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聋校学生与父母、长辈的冲突,伤害同学甚至犯罪的事件日益增多,而为数不少的聋校毕业生不能独立生存的问题也让父母老师们深感头疼。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出我们聋校教育的一个明显缺陷:教育实践中忽略聋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致使聋生在情感技能方面得不到健康充分的发展,从而出现了聋生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等一系列社会性发展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其共同点集中在情感发展方面。
一、聋生情感体验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智力发展滞后
从总的趋势看,现在聋生的情绪及社交技能在下滑。他们变得更加神经质,更会生气,更会闹别扭,更情绪化,更消沉,更孤僻,更容易冲动,更叛逆。相对其学业智力发展来说,情感智力的发展明显滞后。
2、交往技能缺乏
儿童早年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和技能,会一直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然而,由于耳聋,往往使聋生的父母们忽略了对孩子的礼貌教育,而且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孩子的耳聋有一种“愧疚”甚至“负罪”心理,检视他们亲子交往模式,可以发现,聋生在交往中占绝对优势,而且,由于父母们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聋生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由于耳聋,聋生在儿童时期与同辈交往的时间远远低于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长大后他们在与同辈、教师、长辈交往时,为什么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为什么缺乏应有的礼貌。
3、心理承受力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批评、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今天的聋生心理承受力简直不堪一击,究其原因,根源还在于聋生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耳聋有一种“愧疚”心理,于是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百依百顺,尽所有能力为孩子设计一个充满“爱”的顺境,不仅从来不让孩子劳动,从来不对孩子说不,甚至当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别人来指责时,家长也是这样说的:“他听不见,你们就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了。”于是在聋生早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变得无法承受。
在父母过度干预下“制造”的生存环境,恰恰剥夺了聋生体验消极情感的机会,从而阻碍了聋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4、反社会型人格
根据近十年的统计表明,聋生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聋生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利用手机短信、网络作为通讯工具,与全国各地的聋哑人互相联系,形成犯罪团伙,偷盗、抢劫、行凶,这些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情感冷漠、残酷,而且很少有负罪感。
二、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1、父母过度保护
从教养方式上看,聋生的生长过程明显处于过度保护所造成的“经验剥夺”的处境。由于耳聋,许多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往,致使聋生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与外人交往的经验。父母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惟恐孩子动一动手,动一动脑。殊不知,经验正是在亲身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尊处优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剧。未来社会需要个体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为越多,孩子未来面临的困境也越多。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营造出一种“人为的真空”,促成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现象的产生,最终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2、学校教育、评价目标的过度单一取向
长期以来聋校教育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和遵守校规校纪方面,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贫乏。
3、人际交往受到忽略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过度干涉或忽略聋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聋校一般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进入学校后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监督之内,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易于管理,学校实行“无缝管理”,上下课之间老师必须进行交接班,学生们没有自由交往的时间,早、中、晚在宿舍里的时候,也有值班老师检查学生的休息情况,可以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不能与其他班级的学生交流,就连本班学生之间也很少有交流的时间。回到家里,忙碌的父母会将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严禁孩子外出。由此导致聋生人际交往的意识、技能和社会化过程受到抑制。聋生长期处于学校、家庭人为制造的“真空环境”中,从来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竞争、压力,没有去独立面对、处理过生活中的事情。他们虽然是活生生的人,但他们却离现实生活很远,才有了毕业后不能独立生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轻信别人、盲目跟从、被坏人拐卖、利用,甚至成为犯罪团伙操纵的黑手。所以,对聋生进行生活教育,应该成为聋校教师与聋生父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的应对途径
1、让聋生完整的体验现实世界
聋生终究要独立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只有亲自体验过世界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和安全感,才能胜任无法预料的变化和挑战。孩子对于生活的概念越完整、真实,他们的适应力就越强。所以让聋生完整地体验世界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就需要父母与教师放开束缚孩子的双手,让他们独立地走向自己的天空。
2、关注聋生在学校的情感体验
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聋生一种愉悦的情绪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3、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学校是聋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情感体验过程,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教材,如有的教材以“情感体验”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就有助于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聋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残而不废,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聋生情感体验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智力发展滞后
