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持续。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调整转换速度加快,产业竞争愈发激烈,人才引进更加困难,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一些以前行之有效的做法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新局面下的招商引资工作,如何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影响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主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不持续。
当前,地方政府招商行为以及产业政策的匹配,极易受到党委政府政策的调整而改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对招商行为的延续性影响较大。一个产业刚刚起步,或者初现雏形,但是由于政策突然变向,一些项目投资及配套工作不能持续推进,进而错过了发展机遇甚至“夭折”。
(二)产业规划“同质化”。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热点项目,而非因地制宜研究当地实际。如盲目开展“光伏产业”“信息化产业”“电竞产业”“文旅产业”等,许多地方都打造了“电子竞技中心”“某某古镇”“文化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等,并以此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结果一是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二是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供给不足,发展受到影响。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产能过剩,如光伏产业、笔电产业等,一些地方出现了商业用房(地)过剩,一些投资商血本无归。
(三)部门协调不力。
某些职能部门缺乏“全域”思维,一些工作人员或不了解招商引资工作,或因职能分工不明而不愿积极配合。一些窗口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在产业政策法规等方面学习存在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升级。一些好的项目,有可能因为一些服务细节而“流产”。
(四)片面追求数据。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往往过于看重投资、产值、营收、税收等经济数据,特别是投资额。希望借招商引资快速拉动地方经济指标上涨,略显“急功近利”。这样带来的弊端,限制了一些初期数据不是很好,但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入驻,不利于以产业集聚人气。一些地址政府为一些看似投资数据很可观的企业、项目配备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配套了资金、土地等资源。但由于市场风向的转换,该企业(或项目)的投资未能及时转换成效益,以致于大量优质土地资源闲置或产出不高,对地区经济社会贡献不大。
(五)信息渠道不畅。
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目标或者产业培育方向往往来源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文件、领导讲话等“体制内”信息,缺少对市场的深入分析,未能及时掌握产业动向,把握热点或商机,做了“无用功”。
(六)招商活力不足。
有的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还是靠行政化手段驱动。虽然有的地方建立了专门的招商公司、产业园区等载体,但是实质招商行为却“部门化、行政化”严重,缺乏与市场对接的活力。招商人员多来自于体制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畅通的晋升和薪酬管理机制,面临“两难”的境地,处境尴尬。招商人员的待遇、绩效考核等难以兑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如人大、政协、统战、宣传等多个部门对招商定期或不定期考核、问询,各种专题汇报会、调研会层出不穷,各类汇报材料、调研报告、信息报送等文字材料要求,使得招商人员的大量精力用于专题汇报、撰写文字材料、编制表格、汇总数据,真正从事市场分析、招商对接的人员及精力不足。
二、提升招商工作效果的建议
(一)科学编制产业规划。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好本地资源,坚持人民立场,重人气、轻数据,注重对周边地区的调查与研究,突出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用好本地的资源,如地理环境、文化、人才等方面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用好本地资源,保护本地产业,如某些地方政府在打造“古镇、文创园”等特色产业园时,应当保护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不宜“一拆了事”。要保护好当地特定历史风貌,倡导就地改造升级,避免大面积“重建”,导致大量商业面积闲置,以文化招商、人气招商,形成地区独有的特色。
(二)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准确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应有科学的预判,政策的制定应具有超前性,灵活应对市场风向的转变。招商过程中,还应倡导“契约精神”,不能因为党委政府决策变更或人事的任免而随意终止合作。党委政府在换届前,应当对已经承诺(签约)的招商条款,及时研究兑现执行。政策制定要注意明确政府部门、产业园区、招商公司的权责,明确退出机制和路径,避免后期产生纠纷。
(三)发挥部门的协同力。
应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完善顶层设计,统一思想,明确招商团队以及与产业相关部门的配合职能。注重与工商、税务、环保、消防等部门的协同,建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加强调研工作,少开会、少发文件,多实地考察,切实了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状况,确保为企业做的服务工作能够有效、精准、落到实处。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定期互访机制,交流项目推进的难点,协商解决,提高产业落地及培育效率,交流形式可灵活多样,如茶话会等。地方政府对那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部门、个人,应建立考核奖励,鼓舞其干劲。
(四)提高招商工作的专业性。
将与市场的对接放在招商团队工作的首位,深化行业分析,仔细研究企业年报,并通过行业协会、专业咨询公司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和产业培育工作。招商团队可采用企业化经营,采用灵活的工作机制和用人体制,谨防招商团队“部门化、机关化”。采用绩效考核,鼓励发挥招商人员的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育,针对招商方向,有计划培育专业性人才队伍,如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化、文化旅游、汽车制造等行业,既要培育了解各个行业的“杂家”,也要拥有深入了解某个行业的“专家”。
(五)创新招商工作手段。
改变过去单纯的政策招商、土地招商、感情招商等手段,引入招商“4.0”模式。以资本招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通过公司化运转,通过基金公司对企业、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并评估,筛选优质项目进行投资,确保资金有的放矢,以政府、银行小部分资金做“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来,增强产业园区的“造血”“输血”能力。以“商”招商,建立招商重点行业的“熟人圈”、“朋友圈”,为已经入驻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性的交流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产业培育计划,鼓励其帮助宣传,引荐企业。以产业链招商,注重引导和帮助企业延伸和丰富在本地区的产业链,通过新成立公司、寻找合作伙伴,打造地区性产业集群,吸引和培育配套企业入驻。
(六)以技术为招商重点。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多关照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掌握情况,除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量以外,还应重视其企业的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将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在技术研发、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与更多的支持,鼓勵企业入驻后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作者单位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级MPA班)
