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的主题意义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hxd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以抗战为主题,歌颂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小说的主题通过战争背景下的群众形象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态度以及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中。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解读这些因素可以深入理解作品反映的中国人抗战壮举,了解中国人反抗意识的觉醒以及最终走上抗日道路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龙子》 功能文体学 抗战主题
  1942年出版的《龙子》是赛珍珠创作的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中国题材小说,被认为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1}。作品描写了1937年至1941年间住在南京郊区的农民林郯一家在日军侵华期间的悲惨遭遇和继而奋起反抗的故事。近年来该作品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譬如,徐清探讨了《龙子》中的土地情结{2},陈亮从后殖民视角探讨了作品折射出的赛珍珠的战争观战争观{3},孙宗广分析了作品的人道主义关怀{4},亦有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叙事模式{5}。这些研究为读者多角度深入了解作品提供了参考和帮助。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基于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龙子》文本的主题意义建构进行解读,以期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抗战主题。
  一、功能文体学理论及研究方法
  “功能文体学”是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的文体派别{6},是从语言功能的角度进行文体研究的一种尝试。韩礼德(2000)认为语言具有社会符号性,是一个由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构成的意义潜势,人们对意义的选择受情景语境制约。与语言的三大意义潜势相对应,韩礼德概括出情景语境的三要素:语场、基调和方式,它们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7}
  本文将基于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对长篇小说《龙子》进行功能文体学分析,首先通过分析作品语言系统三大元功能来解读抗战主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情景语境的三个构成要素分析来论证小说“抗战”主题的构建过程。
  二、元功能视角下的《龙子》抗战主题意义解读
  《龙子》的抗战主题解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话语和情感等来实现,具体到功能文体学角度,就是要分析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表达说话者的经验,人际功能从分析语气、情态和人称等入手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谋篇功能主要利用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等来分析与文本主题意义之间的关系。{8}
  (一)从概念功能解读中国人的抗战壮举
  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指的是谈话的内容,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个部分。经验部分是关于环境、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的信息。逻辑部分是话语之间的排列关系提供的信息,如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关系。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的。及物性系统是用来表示参与某种交际活动的人之间的某种关系以及参与者的活动、状态或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物性包含物质、心理、关系、行为、言语和存在六种过程。根据六种及物过程的特点可以将《龙子》的及物过程分为三组:物质和行为过程(与人物的动作有关);话语和心理过程(与人物的话语、观点和思维有关);关系和存在过程(与人物的背景环境、状态有关)。本文主要分析前两组过程。
  《龙子》的抗战主题主要是通过描绘中国人积极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物质和行为过程展现的,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林郯一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挖地道自保,杀死牲畜不给敌人提供肉食,三个儿子及儿媳玉儿积极地投身于抗日的武力斗争中。老大因日本侵略者迫害妻死子亡,他跑到山上加入了游击队,以陷阱制敌,杀敌时毫无顾惜。老二应父母之命从自由土地回家之后,成为联络山上游击队与村里抗日武装的情报员,他协助林郯挖地道,带领村里抗日武装的开展游击战。老二媳妇玉儿是一个机智、勇敢有思想的新女性,她擅长乔装打扮,协助老二骗过日军搜查、传递情报,同时她还巧设妙计在县城酒宴上毒死不少鬼子。老三跑到山上加入游击队之后勇勇善战,对敌人毫不留情,以发泄对日军的仇恨。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物质和行为过程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赛珍珠笔下的林家人在日军的暴行下没有屈服,而是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直观地反映了作品的抗日主题。
