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作为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所有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语文老师,特别是高段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耕耘最深费力最大。但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却并不多,而且依然改变不了学生怕作文,提起作文就头疼的现状。我教了多年的小学语文,在作文教学方面也有过一些思考一些探索,个人认为,小学生作文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胡编乱造、无话可說、无材料可写的问题。很多小学生是拿起笔来重如千钧,半天动不了手,也有的同学是拿起笔来就是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满纸废话,不知所云。这里就我平日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点浅见,一些思考和做法,阐述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破除神秘感,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
很多学生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大事情,一拿到笔不免紧张,可不得了啦,我要写作文啦!包括我们好多老师也是这样,提起写作文来就是郑重其事,一脸神秘莫测的模样。把写个作文说得如何如何重要,殊不知,这样一来,更其加重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其实,作文原本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儿,并不是像好多人感觉的那样,有多么多么难。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亦为心声。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辞达而己矣。”他说这作文无非就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心里的意思表达出来。说话而已,有何难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心里的话,用嘴来表达 ,是说话,是口头的作文;用笔来表达,就是作文。只要不是哑巴,就能说话;只要识字写字,就能作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可以怎么说,嘴里怎么说,笔下就可以怎么写。
人在平常说话时,除了时下舞台上那种要刻意模仿他人的声音动作特点之外,一般都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为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所致,所有人说话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说话的个性特征。这就好比人的长相,是各有特别之处的。秀出个性、秀出特点,这就是美,是不分优劣的。我们写作文也如此,提倡:嘴上怎么说,手就怎么写,即"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不说空话、假话,不刻意追求、模仿他人说话的腔调儿。这样,由于写了自己想写的情景,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贴紧了现实生活,抒发了真情实感,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做到内容具体;生活气息浓厚,语句表达顺畅,有特色。可以这样讲:“解放”自己的口和手,着眼于现实生活,紧紧贴近生活的脉搏,随心所欲,怎么说就怎么写,平日爱怎么说就怎么写,充分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古今中外作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非常头疼,作文要求写四百字五百字交票,可是,往往写了几十一百字至多两百来字就文思枯竭,只好草草收工。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平时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不大留心,观察不细。生活中的好多事物,我们的同学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这熟悉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很多的具体情况具体细节,却大多说不上来。曾有一次,我给班上上作文课,谈到要大家多观察细节时,即兴进行了一个小测试,要求同学们说出我校一位老师当天的外貌特征。可是,全班三十多人抽了一多半起来,却没有一个人能把那位老师的外貌特征说得完整无误。许多同学甚至连那位老师穿了什么衣服,是什么颜色,梳的什么发型,背的什么包,骑没骑车都说不上来,全班同学七嘴八舌,答案是花样百出。试想一下,在作文中真要描写这位老师的外貌的话,到底能够在纸上落下多少笔墨,写出多少字?又怎么能够在外貌描写中准确传达出那位老师的风采神韵呢?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也才能体会到中外文学史上那些有名的大作家为何都特别注重观察力的培养训练。法国文豪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的那段佳话恐怕也是好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有些同学也许会说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没有什么值得去观察的,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今天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生活中有写不尽的内容。可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怕自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塞紧了自己的耳孔,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联想到的事件。不管什么时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论走到哪儿、干什么(上学,逛商店,赶集市,串亲戚,看电影电视,外出旅游,参观等),时刻注意着耳(听)、眼(看)、手(触)、心(想)。有些时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总之,自己生活的领域有多大,就把观察的范围扩展到多大;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彻底丢掉为了眼下作文才去观察的急功近利的作法。生活需要积累,一点一滴也不可忽视。“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可以这么说,观察生活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资源储备,好似个人把钱存到银行里面,一旦需要,马上就可以支取出来。
三、注重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去指导
目前,很多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是一件苦差事,纯粹是为了交差了事,文章写好了也就算完成了任务,就把这件事情置之脑后,不闻不问了。语文老师辛辛苦苦把作文批改了,旁批眉批尾批,写下几大段评语,希望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结果呢,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学生拿到本子之后,往书包里一塞了之,极少有人会把老师写的评语拿来认真读一下。鉴于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教师对作文精批细改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实际上,作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在选材方面能得到帮助,对于题目的分析、中心的确定、写作素材的挑选,学生有时候是拿不定主意,到底哪个材料才有最好的效果,老师的临场指点可以让他体会到什么样的选择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对于以后的作文自然也就起到了一个路标的作用。其二,在写作方法上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有了一堆材料,当然不等于就有一篇好作文了。好多学生不知道到底该怎样下笔。所以,老师对学生技巧的指点就凸显出来了。用范文(当然最好是老师自己的下水作文)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学生自然能从榜样中学到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本领。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老师辛辛苦苦把作文批改了,发给学生,但是学生不去认真看一下,认真领会一下老师批改的要旨,就起不到批改应有的作用。不单是老师的心血白费了,学生也无法得到进步。所以,我在作文评改教学方面经常采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把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找几篇出来,印发给大家,然后大家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在上面进行批改。最后用投影仪把这几篇文章打到屏幕上,针对这几篇文章就大家所作的修改进行讨论,探寻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得失。这样,一个人的作文能够让好多的同学都受到教益,大家的写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了,古人有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方面向来就是见仁见智。但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却是我们尽可能要去汲取的。它也是自己力量的源泉,可以化作自己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破除神秘感,作文其实就是用笔说话