一、影响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主要问题
(一)产业政策不持续。
当前,地方政府招商行为以及产业政策的匹配,极易受到党委政府政策的调整而改变,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对招商行为的延续性影响较大。一个产业刚刚起步,或者初现雏形,但是由于政策突然变向,一些项目投资及配套工作不能持续推进,进而错过了发展机遇甚至“夭折”。
(二)产业规划“同质化”。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热点项目,而非因地制宜研究当地实际。如盲目开展“光伏产业”“信息化产业”“电竞产业”“文旅产业”等,许多地方都打造了“电子竞技中心”“某某古镇”“文化产业园”“大数据中心”等,并以此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结果一是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二是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供给不足,发展受到影响。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产能过剩,如光伏产业、笔电产业等,一些地方出现了商业用房(地)过剩,一些投资商血本无归。
(三)部门协调不力。
某些职能部门缺乏“全域”思维,一些工作人员或不了解招商引资工作,或因职能分工不明而不愿积极配合。一些窗口部门,如工商、税务等在产业政策法规等方面学习存在不足,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质量需要升级。一些好的项目,有可能因为一些服务细节而“流产”。
(四)片面追求数据。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往往过于看重投资、产值、营收、税收等经济数据,特别是投资额。希望借招商引资快速拉动地方经济指标上涨,略显“急功近利”。这样带来的弊端,限制了一些初期数据不是很好,但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入驻,不利于以产业集聚人气。一些地址政府为一些看似投资数据很可观的企业、项目配备了相当优惠的政策,配套了资金、土地等资源。但由于市场风向的转换,该企业(或项目)的投资未能及时转换成效益,以致于大量优质土地资源闲置或产出不高,对地区经济社会贡献不大。
(五)信息渠道不畅。
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目标或者产业培育方向往往来源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文件、领导讲话等“体制内”信息,缺少对市场的深入分析,未能及时掌握产业动向,把握热点或商机,做了“无用功”。
(六)招商活力不足。
有的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还是靠行政化手段驱动。虽然有的地方建立了专门的招商公司、产业园区等载体,但是实质招商行为却“部门化、行政化”严重,缺乏与市场对接的活力。招商人员多来自于体制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缺乏畅通的晋升和薪酬管理机制,面临“两难”的境地,处境尴尬。招商人员的待遇、绩效考核等难以兑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相关部门,如人大、政协、统战、宣传等多个部门对招商定期或不定期考核、问询,各种专题汇报会、调研会层出不穷,各类汇报材料、调研报告、信息报送等文字材料要求,使得招商人员的大量精力用于专题汇报、撰写文字材料、编制表格、汇总数据,真正从事市场分析、招商对接的人员及精力不足。
二、提升招商工作效果的建议
(一)科学编制产业规划。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充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用好本地资源,坚持人民立场,重人气、轻数据,注重对周边地区的调查与研究,突出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用好本地的资源,如地理环境、文化、人才等方面优势,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用好本地资源,保护本地产业,如某些地方政府在打造“古镇、文创园”等特色产业园时,应当保护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不宜“一拆了事”。要保护好当地特定历史风貌,倡导就地改造升级,避免大面积“重建”,导致大量商业面积闲置,以文化招商、人气招商,形成地区独有的特色。
(二)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准确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应有科学的预判,政策的制定应具有超前性,灵活应对市场风向的转变。招商过程中,还应倡导“契约精神”,不能因为党委政府决策变更或人事的任免而随意终止合作。党委政府在换届前,应当对已经承诺(签约)的招商条款,及时研究兑现执行。政策制定要注意明确政府部门、产业园区、招商公司的权责,明确退出机制和路径,避免后期产生纠纷。
(三)发挥部门的协同力。
应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完善顶层设计,统一思想,明确招商团队以及与产业相关部门的配合职能。注重与工商、税务、环保、消防等部门的协同,建立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加强调研工作,少开会、少发文件,多实地考察,切实了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状况,确保为企业做的服务工作能够有效、精准、落到实处。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定期互访机制,交流项目推进的难点,协商解决,提高产业落地及培育效率,交流形式可灵活多样,如茶话会等。地方政府对那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部门、个人,应建立考核奖励,鼓舞其干劲。
(四)提高招商工作的专业性。
将与市场的对接放在招商团队工作的首位,深化行业分析,仔细研究企业年报,并通过行业协会、专业咨询公司等,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和产业培育工作。招商团队可采用企业化经营,采用灵活的工作机制和用人体制,谨防招商团队“部门化、机关化”。采用绩效考核,鼓励发挥招商人员的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注重专业人才的培育,针对招商方向,有计划培育专业性人才队伍,如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化、文化旅游、汽车制造等行业,既要培育了解各个行业的“杂家”,也要拥有深入了解某个行业的“专家”。
(五)创新招商工作手段。
改变过去单纯的政策招商、土地招商、感情招商等手段,引入招商“4.0”模式。以资本招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通过公司化运转,通过基金公司对企业、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并评估,筛选优质项目进行投资,确保资金有的放矢,以政府、银行小部分资金做“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到产业建设中来,增强产业园区的“造血”“输血”能力。以“商”招商,建立招商重点行业的“熟人圈”、“朋友圈”,为已经入驻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建立长期的联系,经常性的交流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产业培育计划,鼓励其帮助宣传,引荐企业。以产业链招商,注重引导和帮助企业延伸和丰富在本地区的产业链,通过新成立公司、寻找合作伙伴,打造地区性产业集群,吸引和培育配套企业入驻。
(六)以技术为招商重点。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多关照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掌握情况,除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量以外,还应重视其企业的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将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市场潜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在技术研发、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与更多的支持,鼓勵企业入驻后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发展壮大。(作者单位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级MPA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