从总的趋势看,现在聋生的情绪及社交技能在下滑。他们变得更加神经质,更会生气,更会闹别扭,更情绪化,更消沉,更孤僻,更容易冲动,更叛逆。相对其学业智力发展来说,情感智力的发展明显滞后。
2、交往技能缺乏
儿童早年与父母的交往方式和技能,会一直影响他们进入社会后与周围人的交往方式。然而,由于耳聋,往往使聋生的父母们忽略了对孩子的礼貌教育,而且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对孩子的耳聋有一种“愧疚”甚至“负罪”心理,检视他们亲子交往模式,可以发现,聋生在交往中占绝对优势,而且,由于父母们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聋生养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优势。由于耳聋,聋生在儿童时期与同辈交往的时间远远低于与父母交往的时间。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长大后他们在与同辈、教师、长辈交往时,为什么不能理解对方的感受,为什么缺乏应有的礼貌。
3、心理承受力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批评、挫折或失败的时候,今天的聋生心理承受力简直不堪一击,究其原因,根源还在于聋生早期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耳聋有一种“愧疚”心理,于是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百依百顺,尽所有能力为孩子设计一个充满“爱”的顺境,不仅从来不让孩子劳动,从来不对孩子说不,甚至当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别人来指责时,家长也是这样说的:“他听不见,你们就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了。”于是在聋生早期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积极情感的体验。因此,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就变得无法承受。
在父母过度干预下“制造”的生存环境,恰恰剥夺了聋生体验消极情感的机会,从而阻碍了聋生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4、反社会型人格
根据近十年的统计表明,聋生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聋生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利用手机短信、网络作为通讯工具,与全国各地的聋哑人互相联系,形成犯罪团伙,偷盗、抢劫、行凶,这些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情感冷漠、残酷,而且很少有负罪感。
二、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的原因
1、父母过度保护
从教养方式上看,聋生的生长过程明显处于过度保护所造成的“经验剥夺”的处境。由于耳聋,许多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往,致使聋生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与外人交往的经验。父母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惟恐孩子动一动手,动一动脑。殊不知,经验正是在亲身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尊处优的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悲剧。未来社会需要个体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父母“越俎代庖”的行为越多,孩子未来面临的困境也越多。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营造出一种“人为的真空”,促成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现象的产生,最终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2、学校教育、评价目标的过度单一取向
长期以来聋校教育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很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评价学生的优劣,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和遵守校规校纪方面,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贫乏。
3、人际交往受到忽略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过度干涉或忽略聋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聋校一般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进入学校后的一举一动都在老师的监督之内,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易于管理,学校实行“无缝管理”,上下课之间老师必须进行交接班,学生们没有自由交往的时间,早、中、晚在宿舍里的时候,也有值班老师检查学生的休息情况,可以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不能与其他班级的学生交流,就连本班学生之间也很少有交流的时间。回到家里,忙碌的父母会将孩子关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严禁孩子外出。由此导致聋生人际交往的意识、技能和社会化过程受到抑制。聋生长期处于学校、家庭人为制造的“真空环境”中,从来没有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竞争、压力,没有去独立面对、处理过生活中的事情。他们虽然是活生生的人,但他们却离现实生活很远,才有了毕业后不能独立生活、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轻信别人、盲目跟从、被坏人拐卖、利用,甚至成为犯罪团伙操纵的黑手。所以,对聋生进行生活教育,应该成为聋校教师与聋生父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聋生情感体验缺失的应对途径
1、让聋生完整的体验现实世界
聋生终究要独立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只有亲自体验过世界的人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信和安全感,才能胜任无法预料的变化和挑战。孩子对于生活的概念越完整、真实,他们的适应力就越强。所以让聋生完整地体验世界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就需要父母与教师放开束缚孩子的双手,让他们独立地走向自己的天空。
2、关注聋生在学校的情感体验
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聋生一种愉悦的情绪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3、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学校是聋生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情感体验过程,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教材,如有的教材以“情感体验”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的突破口,就有助于发挥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聋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残而不废,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