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是如何炼成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己:古代儒商的学养之路
  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功课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儒商呢?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儒商也是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学习“经”,“经”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它讲的是自然规律、讲的是生命的规律。通过学习生命和自然规律,掌握了趋势,就好像我们卖股票一样,如果掌握了趋势,知道了什么时间涨什么时间跌,那炒股就非常顺手。我们如果知道了人生的规律,我们的人生抉择、企业抉择,就不至于走向歧途。
  规律掌握以后,再学历史。历史是论证,是为自然、人生的规矩找出历史的证据。当学习经典之后会发现,原来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将相也好、凡夫俗子也好,他们的人生、事业、朝代的兴衰成败、是非对错,都会一清二楚:这个朝代为什么兴?那个朝代为什么亡?这个人为什么成?那个人为什么败?这个人为什么这个时候成?那个人为什么那个时候败?都能找到历史的证据,坚定自己的信心,再来学一些方法,就是“诸子百家”。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断代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管理经验和方法,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学习的这些都是短暂性的规律,并不是自然大道。比如原来有很多企业家在学习法家思想,向商鞅学习。当然商鞅很伟大,我们不能否认商鞅对历史的贡献和对秦国的贡献,但是,当我们从“经史子集”这个角度来看时,突然发现,“商鞅”的法家思想,很快让秦国强大起来,但也很快使秦国灭亡。而且商鞅的结局也很悲惨,被五马分尸,最后他却死在自己所制定的刑法上。这在《史记》上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再如,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君主叫齐桓公。他称霸诸侯,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对自我的享乐是穷凶极恶的,尤其是口腹之欲。据史料记载:他有个厨师长叫易牙,这个人厨艺非常高,但他是个溜须拍马的人,一心想讨好齐桓公。所以有一天齐桓公说:“全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吃遍了,但是我就是没有吃过婴儿的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听了之后回去把自己亲生的孩子杀了,蒸了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了之后特别感动,后来当管仲逝世,齐桓公想立易牙为宰相就是接替管仲的位置。但是,管仲把齐桓公和易牙看得非常清楚,跟齐桓公就说:天下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他能把自己的亲生孩子蒸了给你吃的话,那他想要得到的东西肯定比他的孩子还重要。当时他听了管仲的建议之后没有让易牙来做宰相,并把易牙等人驱出齐国。但过了几年以后,他发现宫里所有的厨师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口欲,因此又把易牙等人请了过来,重用了他们,后来易牙、竖刁、开方等人联合起来独揽大权把齐桓公架空了,史书上记载:齐桓公在三伏天去世了,三个月没人为他收尸,尸虫都爬满了窗户。他一生贪口腹之欲却被活活饿死,这正符合中国老祖宗讲的自然法则、种子法则——种什么得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践行:王道才是长青的根本
  我们回过头来再分析这样一个事情,很多人在学习齐桓公的霸道和商鞅的法治,如果没有经过历史的见证,我们会有盲从性、盲目性,可能会做很短浅抉择。甚至觉得用法家思想有赏有罚的时候,给他钱他马上拼命地给我干,很容易得到结果,我们往往会看眼下的这种结果,导致很多假象。所以当我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以后,回过头来突然发现,原来孔老夫子所讲的先王之道即王道才是长青的根本。
  我们到底要行什么道?史学过以后就学到“子”,当打好人生的基石和方向、理念以后,再来学习方法,学习术、手段,我们就不会走偏方向。这时候那所有的手段都是为我们加分的,但是完成这一步就完了吗?不是的,古人非常智慧,最后有一个就是“集”,集是什么呢?就是琴、棋、艺、书、画、诗、词、歌、赋、茶、拳等。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说我们这一百多年的传统文化没有断代,改革开放初那一批伟大的商人在赚取财富的同时,又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和兴趣。先富起来的那些人有这样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他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静心、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品位、一方面他不至于有不好的生活习惯。当一个人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时,它肯定会代替一个不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当他习惯打太极拳的时候、当喜欢写书法的时候,他一闲下来他就会写书法、打太极,也不至于被滚滚商海所淹没。而古人培养儒商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经史子集”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古代儒商的辉煌和发达。
  编辑/林青雨
  汶林学苑:
  是一家专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以儒家经典为主,道家、佛家精华为辅,深入浅出让企业家了解自然大道,运用五行规律,汲取生命智慧,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家领导智慧、企业家人生境界修炼,邀请传统文化界德高望重的导师开解经典,立足修身为本,帮助企业家在“信、解、行、证”中体悟人生真谛,洞察家业兴盛、长青大道。