  作品中人物的话语和心理过程描写,凸显了受奴役的中国人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生动地揭示了小说的抗战主题。譬如,林郯就说过“我心里越来越恨这些敌人,恨那些把战争降临到像我们这样善良无辜的人头上的家伙。”{9}这种赤裸裸表达仇恨的话语说明敌人的残暴行径使老实人林郯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与日巨增,而且他表示要想办法把这种仇恨发泄出去,不然“非憋死不可”。这表明中国人不但有了反抗意识,而且要付诸行动了,要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文中还有一处是老二从自由国土回到家乡之后的心理活动描写,看到在日军蹂躏之下破败的家园时,仇恨的血液在他身上燃烧着,他发下铮铮誓言,今后“要投身到打击敌人的战争中去”{10}。赛珍珠深入老二内心,直截了当地描写老二决心抗日的心理过程,间接地反映出日军暴行之残酷,迫使老实巴交的农民有了反抗意识,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二)从人际功能看中国人的反抗意识
  人际功能是指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与他人建立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在语气和情态系统上。语气系统主要由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构成。《龙子》主要以陈述句陈述,客观展示出以林郯一家为代表的中国百姓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和心路历程,以及日军侵略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惨绝人寰的灾难。作品中也多次出现问句,尤其是在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后,大女儿和女婿吴廉连夜逃到林家,听完他们惊魂未定地讲述县城惨状时,林郯家人用一连串的问句特别是反问句来表达他们的困惑和不解,如“玉儿哭着问道:‘为什么会这样?’”{11}作为安分守己、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他们不理解也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在侵华日军的蹂躏下,林家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主人公林郯开始了反思,萌发了反抗意识,他还意识到民众要联合起来才有可能:“除掉发动战争的人”获得天下太平,于是他反问道:“难道就没有像我一样的人了么?”{12}他的反问折射出在侵华日军的奴役下普通民众有了普遍的反抗意识。   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所设计内容的情态和意态做出的判断{13},小说中老二从自由国土回来后成为故事发展的转折点,抗日主题从消极被动变为主动而直接的武力抗争,他意识到应该和抗日游击队联合才能取得胜利,他说,“只要我们和他们联合起来,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把敌人赶下海去”{14}。文中,林郯也有类似的认识——“安稳要靠争取、靠斗争,有时还要靠武力才能得到。”{15}在这些表述中,“要”表明了抗日、求安稳只有武力斗争,也体现出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三)从语篇功能分析中国人抗战的心路历程
  语篇功能是指说话者或者作者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把信息组织成连贯的合乎逻辑的文本。主位是叙述内容的出发点,通过小句的主位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语篇的谋篇思路。《龙子》一开始就以主要人物林郯开头,在小说中,大部分小句的主语都是林郯或其家人,故事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客观地展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残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小说共有二十个章节,按照主题的呈现进程,可以做以下划分,前三章节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敌人来临之前林郯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和对战争的愚昧无知和对敌人的幻想。第四到九章主要描述了在日本侵略者疯狂烧杀劫掠、轮奸妇女等暴行之后,林郯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从战争开始幻想“求和”到目睹敌人的残忍后变为愤恨的心路历程,这一部分也是中国人开始觉醒的过程。第十章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从这一章开始赛珍珠描绘中国人开始了积极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林郯成了村里抗日队伍的头目,由他来发杀敌的信号,老大、老三加入游击队——老大擅长设陷阱,老三以杀敌为乐,老二来往于山上游击队和乡村之间,组织民众抗日,支援山上游击队,玉儿也不示弱地通过巧设妙计毒死不少鬼子。从第十五章开始,作者笔锋一转,重点描写了林家人为老三找“菩萨美人”——梅丽的过程。赛珍珠如此安排小说的最后部分可能是想弱化战争暴力带给人们的影响,引导人们思考血腥的武力斗争之后还是应该回归家庭,家才是温馨的港湾,所以,老三找到了“菩萨美人”,老大也领回了一个苦命的老女人重组家庭。通过分析这四个部分,我们可以发现篇章组织以时间顺序按照情节发展安排,合理且符合逻辑,突出了文中的主题。
  三、情景语境三要素对《龙子》抗战主题的论证
  语境即言语环境,对语篇意义的选择有制约作用。通过分析《龙子》的情景语境三要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抗战主题。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包括参与者从事的活动和题材。小说《龙子》主要描写了居住在南京城西不远处村庄里的农民林郯一家,在日军侵占南京和自己的村庄后的悲惨遭遇和进而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面对侵华日军的烧杀掳掠,林郯夫妇、子女、媳妇和乡亲们被迫采取种种措施反抗,他们学会了用挖地道、设陷阱、各个击破、下毒等方法奋勇杀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残忍、疯狂和野蛮。这正是作品高举抗日主题的直接行动体现。
