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与黑》和《人生》描写的是中下级阶层人物于连和高加林想要突破自己所处的阶层,在试图突破的同时又遇到了极大的阻碍,而他们的突破同时都与女人有关系。路遥的作品《人生》受到司汤达《红与黑》的影响,但在创作上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两部作品自尊性格、爱情选择以及相似结局三个方面将于连和高加林进行分析比较,了解中外作品在人物塑造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红与黑;人生
路遥的《人生》,与司汤达的《红与黑》两部作品都是反映男主人公社会地位低下想改变,而选择的方式同样是借助别人的力量。《红与黑》中,于连以一个平民的形象顽强的和上流社会进行斗争,描写了他被送上了断头台的生活经历。而在《人生》中,描写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波折奔走的典型的农村青年形象。两位主人公身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自尊性格
于连和高加林的性格中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赶集卖馍的时候,高加林觉得自己很丢人,拉不下脸来。他不愿意大声吆喝,所以一个馍都没有卖出去。在卖馍的途中,高加林偶遇黄亚萍和张克南,谈及自己是在干什么的时候,高加林说自己是到城里来走亲戚,这一篮子的馍也是给亲戚送去的。最后,善良的巧珍帮他解决了一篮子没有卖出去的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加林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觉得自己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不该去做这些事情,他完全没有顾及到家庭的实际困难,只生活在自己的意识里。再来看于连,他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家庭,可以说是“平民的儿子”。由于他的地位低下,所以经常会受人歧视。哪怕是在应该得到关爱的家里,他也因为不是一个当木匠的好材料而常遭受父兄的打骂。于连曾经几次想过离家出走,他不甘心过这种受欺侮的生活。这个地方于连强烈的体现出了他的自我意识,即他对于独立人格的渴求。
高加林在性格上和于连最大的不同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又自卑、自负、自私;既乐观、倔强、勇于追求,又悲观、懦弱、虚荣;既反抗,又妥协。高加林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并且他从来都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却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高加林对家乡的土地其实是怀有着深厚的感情,但这不代表他就愿意为了这份感情留在黄土地上。他拼命读书就是不想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农民。高加林小学民办教师的职位被顶替时,他的内心是绝望的,他对现实社会的腐败以及不正的风气感到深深的憎恶。但同时当他想起叔父时,却想着要给叔父写信告诉他自己的处境,看叔父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他憎恶找关系的同时自己也想着靠关系,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于连则是具有非常敏感的自尊心的。等级观念在影响着他,贵族对他若有似无的蔑视也是在刺激着他的自尊。在神父的介绍下,于连才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而在听到市长讲述给他的待遇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不愿意当一个下人,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己和谁一起吃饭,这些都反映了等级问题,都是他的自尊心使然。于连坚定的认为无论做家庭教师的条件有多优厚,自己也不能沦落到和仆人一起吃饭的地步。于连对当时的上流社会贵族阶级观念感到十分憎恶并非常愤懑。但同时于连从心底又看不起地位低微且不思进取的人,对上流社会和贵族的地位十分渴望,并且也是在不断追求。他的自尊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强烈的自尊让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地位低下。
爱情选择
于连和高加林的爱情对象,都分别有两个。两个不同的爱情对象都有其特点,而他们爱上的都是第一个爱情对象,然而最后也没有与之在一起。于连与市长夫人以及侯爵千金三人之间,于连的社会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因此,和她们之间的交往,会被认为于连更多的是靠女人上位,先是市长夫人,后来是侯爵千金,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于连试图通过与市长夫人以及侯爵千金的爱情进入上流社会,最后以失败告终。高加林的两个爱情对象从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他们分别只能满足他的一种需求,或生活,或精神,高加林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过纠结,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完美的,巧珍嫁人了,新郎不是他,他回到黄土地了,黄亚萍也没有跟他走到最后。