其他文献
很多企业家都有同样的困惑——当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他们靠一股肆无忌惮的拼劲使企业得以快速成长;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时,他们发现自己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决策或战略上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很多企业家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经营企业,在这个阶段,企业家的心态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觉知心性  在佛家看来,明心见性是修持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若用西方心理学中“意识”理论来诠释“心
期刊
八段锦是中华民族相传至今的一种健康运动,由八种如“锦”缎般优美、柔顺的动作组成,更是国术精华之集“锦”,对强健体魄、提升工作效率、延缓老化过程甚有帮助。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适于起床前或睡觉前穿内衣锻炼;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坐式八段锦练法  宁神静坐:采用盘膝坐式,正头竖颈,两目平视,松肩虚腋,腰脊正直,两手轻握,置于小腹前的大腿
期刊
明朝有两个牛人对后世文化有非常重大影响:袁了凡、王阳明。他们都为今天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改变命运”给出重要答案。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直指人心的智慧,尤其阳明的四句教是儒家学说的新生命。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都非常崇尚阳明学说,对后世影响甚大。而了凡学说,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命运,其影响几乎是普世性的,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被了凡先生的“一切福田,不
期刊
主讲/易中天  地点/醒狮国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禅门经典《楞严经》卷十说,觉悟的人观看外部事物时,“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觉悟的人观看山河大地、人生宇宙时,像明亮的镜子一样映照着外部的事物。事情发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感应;事情结束后,就不再有任何执著。这就是无住的禅心。  在红尘世界里,我们要面对金钱、美色、权力、地位等各种诱惑。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超然其上,就是“无
期刊
古人论六国破灭,有苏老泉的“赂秦说”与苏轼的“不知天下之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此为赂秦说;“诸侯之所以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此为不知天下之势说。应该说,二苏所论都是事实,也的确是六国破灭的原因,然却不是根本原因。
期刊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掌控天下的能力逐渐下降,各路诸侯开始明争暗斗,强者想当老大,弱者但求自保,历史就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个回合拼杀下来,那些有点本钱的诸侯感到,单凭蛮力相搏,一时难以奏效,于是转而搜罗人才。这时,历史舞台上呈现出一幅鲜明的图像:前方争夺城池;后方争夺人才。  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才的流动完全不受疆界和部族的限制,楚国的人才可以为晋国所用,晋国的人才可以为秦国所用。那时的文臣
期刊
【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老手艺】这是对一个时代的怀念,对一种质朴生活的怀念,更是对一种细致精专的生活态度的重新认知。  酒叫小吊,就是慢慢品尝的意思,我轻品了一小口,清茶夹杂着酒香,顺着喉咙流进胃,涌向肺,渗入每一根毛细血管,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却上心头。  ◎精专工艺  在农村,吊酒,这一古老的操作方法,还在延续。  实际上,酒是在灶上煮出来的,说煮酒,很合实情。煮酒前,拌过酒药的小麦,在一只大缸里
期刊
了凡先生,人如其名,他对世间凡人修身立命的感悟,于轻笺素卷之中娓娓道来,四章承百家精典之言,墨香隽永,文字如星,指照心路,故事简短而意味深长。了凡先生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又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还说“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让
期刊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同为咳嗽,症状也不尽相同,有的干咳无痰,有的咳嗽痰黄,有的伴有咽痒咽痛。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穴位按摩解决。  ◎咳嗽痰黄  痰黄说明是肺热之症,选择的穴位当然要有泻肺热的作用,鱼际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少商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两穴都有泻肺热的功效。  鱼际穴位于手掌大鱼际部的中点处,靠近第一掌骨的边缘,点此穴时,拇指要立起用指尖用力点按,更易出现明显的酸胀感。  少商是手
期刊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与大臣探讨历代盛衰兴亡的原因,也经常谈到用人的问题。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魏征完全认同唐太宗的看法,他进一步补充说:“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魏征此言,一语道破古今明君用人的奥秘,可谓总结历代用人经验的概括性论断。  ◎吴起杀妻求将惹非议  《资治通鉴》记载,“吴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