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1995年在愛尔兰首都都柏林波音剧院进行首演后得到了不俗的反响,并开始了持续的世界巡演。其成功背后离不开作品对于艺术性的完成表达:多元融合的舞蹈、相得益彰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舞美设计等让这部展现爱尔兰民族历史的歌舞剧以踢踏舞为主要舞蹈形式,结合吟唱、器乐等艺术表达形式而赢得了观众们的热捧。《大河之舞》不仅使其英文名称“Riverdance”成为英语词汇中一个崭新的合成词,还开创了一种名为“大河现象”的文化现象。在艺术作品面向市场时,面对着在“艺术性”和“商业性”间如何抉择的难题,而《大河之舞》的“品质立团”“品牌营销”“专业化运作”等成功之道则为艺术作品的产业化开发路径提供了建议参考。
【关键词】:艺术赏析视角;流行艺术作品;产业化;《大河之舞》
一场舞蹈演出能带来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舞剧《猫》、芭蕾舞《天鹅湖》、歌舞剧《大河之舞》等等。这些舞蹈演出不仅仅成为舞蹈艺术的展现载体,还成为了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创作演出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一次次创造了较为惊人的票房奇迹。
一、《大河之舞》的创作与发展
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1995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波音剧院进行首演后,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更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踢踏舞学习、观赏热潮。巡演两年后,《大河之舞》在1997年获得格莱美“年度最佳歌舞剧”并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展演。除此之外,它还创造了许多观演、销售记录:1998年7月份的伦敦海德公园的演出,观演人数达到每场25000人;9月份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雅俗共赏舞蹈会》上,更是作为同时开场和压轴的关键节目。在实体演出的基础上,《大河之舞》的周边产品同时行销世界各地,如其录像带、光碟、纪念画册等纷纷进入各国娱乐市场。创造这些不俗成果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其大量的付出,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各场演出中,前后共有1200位舞者参加到了《大河之舞》这个演出团,9000多套演出服装、12000双舞鞋被演员穿过,各位舞者学习踢踏舞的累积时长达到17500年之长,他们为增加演出体力共消耗4800磅巧克力;《大河之舞》耗损了15500多条吉他、贝斯、小提琴等琴弦,演出共还用掉了450000多磅干冰······[1]
二、赏析:《大河之舞》的艺术性
无论从舞蹈形式、音乐配合还是舞台设计而言,《大河之舞》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观赏性性。多元融合的舞蹈是《大河之舞》中最靓丽的一笔,相得益彰的配乐让整台演出更加完整、内容更加饱满,画龙点睛的舞台演出更是为歌舞剧的艺术展现营造了不可多得的演出氛围,三者的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也成就了《大河之舞》在艺术观赏方面的完整性和可塑性。
1.多元融合的舞蹈
在舞蹈编排上,《大河之舞》没有将舞蹈形式仅仅局限在之前的那7分钟纯粹的爱尔兰传统踢踏舞上,创作者站在国际视野下,将一些深受世界各国观众喜爱的舞蹈形式都巧妙地融合在了《大河之舞》里,如俄罗斯的民间舞和芭蕾舞、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以及具有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等。[2]这些多元化舞蹈形式的融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河之舞》在国际演出市场的上座率,这样大大扩展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舞蹈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使观众在一场2个小时的演出中不那么容易地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的演出中,采取的这些深受世界各地观众喜欢的舞蹈形式更能在既宣传爱尔兰传统踢踏舞的基础上又能用普遍流行的舞蹈形式表演而获得国外观众的现场观演共鸣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效果,舞蹈形式采取融合的形式还能促进《大河之舞》整台演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绝不代表其正常演出的无序化。与之相反,不同的舞蹈形式蕴含着不同的舞蹈韵律、节奏感,穿插起来的不同舞种,能让现场观众跟随舞蹈演员有不同节奏的互动,这种节奏分明的舞蹈形式串演可以说也都是在多元舞蹈融合下的有机统一。
2.相得益彰的音乐
舞蹈是一场歌舞剧中最主要的艺术表达载体,音乐则是这场演出不可抹去的“灵魂”之处。一般的舞蹈作品会选择用音乐作为其艺术情感表达、渲染的主要主轴线,但与其他一些舞蹈作品不同的是,《大河之舞》则始终坚持用相得益彰的音乐作为整台演出的一个服务艺术表达的背景式工具,即强调每一段音乐决不能抢了踢踏舞这一表演形式的“镜头”。
