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冷静客观地反省自己,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明朝万历年间,袁了凡出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由于家境清贫,只得学医谋生。一次,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精通算命之术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本是读书做官的命,第二年就可以考上秀才,劝他读书。袁了凡把孔先生请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请他算,果然灵验如神。然后又以自己的八字请他详批终身。孔先生一点也不含糊,算定袁了凡第二年县考童生第14名,府考第71名,提学考第9名;又算定他某年考取廪生,某年会当贡生;而且算定他不能考中进士,只能在中举人后到四川某县做3年半小官,53岁那年8月14日丑时死在家中,没有子孙。
后来,三场考试的名次,果然与孔先生的推算一样;考取廪生和当贡生的事也一一应验。因此,袁了凡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丝毫不可勉强。从此,他不作任何妄想,一切听天由命。后来因事到南京栖霞山中,遇到一位高僧云谷禅师,给他详细解说了“命运由自己掌握,幸福由自己创造”的道理,勉励他不要做听天由命的凡夫,而要做改变命运的豪杰。
在禅师点化下,袁了凡终于醒悟了。从此,他每天从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检查自己的过错,把自己做的好事和坏事填写在“功过格”中,时刻不忘为收获人生的幸福而给予一切生命以幸福。经过十几年的行善积德,改过自新,他终于克服了不良习气,重塑了高尚人格,从而彻底改变了命运:孔先生算他礼部考试考第三,他却考了第一;算他考不中进士,他却考中了进士,并当了宝坻县县令;算他没有儿子,他却有了两个儿子;算他只能活53岁,他却活了74岁。在69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改变命运的心得写成家训,用来教育儿子怎样做人。他把这本家训取名为《了凡四训》,而它成为了古人家训的典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改变命运的人。
从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要改变命运,要战胜自我,必须时刻反省自我。否则,虽然看似在努力学习,看似在奋力拼搏,但由于受习惯支配而不自觉,最终仍然不能逃出命运的手心。
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清清楚楚地照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省就是“照镜子”,以便清洁自己的思想灵魂,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廉颇因嫉妒而不容蔺相如,但他能及时反思,明白文臣与武将不能不和,使赵国得以安定,也成就了“负荆请罪”的千古佳话。以己为镜,清楚认识自己,才能及时反思,清醒认识错误,才能避免人生中的败笔。一个成熟的人,都希望走向完善,希望有一个美好完满的人生。虽然这种愿望不容易实现,但这种信心一定不能丧失,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自省,不断修正。
当然,并不是只有犯错误才去反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奥妙微深的哲理。苏洵曾三次科场受挫,他深刻反视,使他“知取仕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最终成为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辛弃疾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他审视社会,反视自己,深知国危难,在正与邪的搏击中升华自己,以己之力为复国战斗。他们都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什么应该做,时刻清楚自己的使命,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无时无刻不警惕自己,在迷离的现实中找到那盏指路明灯,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都把自己当作镜子,常常细细推敲、慢慢琢磨,在是与非的交错中反省、冥思,照出内心的本质,才得以为自己打造一颗启明星,给自己寻找一条成功路,不再在茫然中失措,在遗憾中沉默,在失败中消沉落没。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说的“知”和“明”,用古人的话来解释,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广泛学习知识,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认识他人;只有经常自我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从而挑战自我、重塑自我。有了这种“知彼知己”的智慧,才能创造“百战不殆”的人生。
明朝万历年间,袁了凡出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由于家境清贫,只得学医谋生。一次,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精通算命之术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本是读书做官的命,第二年就可以考上秀才,劝他读书。袁了凡把孔先生请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请他算,果然灵验如神。然后又以自己的八字请他详批终身。孔先生一点也不含糊,算定袁了凡第二年县考童生第14名,府考第71名,提学考第9名;又算定他某年考取廪生,某年会当贡生;而且算定他不能考中进士,只能在中举人后到四川某县做3年半小官,53岁那年8月14日丑时死在家中,没有子孙。
后来,三场考试的名次,果然与孔先生的推算一样;考取廪生和当贡生的事也一一应验。因此,袁了凡深信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丝毫不可勉强。从此,他不作任何妄想,一切听天由命。后来因事到南京栖霞山中,遇到一位高僧云谷禅师,给他详细解说了“命运由自己掌握,幸福由自己创造”的道理,勉励他不要做听天由命的凡夫,而要做改变命运的豪杰。
在禅师点化下,袁了凡终于醒悟了。从此,他每天从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检查自己的过错,把自己做的好事和坏事填写在“功过格”中,时刻不忘为收获人生的幸福而给予一切生命以幸福。经过十几年的行善积德,改过自新,他终于克服了不良习气,重塑了高尚人格,从而彻底改变了命运:孔先生算他礼部考试考第三,他却考了第一;算他考不中进士,他却考中了进士,并当了宝坻县县令;算他没有儿子,他却有了两个儿子;算他只能活53岁,他却活了74岁。在69岁那年,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改变命运的心得写成家训,用来教育儿子怎样做人。他把这本家训取名为《了凡四训》,而它成为了古人家训的典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改变命运的人。
从袁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要改变命运,要战胜自我,必须时刻反省自我。否则,虽然看似在努力学习,看似在奋力拼搏,但由于受习惯支配而不自觉,最终仍然不能逃出命运的手心。
海涅曾经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清清楚楚地照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自省就是“照镜子”,以便清洁自己的思想灵魂,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廉颇因嫉妒而不容蔺相如,但他能及时反思,明白文臣与武将不能不和,使赵国得以安定,也成就了“负荆请罪”的千古佳话。以己为镜,清楚认识自己,才能及时反思,清醒认识错误,才能避免人生中的败笔。一个成熟的人,都希望走向完善,希望有一个美好完满的人生。虽然这种愿望不容易实现,但这种信心一定不能丧失,而要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途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自省,不断修正。
当然,并不是只有犯错误才去反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奥妙微深的哲理。苏洵曾三次科场受挫,他深刻反视,使他“知取仕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最终成为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辛弃疾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他审视社会,反视自己,深知国危难,在正与邪的搏击中升华自己,以己之力为复国战斗。他们都在自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明白什么应该做,时刻清楚自己的使命,留一只眼睛给自己,无时无刻不警惕自己,在迷离的现实中找到那盏指路明灯,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选择。他们都把自己当作镜子,常常细细推敲、慢慢琢磨,在是与非的交错中反省、冥思,照出内心的本质,才得以为自己打造一颗启明星,给自己寻找一条成功路,不再在茫然中失措,在遗憾中沉默,在失败中消沉落没。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里说的“知”和“明”,用古人的话来解释,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广泛学习知识,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认识他人;只有经常自我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从而挑战自我、重塑自我。有了这种“知彼知己”的智慧,才能创造“百战不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