  基调:指谁参与了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者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龙子》中日军和以林郯为代表的中国人处于对立关系:日军残酷、中国人被欺凌。这种对立关系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而逐渐加深,最终迫使老实巴交的中国农民走上了抗战的道路。林郯是地道的农民,生有三儿两女。日军来临之前,生活安逸,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他们守着土地,对外界无知而无畏。日军来临时,他们抱有幻想,自发组成欢迎队伍、站在村口迎接日军,主动示好求和。日军入侵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犯下滔天罪行。林郯大儿子的媳妇被日军奸污致死,两个孙子死于瘟疫,小儿子也遭日军玷污。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唤醒了民众的反抗意识,他们摒弃幻想,愤然团结起来走上了抗日道路。
  方式:指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以及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等。《龙子》是一部长篇小说,以林郯一家在日军侵略之前和之后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为主线描述善良的中国人民是如何“被迫”走上抗日道路的。故事叙述平铺直叙,语言朴实直白,赛珍珠运用日常语言——其间不乏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娓娓道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主人公一家的起起落落和心路历程,跟随他们在抗日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这反映了中国民众走上抗日道路的心路历程。
  总之,在这部作品中赛珍珠向西方世界真实地披露了日军侵华的罪行,生动地刻画了普通民众走上抗日道路的心路历程,歌颂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郭英剑等(2005)认为《龙子》“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史诗”{16}。本文基于功能文体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作品的抗战主题意义。分析发现,小说主题从战争背景下的群众形象身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态度以及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中。通过对语篇的三大元功能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概念功能描写了中国人抗战的壮举,人际功能反映了中国人的反抗意识,语篇功能刻画了中国人走上抗日道路的心路历程。作品的情景语境三要素语场、基调和方式进一步验证了作品的抗战主题建构过程。功能文体学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可以帮助读者通过语篇的三大功能赏析作品的主题意义。但由于功能文体学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及本文微观研究上的技术不足,小说《龙子》还可以进行更入微客观的研究。
  {1}{16} 郭英剑、郝素玲:《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4-63页,第54-63页。
  {2} 徐清:《赛珍珠〈龙子〉中的乡土中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8-85页。
  {3} 陈亮:《从后殖民视角看〈龙子〉——兼评赛珍珠的战争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45-47页。
  {4} 孙宗广:《人道主义旗帜下的民族主义走向——论赛珍珠〈龙子〉的战争视角》,《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39-43页。
  {5} 张春蕾:《金陵罹难的艺术观照与人性反思——赛珍珠〈龙子〉与严歌苓〈金陵十三钗〉比较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167-173页。{6} 申丹:《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外国语》1997年第5期,第1-7页。
  {7} M.A.K. Halliday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研究方法探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16页。
  {9}{10}{11}{12}{14}{15} [美]赛珍珠、刘锋:《龙子》,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第186页,第60页,第167页,第190页,第197页。
  {13} 张德禄:《功能文体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元代著名曲作家钟嗣成所写的《录鬼簿》是学者们研究元曲的一部重要文献,尤其是作者融入自己的情感所写的吊词——[凌波仙]曲,既具有丰富的史学资料,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以小见大、追索缘由是其记叙元曲作家事迹重要的特点之一。本文从社会、作者个人、散曲本身三个方面探讨了作者以这种形式评价曲作家的缘由。  关键词:《录鬼簿》 以小见大 追索缘由 [凌波仙]曲 吊词  《录鬼簿》是由元代戏曲家钟嗣成历
期刊