很多学生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大事情,一拿到笔不免紧张,可不得了啦,我要写作文啦!包括我们好多老师也是这样,提起写作文来就是郑重其事,一脸神秘莫测的模样。把写个作文说得如何如何重要,殊不知,这样一来,更其加重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其实,作文原本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儿,并不是像好多人感觉的那样,有多么多么难。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亦为心声。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辞达而己矣。”他说这作文无非就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心里的意思表达出来。说话而已,有何难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心里的话,用嘴来表达 ,是说话,是口头的作文;用笔来表达,就是作文。只要不是哑巴,就能说话;只要识字写字,就能作文。心里怎么想,嘴里就可以怎么说,嘴里怎么说,笔下就可以怎么写。
人在平常说话时,除了时下舞台上那种要刻意模仿他人的声音动作特点之外,一般都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因为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所致,所有人说话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说话的个性特征。这就好比人的长相,是各有特别之处的。秀出个性、秀出特点,这就是美,是不分优劣的。我们写作文也如此,提倡:嘴上怎么说,手就怎么写,即"我手写我口";写自己想说的话、爱说的话,不说空话、假话,不刻意追求、模仿他人说话的腔调儿。这样,由于写了自己想写的情景,说了自己喜爱说的话,贴紧了现实生活,抒发了真情实感,因此写出来的文章,就容易做到内容具体;生活气息浓厚,语句表达顺畅,有特色。可以这样讲:“解放”自己的口和手,着眼于现实生活,紧紧贴近生活的脉搏,随心所欲,怎么说就怎么写,平日爱怎么说就怎么写,充分体现自己的语言个性,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时,无话可说,没的可写,这是最让人犯愁的事。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古今中外作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留心生活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非常头疼,作文要求写四百字五百字交票,可是,往往写了几十一百字至多两百来字就文思枯竭,只好草草收工。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平时对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不大留心,观察不细。生活中的好多事物,我们的同学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这熟悉只是一个粗略的印象,很多的具体情况具体细节,却大多说不上来。曾有一次,我给班上上作文课,谈到要大家多观察细节时,即兴进行了一个小测试,要求同学们说出我校一位老师当天的外貌特征。可是,全班三十多人抽了一多半起来,却没有一个人能把那位老师的外貌特征说得完整无误。许多同学甚至连那位老师穿了什么衣服,是什么颜色,梳的什么发型,背的什么包,骑没骑车都说不上来,全班同学七嘴八舌,答案是花样百出。试想一下,在作文中真要描写这位老师的外貌的话,到底能够在纸上落下多少笔墨,写出多少字?又怎么能够在外貌描写中准确传达出那位老师的风采神韵呢?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也才能体会到中外文学史上那些有名的大作家为何都特别注重观察力的培养训练。法国文豪福楼拜指导莫泊桑观察的那段佳话恐怕也是好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强调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有些同学也许会说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没有什么值得去观察的,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今天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周围的生活,认真地想一想,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生活中有写不尽的内容。可以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怕自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自己塞紧了自己的耳孔,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联想到的事件。不管什么时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论走到哪儿、干什么(上学,逛商店,赶集市,串亲戚,看电影电视,外出旅游,参观等),时刻注意着耳(听)、眼(看)、手(触)、心(想)。有些时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总之,自己生活的领域有多大,就把观察的范围扩展到多大;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彻底丢掉为了眼下作文才去观察的急功近利的作法。生活需要积累,一点一滴也不可忽视。“涓涓之水,汇成江河。”可以这么说,观察生活是我们人生的一种资源储备,好似个人把钱存到银行里面,一旦需要,马上就可以支取出来。
三、注重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中去指导
目前,很多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是一件苦差事,纯粹是为了交差了事,文章写好了也就算完成了任务,就把这件事情置之脑后,不闻不问了。语文老师辛辛苦苦把作文批改了,旁批眉批尾批,写下几大段评语,希望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所进步有所提高,结果呢,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学生拿到本子之后,往书包里一塞了之,极少有人会把老师写的评语拿来认真读一下。鉴于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教师对作文精批细改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实际上,作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具体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在选材方面能得到帮助,对于题目的分析、中心的确定、写作素材的挑选,学生有时候是拿不定主意,到底哪个材料才有最好的效果,老师的临场指点可以让他体会到什么样的选择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对于以后的作文自然也就起到了一个路标的作用。其二,在写作方法上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有了一堆材料,当然不等于就有一篇好作文了。好多学生不知道到底该怎样下笔。所以,老师对学生技巧的指点就凸显出来了。用范文(当然最好是老师自己的下水作文)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学生自然能从榜样中学到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本领。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老师辛辛苦苦把作文批改了,发给学生,但是学生不去认真看一下,认真领会一下老师批改的要旨,就起不到批改应有的作用。不单是老师的心血白费了,学生也无法得到进步。所以,我在作文评改教学方面经常采用的一个办法,就是把本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找几篇出来,印发给大家,然后大家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在上面进行批改。最后用投影仪把这几篇文章打到屏幕上,针对这几篇文章就大家所作的修改进行讨论,探寻作者在写作方面的得失。这样,一个人的作文能够让好多的同学都受到教益,大家的写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然了,古人有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方面向来就是见仁见智。但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却是我们尽可能要去汲取的。它也是自己力量的源泉,可以化作自己进步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