高加林的两段感情对象差距很大。巧珍可以说他生活上的爱情,而黄亚萍则是他精神上的爱情。他失去教师的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这让他看到了刘巧珍的美丽善良。刘巧珍进入他的生活,真心真意爱上他,这让高加林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满足的,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激情炽烈的爱。巧珍没有多少文化,但对他爱的质朴纯真,是他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当机遇降临,高加林重新回到城市,重新遇到黄亚萍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与黄亚萍更有精神上的契合点。高加林在两个女人之间产生选择矛盾,和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经过反复的考虑,高加林终于决定违背与巧珍的誓言,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他的愛情是摇摆不定的,他在矛盾中进行着选择。于连的两段感情经历对象年龄差距很大。市长夫人比于连大了十几岁,而且为市长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时候的市长夫人身上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而于连爱上了她。一个贫困木匠的儿子,早年丧母,或许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高贵、纯洁、善良的女性,而这个女性还给予了他关爱。于连对市长夫人的爱应该是基于对母爱和征服的渴望。市长夫人对他的关怀和维护,正是他所渴望的东西。他们之间应该是纯粹的、真诚的、平等的爱情。而于连和侯爵千金之间,更像是他为了攀附上流社会故意追求,他是不是真的对侯爵千金产生过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于连的爱情有其政治化掺杂,实在是有些不同的色彩在里面。两位主人公都在为自己的爱情而选择着,但选择的目的却各不相同。
相似结局
于连和高家林的结局是相似的,那就是当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都进行了自我的剖析。他们经过反思,终于头脑清醒了,做回原来的自己。于连和高加林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的结局又是不一样的。高加林走后门进城的事被人告发后,他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此时的巧珍嫁人了。一切都回不到原点了。曾经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就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是难以挽留的了。高加林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故事到这里似乎就此结局了,但这个结局同时也是半开放式的。高加林的人生还没有完全过去,至于他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值得读者去深思与探讨。
于连因市长夫人写信揭发他以前的不轨行为,一怒之下向市长夫人开了两枪。贵族阶级对于连恨之入骨,正好借这个机会把于连推向了死刑台。于连的希望破灭,在狱中的他终于清醒了。他知道贵族阶级不会让出身微贱的人进入上流社会。在法庭上的时候,于连作为被告,没有对法庭中的上层阶级唯唯诺诺,而是借这个机会指出阶级的不公,揭露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蔑视,他控诉了当时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摧残,他用自己的死向上层阶级进行控诉。在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怎么会允许一个下层阶级进入呢?阶级歧视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打破的,社会是不允许的。因此于连的死亡是必然的。不论是高加林还是于连,他们的结局都值得我们去深思,都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在《红与黑》和《人生》当中,于连和高加林同作为主人公,有其相似点,也有其不同之处。他们各自的人物性格,爱情经历以及最后的结局,贯穿整部作品。(指导教师:陈丹)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3月.第2版
[2]司汤达.《红与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关键词】:于连;高加林;红与黑;人生
路遥的《人生》,与司汤达的《红与黑》两部作品都是反映男主人公社会地位低下想改变,而选择的方式同样是借助别人的力量。《红与黑》中,于连以一个平民的形象顽强的和上流社会进行斗争,描写了他被送上了断头台的生活经历。而在《人生》中,描写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波折奔走的典型的农村青年形象。两位主人公身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自尊性格
于连和高加林的性格中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赶集卖馍的时候,高加林觉得自己很丢人,拉不下脸来。他不愿意大声吆喝,所以一个馍都没有卖出去。在卖馍的途中,高加林偶遇黄亚萍和张克南,谈及自己是在干什么的时候,高加林说自己是到城里来走亲戚,这一篮子的馍也是给亲戚送去的。最后,善良的巧珍帮他解决了一篮子没有卖出去的馍。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高加林这个人物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觉得自己是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不该去做这些事情,他完全没有顾及到家庭的实际困难,只生活在自己的意识里。再来看于连,他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家庭,可以说是“平民的儿子”。由于他的地位低下,所以经常会受人歧视。哪怕是在应该得到关爱的家里,他也因为不是一个当木匠的好材料而常遭受父兄的打骂。于连曾经几次想过离家出走,他不甘心过这种受欺侮的生活。这个地方于连强烈的体现出了他的自我意识,即他对于独立人格的渴求。