摘 要:在文学史上,海派作家张资平一直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作家,他的写作内容几乎都是充满肉欲的气息,小说描写了在经济和性打压下人们的苦闷,并将这种苦闷彻底的媚俗化,被鲁迅等作家称为“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他的小说除了媚俗化的肉欲描写外,还充满着个性解放的先锋意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张资平小说的再认识,来辩证地思考张资平小说中的媚俗与先锋。  关键词:张资平 情爱小说 媚俗 先锋  张资平是上世纪二三十年
期刊
摘 要:元代文学有着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有区别于其他断代文学的“元代”性特征和标志。民族性与理学是影响元代文学整体风貌的两个根本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元代文学精神的基本特点,即尚大与主于性情求真,与之相伴的是元代整体社会背景中文人个性的张扬。  关键词:元代文学精神 性情求真 理学 民族性  一、问题的提出:元代文学的“元代”性特色 作为“元代文学”而非“元曲”走进研究视阈的这一断代文学,它的
期刊
摘 要: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美国牧歌》是他众多获奖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存在主义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对小说中体现的存在主义因素——“荒谬世界”“他人即地狱”和“自欺”进行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美国牧歌》 荒谬世界 他人即地狱 自欺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被学者称为是他迄今为止最有深度、最优秀的作品。该小说讲述了一个犹太家族在美国由盛转衰的悲剧故事,
期刊
摘 要: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美国牧歌》塑造了一个疯癫的女孩形象——梅丽。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本该无忧无虑却变成了一个思想激进、行为极端的疯子,而在她疯癫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对理性世界的反抗,是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的不满,更是对个体自由的追求。本文将从福柯的疯癫理论视角分析梅丽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导致梅丽“疯癫”的原因以及其“疯癫”背后隐藏的意义,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梅丽这一人物
期刊
摘 要:《浮生六记》是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沈复以其细腻动人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极有天资、心地善良、生活达观的最美女人的典范形象,然而客死他乡的惨淡结局却留与后人无尽的怅惘。本文旨在分析陈芸身上散发的人性美,并揭示引发其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浮生六记》 陈芸 沈复 悲剧  沈复,清代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家道先盛后衰。其妻芸娘,林语堂赞道:“Yun. I think, is one of the
期刊
摘 要:斯皮瓦克立足女性主义视角,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Feminism and Critical Theory)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她在著作中对两者的批判,发现斯皮瓦克对女性价值的认同更倾斜于生理性别所创造的价值,对女性社会性别所创造的价值认同度较低。在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的今天,对其社会性别的关注更应加强,这对完善女性话语
期刊
摘 要: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激情》是英国当代新锐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第二部作品。小说将魔幻现实元素掺入历史,打破男性独霸历史叙事的局面,重塑女性话语权威,凸显了历史的真实性和虚构性。  关键词:温特森 《激情》 历史 魔幻 叙事  《激情》(The Passion)是英国当代新锐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1959—)最受赞誉的小说,荣获1987年约翰·卢埃林·莱斯奖,并入选《卫报》死前必读的一
期刊
摘 要:本文尝试透过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史三个代表性时期中八位女性作家和评论家的重要批评文献,以管窥豹,勾勒出当代非裔美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概貌,并揭示其整体批评脉络的特点:如同一场即兴演奏会,在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形式的多声部大合奏中,衍生出每位论者对不同声部的即兴式独奏,与其他论者形成一种召唤应答式的互动。  关键词:当代非裔美国女性文学批评 即兴演奏会 召唤应答  20世纪中后期是美国文学批评大发展
期刊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一朵浮云》描写了爱尔兰知识分子的贫苦生活,展现了爱尔兰人的精神危机,通过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应用,探讨了弥漫于都柏林的精神瘫痪,展示了社会环境对人的理想和希望的毁灭。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 《一朵浮云》 精神危机 精神瘫痪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靠写作维持生计,作品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