在乐器选择和音乐形式方面,《大河之舞》较好地运用了艺术对比效果去为其期望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比如,在表达舞蹈演员孤独悲伤情感时会使用像爱尔兰笛那样声音飘扬轻缓的单一乐器演奏的同时,也会运用管弦乐队的合奏与演员的合唱去配合恢弘大气的舞蹈场面,这样的艺术对比效果能让现场观众的感官世界和心灵世界有着明显的冲击效果,而这样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表达或许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并让这些艺术画面深藏于心。艺术对比效果的运用既有以上这种直接对比的形式,也有互补与配合的形式:民族器乐与现代器乐的配合,不仅为《大河之舞》多元舞蹈表达创造了恰当的音乐背景,还让观众们领略欣赏到了不同器乐的完美配合。纯人声的吟唱与器乐演奏的搭配,更是体现了人与艺术相和谐这一最高的艺术美形式。现场观众可以跟着演员去吟唱,音乐的表达为这台歌舞剧增添了一股难得的生气与活力。
3.画龙点睛的舞美设计
《大河之舞》的舞台布景设计、舞美灯光处理也是别具一格:其舞台布景严格按照《大河之舞》的剧情进行相应地设计,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乡间村庄等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实体物质形式通过模拟真实的舞台布景展现出来。这样的布景设置能够较好地达到艺术代入感,让演员和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存在感。这些贴近自然的艺术布景,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饱满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演员置身于形如真实般的大自然中,对剧情中人物心情、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现场的观众更能读懂演员们所传达的这些艺术情感与思维,演员携观众一起获得了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互动反馈。在灯光设计上,《大河之舞》运用蓝色灯光作为演出灯光的基调灯光并在不同时间段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样一种静穆、典雅的蓝色灯光布置让现场观众有了一种置身浩瀚大海或者蓝色天空的感觉,再以黄、红等暖色灯光辅之,营造了一种舒适而又富有生命跳动的观演气氛。 团队在舞美设计方面的细节用心還体现在道具准备上,他们把一种微型麦克风同时放在舞蹈演员的舞鞋和地板上,便于从各个维度收音,让舞蹈演员的每次舞动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此外,还在演员们的头饰上安装上了微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信号。这样,舞台灯光就可以随时跟随演员的步伐,不管他们的舞台动作、位置发生了何种变化,舞台的聚光都将被牢牢地锁定在演员身上。这让观众们能完整地欣赏到每位演员在表演过程之中的各个细节。
三、启示:《大河之舞》产业化开发的成功之道
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大河之舞》能够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其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今后在发展民族素材舞台演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1.“品质立团”是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
《大河之舞》在尊重舞台演出艺术作品艺术性完整表达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对其“产品”品牌质量。当《大河之舞在世界范围内巡演时,其负责团队一定会严格参照自己团队对《大河之舞》这艺术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准,不会因为削减演出成本而放弃使用属于团队自己的音响设备、灯光布景、舞台地板等设施。《大河之舞》团队追求“极致品质”的理念还表现在另外一些细节处理上,如团队特地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设立了专属于《大河之舞》演出团队的服装管理中心,这个中心的数据库详细记录了团队中每位演员的身高尺寸,为每位演员建立了个人演出相关信息的档案,方便团队演员们在世界各地参加巡演时都能准确、快速地送达他们各自的演出服装、舞鞋等。在每场演出的现场,还会特设数台洗衣机,能保证那些出自爱尔兰本地手工制作的质量上乘的演出服装能够在演员一边演出一边清洗烘干,大大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演出品质感。这些细节化的处理都是《大河之舞》团队进行“品质立团”的具体体现,而文化产品的高质量恰恰也是其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首要保障。
2.“品牌营销”是产业化开发的助推器
传统的艺术产品宣传营销方式仅仅局限在剧院的展演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观众在剧院观演的持续性。《大河之舞》的营销团队却一改这种传统形式,采用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甚至还刻录、出版了《大河之舞》的光碟,这样的营销措施不但没有减少观众去剧院观赏的次数,还让看过光碟内容的观众成了《大河之舞》的潜在消费者,等到其在这些观众所在城市有巡演时,这些潜在消费者绝大多数会选择购票前往现场一睹其精彩演出。《大河之舞》的营销团队懂得如何运用现代传媒的宣传、传播方式把舞台演出这种极具艺术性的产品推向广大的演出消费市场。团队不惜投入了数百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在《大河之舞》的长线推广上,在世界巡演过程中使用的稿纸、节目单等一切宣传物品上都印有属于《大河之舞》特有的LOGO标志,这一些列的版权营销与品牌塑造都促进了《大河之舞》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收。
