会成为亚洲地区对外投资的第一名,超过日本,全球范围内也会排在第四名。”
从对外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最大的是能源行业,其中石油占的比重最高,煤炭并购则是相对的少部分。马骏透露,另外一些原材料,包括铁矿砂、钢铁、铝、铜、金等,占全部的12% ,他表示,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在海外并购中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尽管现在其比重已经接近2/3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
由于原材料在采矿业中占的比重比较高,因此不少企业都通过在海外开发相对廉价高品位的矿石,比如铬矿、锰矿等等。巴基斯坦、菲律宾、非洲都出现不少的中国企业身影,如中信集团就在菲律宾等地开发大量国内急需的矿石。同时,相关运输方面的港口、码头也都出现了收购的案例。
最初,我国企业“走出去”多采取新设的方式投资,而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并购的方式投资,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等一系列并购活动都采取了与最初海外投资不同的方式。
据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地,香港以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占42%,其他的地方包括俄罗斯、欧洲、美洲占的比重都很大。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拉丁美洲、非洲、中东、中亚这些地方的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地区。
德意志银行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拉美和亚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两个地区分别占到中国企业海外直投的48%和43.4%。而其中,开曼、中国香港、英属维京群岛是吸引中资最多的三个地区。
尽管,能源、资源类行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频频出手,某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几年服务业、零售业等将成为投资热点。而一些专家提出来的,中国自己品牌向外通过并购的渠道来推广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马骏的认可,他以“没有感觉到”作为回应。
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买家不仅有能源、资源类企业,制造型企业的数量在海外投资中就占了53.4%,而金融类企业也开始频频露脸。2007年7月到11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在美国、欧洲、甚至南非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虽然银行业在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强势的行业,但马骏表示,银行业的收购在未来会比较强势,“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上市银行PE非常之高,比香港的中小银行要高出一倍,从融资成本来讲,如果中国的银行按自己的PE融资,去收购其它国家的银行成本会非常低。”
限于身份原因,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的步伐并不轻松,但目前国企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其交易金额量也比其它性质企业大很多。
完善策略
从2007年9月第一次组织中国矿企业访问菲律宾,促进双方合作,今年5月广西会展协会又组织了第二次相关企业赴菲寻求开发铜、金、铬、镍、锰、铁矿等矿产资源投资开发、矿产品贸易及相关采掘、冶炼、选矿设备供给贸易。
像这样频繁的出外考察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出现在国际舞台尽奏凯歌,事实上,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并购是一项高风险和挑战性极高的举措,失败的案例也不尽胜数。
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失败原因,安永会计事务所中国及香港区主席孙德基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企业缺乏清晰的投资策略和方针、忽略对投资并购项目进行必要的规划和调研,还有就是忽略了严谨和系统化的项目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情无可避免,死亡和缴税。孙德基就特别强调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税务问题,他告诉记者,这是投资并购中影响投资回报最重要的因素。
“与在本国投资比较,进行跨国投资时,税务负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更难把握。”孙德基解释,跨国投资往往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也涉及多类税种,包括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派发红利的红利税,甚至外排员工的个人所得税等等,“税务费用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双重税收的问题。”
据悉,几年前一家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收购了一家天然资源公司的部分股权,在评估该公司的价值时,却忽略了公司在以往年度已把固定资产和天然资源的大部分价值低购了税项。在建立价值计算模型时,我国的公司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反而对目标企业假设了较低的税率,从而估算了较高的股权价值,交易完毕后才发现吃了亏,支付了太高昂的交易代价。
对此,孙德基建议中国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税务的优惠,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投资价格分别做出最具税务效率的投资方案,“企业完全可以聘请国际性的专业服务公司,来协助他们进行税务规划,达到节税的目的。”
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加快,中国企业的对外经营的难度在加大。一些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和技术、环境、卫生、安全等标准,设置市场准入障碍。事实上,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总体实力还尚有差距。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我国很多热衷海外投资的企业内部治理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投资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风险意识不强,对国外经营风险识别以及有效控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很弱。
据了解,由于企业文化和经济的原因,我国企业对跨国投资并购过程中的各项人力资源方面问题重视不够,因而导致项目失败。
记者了解到,国内某企业曾并购了一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部门,但是在谈判过程中较多注重了该研发部门的产品,却忽略了该部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高昂费用,事后不得不又出一笔更高的代价才将这个部门退回给卖方。
该工作人员强调,“目前国内企业极缺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运用东道国和地区法律以及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不足,这从之前的我国玩具被召回事件就表现得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