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应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转化,同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導学生善于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关键字]:问题 引导 解决 提高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决问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标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呢?以下谈几点本人经过实践和探索,觉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素材,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于那些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学生,不管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做到不责备、不歧视、不嘲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减轻学生的心里负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心里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想提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是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必须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向生活贴近。这样我们就必须根据教科书上的问题题目,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缩短抽象的数学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运用》一课时,可以在有阳光的日子带学生去测量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时。引导他们说说怎样去测量,可能有学生会说只要在升旗的绳子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升旗的绳子拉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知道旗杆的高度。我们也应充分肯定这位学生的聪明的方法。又问要是没有绳子怎样用比例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这时又会有学生说只要插一根标杆,量出其长度和阴影的长度,再量出旗杆的阴影的长度,就可以用比例的关系求出旗杆的高度了。那又如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可是在量教学楼的阴影长度时,问题发生了,有的认为应从向阳面的墙角量起,有的认为要从背阴的墙角量起,这时老师应启发学生,教学楼的最高层在哪里呢?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应是从最高点到地面的垂足量起。这就是贴近生活的好处。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的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及参与。
三、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时,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组用小棒来摆,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得出了五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五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而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补充,再经过全班学生的进一步研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习作业、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趁十一国庆黄金周,老师设计一次“我帮妈妈当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这一周的经费收入,以及油、粮、副食、水、气、电、购物等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从中,学生不仅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通过调查和总结,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懂得要合理地支配金钱。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数学提出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关键字]:问题 引导 解决 提高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手归。”足见解决问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标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呢?以下谈几点本人经过实践和探索,觉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发现、提出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素材,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对于那些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的学生,不管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做到不责备、不歧视、不嘲笑,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减轻学生的心里负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在心里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想提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时,老师创设了和学生比高矮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说“老师比我高,我比老师矮”,但有的学生提出了“我长大了会比老师高”,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体验‘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孩子是用发展的眼光想到若干年以后的变化,并将所学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值得肯定。教师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表扬,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理解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必须让学生把数学问题向生活贴近。这样我们就必须根据教科书上的问题题目,创设贴近学生的情境,缩短抽象的数学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运用》一课时,可以在有阳光的日子带学生去测量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时。引导他们说说怎样去测量,可能有学生会说只要在升旗的绳子上做个记号,然后把升旗的绳子拉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知道旗杆的高度。我们也应充分肯定这位学生的聪明的方法。又问要是没有绳子怎样用比例的方法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这时又会有学生说只要插一根标杆,量出其长度和阴影的长度,再量出旗杆的阴影的长度,就可以用比例的关系求出旗杆的高度了。那又如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可是在量教学楼的阴影长度时,问题发生了,有的认为应从向阳面的墙角量起,有的认为要从背阴的墙角量起,这时老师应启发学生,教学楼的最高层在哪里呢?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应是从最高点到地面的垂足量起。这就是贴近生活的好处。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的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及参与。
三、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在探究时,教师不去过早地讲述算法,只是提出问题:“你可以借助学具,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种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的组用数数的方法,有的组用小棒来摆,有的组用口算,得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在交流用小棒摆的方法时,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得出了五种摆法。并初步认识到:这五种摆法虽不同,但大都有满10根捆一捆的过程,从而悟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都注重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他们的回答不作指向性的评价,而让各组之间进行评价、补充,再经过全班学生的进一步研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组与组的评价、补充中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实习作业、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趁十一国庆黄金周,老师设计一次“我帮妈妈当管家”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家了解家里这一周的经费收入,以及油、粮、副食、水、气、电、购物等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小论文。从中,学生不仅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通过调查和总结,体会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懂得要合理地支配金钱。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数学提出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过程,每一位老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