3.“专业化运作”是产业化开发的持续动力
这里的“专业化运作”指的是在《大河之舞》背后有一个专门负责产品售前售后的团队,他们不仅负责关注产品在每个地方的票房成绩并提出针对性的场次安排等演出建议,还要负责开展一些辅助活动去培养专业成熟的演出中介和观演观众。一方面,成熟的演出中介能根据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去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演出作品,他们能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品质保障的文化演出服务。在拥有一个成熟的演出产品和中介后,要想打通产业上下游、产品售前售后的整个产业链,还得培育起专业观众,这是产品实现其价值的最后一环。《大河之舞》团队推出的产品,在等到中介演出组织、机构的合同以后开始面向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懂得欣赏《大河之舞》的观众才是其艺术效果实现、票房取得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对于国内不成熟的演出市场有着特别的启示借鉴意义。
《大河之舞》从偶然创作到持续发展,成为了既能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给予最大程度展现又能符合演出市场需求的成功典范。长期以来,流行艺术作品在进行产业化开发、面向市场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艺术性”与“商业性”如何取舍的“两难”,而《大河之舞》的成功恰恰能为这些作品今后的产业化开发有所启发,也期待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演出作品能够通过这样的产业化开发路径面向市场,在国际演出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
注释:
[1]邓晓红. 一部创造当代传奇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评析[J]. 学术评论,2013(02).
[2]王建民、梅雪. 《大河之舞》的文化阐释[J]. 民族艺术,2004(01).
参考文献:
[1]邓晓红.一部创造当代传奇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评析[J].学术评论,2013(02).
[2]王建民、梅雪.《大河之舞》的文化阐释[J].民族艺术,2004(01).
[3]程奇芳.《大河之舞》舞动世界[J].电影评介,2013(01).
[4]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于平.风韵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赵丹.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与藏族踢踏舞的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张文晶.《大河之舞》艺术表演的情感渲染[J].艺苑,2011(03).
【关键词】:艺术赏析视角;流行艺术作品;产业化;《大河之舞》
一场舞蹈演出能带来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舞剧《猫》、芭蕾舞《天鹅湖》、歌舞剧《大河之舞》等等。这些舞蹈演出不仅仅成为舞蹈艺术的展现载体,还成为了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创作演出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一次次创造了较为惊人的票房奇迹。
一、《大河之舞》的创作与发展
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1995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波音剧院进行首演后,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更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踢踏舞学习、观赏热潮。巡演两年后,《大河之舞》在1997年获得格莱美“年度最佳歌舞剧”并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展演。除此之外,它还创造了许多观演、销售记录:1998年7月份的伦敦海德公园的演出,观演人数达到每场25000人;9月份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雅俗共赏舞蹈会》上,更是作为同时开场和压轴的关键节目。在实体演出的基础上,《大河之舞》的周边产品同时行销世界各地,如其录像带、光碟、纪念画册等纷纷进入各国娱乐市场。创造这些不俗成果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其大量的付出,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各场演出中,前后共有1200位舞者参加到了《大河之舞》这个演出团,9000多套演出服装、12000双舞鞋被演员穿过,各位舞者学习踢踏舞的累积时长达到17500年之长,他们为增加演出体力共消耗4800磅巧克力;《大河之舞》耗损了15500多条吉他、贝斯、小提琴等琴弦,演出共还用掉了450000多磅干冰······[1]
二、赏析:《大河之舞》的艺术性