高加林在性格上和于连最大的不同可以用矛盾二字来概括,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又自卑、自负、自私;既乐观、倔强、勇于追求,又悲观、懦弱、虚荣;既反抗,又妥协。高加林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并且他从来都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却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高加林对家乡的土地其实是怀有着深厚的感情,但这不代表他就愿意为了这份感情留在黄土地上。他拼命读书就是不想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农民。高加林小学民办教师的职位被顶替时,他的内心是绝望的,他对现实社会的腐败以及不正的风气感到深深的憎恶。但同时当他想起叔父时,却想着要给叔父写信告诉他自己的处境,看叔父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他憎恶找关系的同时自己也想着靠关系,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于连则是具有非常敏感的自尊心的。等级观念在影响着他,贵族对他若有似无的蔑视也是在刺激着他的自尊。在神父的介绍下,于连才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而在听到市长讲述给他的待遇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不愿意当一个下人,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己和谁一起吃饭,这些都反映了等级问题,都是他的自尊心使然。于连坚定的认为无论做家庭教师的条件有多优厚,自己也不能沦落到和仆人一起吃饭的地步。于连对当时的上流社会贵族阶级观念感到十分憎恶并非常愤懑。但同时于连从心底又看不起地位低微且不思进取的人,对上流社会和贵族的地位十分渴望,并且也是在不断追求。他的自尊心是非常敏感的,他强烈的自尊让他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地位低下。
爱情选择
于连和高加林的爱情对象,都分别有两个。两个不同的爱情对象都有其特点,而他们爱上的都是第一个爱情对象,然而最后也没有与之在一起。于连与市长夫人以及侯爵千金三人之间,于连的社会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因此,和她们之间的交往,会被认为于连更多的是靠女人上位,先是市长夫人,后来是侯爵千金,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于连试图通过与市长夫人以及侯爵千金的爱情进入上流社会,最后以失败告终。高加林的两个爱情对象从本质上就是不同的,他们分别只能满足他的一种需求,或生活,或精神,高加林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有过纠结,但最后的结局并不是完美的,巧珍嫁人了,新郎不是他,他回到黄土地了,黄亚萍也没有跟他走到最后。
高加林的两段感情对象差距很大。巧珍可以说他生活上的爱情,而黄亚萍则是他精神上的爱情。他失去教师的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这让他看到了刘巧珍的美丽善良。刘巧珍进入他的生活,真心真意爱上他,这让高加林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满足的,可以说是一种充满激情炽烈的爱。巧珍没有多少文化,但对他爱的质朴纯真,是他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当机遇降临,高加林重新回到城市,重新遇到黄亚萍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与黄亚萍更有精神上的契合点。高加林在两个女人之间产生选择矛盾,和他们的知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经过反复的考虑,高加林终于决定违背与巧珍的誓言,选择和黄亚萍在一起。他的愛情是摇摆不定的,他在矛盾中进行着选择。于连的两段感情经历对象年龄差距很大。市长夫人比于连大了十几岁,而且为市长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时候的市长夫人身上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而于连爱上了她。一个贫困木匠的儿子,早年丧母,或许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高贵、纯洁、善良的女性,而这个女性还给予了他关爱。于连对市长夫人的爱应该是基于对母爱和征服的渴望。市长夫人对他的关怀和维护,正是他所渴望的东西。他们之间应该是纯粹的、真诚的、平等的爱情。而于连和侯爵千金之间,更像是他为了攀附上流社会故意追求,他是不是真的对侯爵千金产生过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于连的爱情有其政治化掺杂,实在是有些不同的色彩在里面。两位主人公都在为自己的爱情而选择着,但选择的目的却各不相同。
相似结局
于连和高家林的结局是相似的,那就是当他们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都进行了自我的剖析。他们经过反思,终于头脑清醒了,做回原来的自己。于连和高加林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们的结局又是不一样的。高加林走后门进城的事被人告发后,他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此时的巧珍嫁人了。一切都回不到原点了。曾经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就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是难以挽留的了。高加林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故事到这里似乎就此结局了,但这个结局同时也是半开放式的。高加林的人生还没有完全过去,至于他以后的路该如何去走,值得读者去深思与探讨。
于连因市长夫人写信揭发他以前的不轨行为,一怒之下向市长夫人开了两枪。贵族阶级对于连恨之入骨,正好借这个机会把于连推向了死刑台。于连的希望破灭,在狱中的他终于清醒了。他知道贵族阶级不会让出身微贱的人进入上流社会。在法庭上的时候,于连作为被告,没有对法庭中的上层阶级唯唯诺诺,而是借这个机会指出阶级的不公,揭露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蔑视,他控诉了当时上流社会对平民青年的摧残,他用自己的死向上层阶级进行控诉。在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怎么会允许一个下层阶级进入呢?阶级歧视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打破的,社会是不允许的。因此于连的死亡是必然的。不论是高加林还是于连,他们的结局都值得我们去深思,都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在《红与黑》和《人生》当中,于连和高加林同作为主人公,有其相似点,也有其不同之处。他们各自的人物性格,爱情经历以及最后的结局,贯穿整部作品。(指导教师:陈丹)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3月.第2版
[2]司汤达.《红与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