无论从舞蹈形式、音乐配合还是舞台设计而言,《大河之舞》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观赏性性。多元融合的舞蹈是《大河之舞》中最靓丽的一笔,相得益彰的配乐让整台演出更加完整、内容更加饱满,画龙点睛的舞台演出更是为歌舞剧的艺术展现营造了不可多得的演出氛围,三者的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也成就了《大河之舞》在艺术观赏方面的完整性和可塑性。
1.多元融合的舞蹈
在舞蹈编排上,《大河之舞》没有将舞蹈形式仅仅局限在之前的那7分钟纯粹的爱尔兰传统踢踏舞上,创作者站在国际视野下,将一些深受世界各国观众喜爱的舞蹈形式都巧妙地融合在了《大河之舞》里,如俄罗斯的民间舞和芭蕾舞、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以及具有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等。[2]这些多元化舞蹈形式的融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河之舞》在国际演出市场的上座率,这样大大扩展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舞蹈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可以使观众在一场2个小时的演出中不那么容易地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的演出中,采取的这些深受世界各地观众喜欢的舞蹈形式更能在既宣传爱尔兰传统踢踏舞的基础上又能用普遍流行的舞蹈形式表演而获得国外观众的现场观演共鸣感。不同的舞蹈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效果,舞蹈形式采取融合的形式还能促进《大河之舞》整台演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绝不代表其正常演出的无序化。与之相反,不同的舞蹈形式蕴含着不同的舞蹈韵律、节奏感,穿插起来的不同舞种,能让现场观众跟随舞蹈演员有不同节奏的互动,这种节奏分明的舞蹈形式串演可以说也都是在多元舞蹈融合下的有机统一。
2.相得益彰的音乐
舞蹈是一场歌舞剧中最主要的艺术表达载体,音乐则是这场演出不可抹去的“灵魂”之处。一般的舞蹈作品会选择用音乐作为其艺术情感表达、渲染的主要主轴线,但与其他一些舞蹈作品不同的是,《大河之舞》则始终坚持用相得益彰的音乐作为整台演出的一个服务艺术表达的背景式工具,即强调每一段音乐决不能抢了踢踏舞这一表演形式的“镜头”。
在乐器选择和音乐形式方面,《大河之舞》较好地运用了艺术对比效果去为其期望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比如,在表达舞蹈演员孤独悲伤情感时会使用像爱尔兰笛那样声音飘扬轻缓的单一乐器演奏的同时,也会运用管弦乐队的合奏与演员的合唱去配合恢弘大气的舞蹈场面,这样的艺术对比效果能让现场观众的感官世界和心灵世界有着明显的冲击效果,而这样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表达或许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并让这些艺术画面深藏于心。艺术对比效果的运用既有以上这种直接对比的形式,也有互补与配合的形式:民族器乐与现代器乐的配合,不仅为《大河之舞》多元舞蹈表达创造了恰当的音乐背景,还让观众们领略欣赏到了不同器乐的完美配合。纯人声的吟唱与器乐演奏的搭配,更是体现了人与艺术相和谐这一最高的艺术美形式。现场观众可以跟着演员去吟唱,音乐的表达为这台歌舞剧增添了一股难得的生气与活力。
3.画龙点睛的舞美设计
《大河之舞》的舞台布景设计、舞美灯光处理也是别具一格:其舞台布景严格按照《大河之舞》的剧情进行相应地设计,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乡间村庄等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实体物质形式通过模拟真实的舞台布景展现出来。这样的布景设置能够较好地达到艺术代入感,让演员和观众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存在感。这些贴近自然的艺术布景,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饱满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演员置身于形如真实般的大自然中,对剧情中人物心情、情感的把握更加准确,现场的观众更能读懂演员们所传达的这些艺术情感与思维,演员携观众一起获得了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互动反馈。在灯光设计上,《大河之舞》运用蓝色灯光作为演出灯光的基调灯光并在不同时间段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样一种静穆、典雅的蓝色灯光布置让现场观众有了一种置身浩瀚大海或者蓝色天空的感觉,再以黄、红等暖色灯光辅之,营造了一种舒适而又富有生命跳动的观演气氛。 团队在舞美设计方面的细节用心還体现在道具准备上,他们把一种微型麦克风同时放在舞蹈演员的舞鞋和地板上,便于从各个维度收音,让舞蹈演员的每次舞动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此外,还在演员们的头饰上安装上了微型传感器,这种传感器通过红外线发射和接收信号。这样,舞台灯光就可以随时跟随演员的步伐,不管他们的舞台动作、位置发生了何种变化,舞台的聚光都将被牢牢地锁定在演员身上。这让观众们能完整地欣赏到每位演员在表演过程之中的各个细节。
三、启示:《大河之舞》产业化开发的成功之道
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剧《大河之舞》能够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其产业化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今后在发展民族素材舞台演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1.“品质立团”是产业化开发的根本保障
《大河之舞》在尊重舞台演出艺术作品艺术性完整表达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对其“产品”品牌质量。当《大河之舞在世界范围内巡演时,其负责团队一定会严格参照自己团队对《大河之舞》这艺术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准,不会因为削减演出成本而放弃使用属于团队自己的音响设备、灯光布景、舞台地板等设施。《大河之舞》团队追求“极致品质”的理念还表现在另外一些细节处理上,如团队特地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设立了专属于《大河之舞》演出团队的服装管理中心,这个中心的数据库详细记录了团队中每位演员的身高尺寸,为每位演员建立了个人演出相关信息的档案,方便团队演员们在世界各地参加巡演时都能准确、快速地送达他们各自的演出服装、舞鞋等。在每场演出的现场,还会特设数台洗衣机,能保证那些出自爱尔兰本地手工制作的质量上乘的演出服装能够在演员一边演出一边清洗烘干,大大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演出品质感。这些细节化的处理都是《大河之舞》团队进行“品质立团”的具体体现,而文化产品的高质量恰恰也是其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首要保障。
2.“品牌营销”是产业化开发的助推器
传统的艺术产品宣传营销方式仅仅局限在剧院的展演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观众在剧院观演的持续性。《大河之舞》的营销团队却一改这种传统形式,采用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造势,甚至还刻录、出版了《大河之舞》的光碟,这样的营销措施不但没有减少观众去剧院观赏的次数,还让看过光碟内容的观众成了《大河之舞》的潜在消费者,等到其在这些观众所在城市有巡演时,这些潜在消费者绝大多数会选择购票前往现场一睹其精彩演出。《大河之舞》的营销团队懂得如何运用现代传媒的宣传、传播方式把舞台演出这种极具艺术性的产品推向广大的演出消费市场。团队不惜投入了数百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在《大河之舞》的长线推广上,在世界巡演过程中使用的稿纸、节目单等一切宣传物品上都印有属于《大河之舞》特有的LOGO标志,这一些列的版权营销与品牌塑造都促进了《大河之舞》在世界范围内的创收。
3.“专业化运作”是产业化开发的持续动力
这里的“专业化运作”指的是在《大河之舞》背后有一个专门负责产品售前售后的团队,他们不仅负责关注产品在每个地方的票房成绩并提出针对性的场次安排等演出建议,还要负责开展一些辅助活动去培养专业成熟的演出中介和观演观众。一方面,成熟的演出中介能根据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去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演出作品,他们能更好地为观众提供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品质保障的文化演出服务。在拥有一个成熟的演出产品和中介后,要想打通产业上下游、产品售前售后的整个产业链,还得培育起专业观众,这是产品实现其价值的最后一环。《大河之舞》团队推出的产品,在等到中介演出组织、机构的合同以后开始面向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懂得欣赏《大河之舞》的观众才是其艺术效果实现、票房取得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对于国内不成熟的演出市场有着特别的启示借鉴意义。
《大河之舞》从偶然创作到持续发展,成为了既能将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给予最大程度展现又能符合演出市场需求的成功典范。长期以来,流行艺术作品在进行产业化开发、面向市场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艺术性”与“商业性”如何取舍的“两难”,而《大河之舞》的成功恰恰能为这些作品今后的产业化开发有所启发,也期待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演出作品能够通过这样的产业化开发路径面向市场,在国际演出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
注释:
[1]邓晓红. 一部创造当代传奇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评析[J]. 学术评论,2013(02).
[2]王建民、梅雪. 《大河之舞》的文化阐释[J]. 民族艺术,2004(01).
参考文献:
[1]邓晓红.一部创造当代传奇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评析[J].学术评论,2013(02).
[2]王建民、梅雪.《大河之舞》的文化阐释[J].民族艺术,2004(01).
[3]程奇芳.《大河之舞》舞动世界[J].电影评介,2013(01).
[4]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于平.风韵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赵丹.爱尔兰踢踏舞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与藏族踢踏舞的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
[7]张文晶.《大河之舞》艺术表演的情感渲染[J].艺苑,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