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放开,一些陈旧的教学思想既束缚着教师也束缚着学生,一些教师不离口的所谓的“自主”不外乎是教师控制下的假“自主”,请还学生真正的“自主”.
【关键词】 自主;尝试;探索;反思;转变
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当今教改的两大热门话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两大现实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我想这是值得每个老师深思的现实问题. 籍于这种前提,我在自己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教学,并逐步悟出了什么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在讲小学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问题环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大量的演示图表,并请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操作材料,信心满满的希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来解决梯形面积的推导这一难题. 在讲课时,我循循善诱,不断演示,大量的强调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平行四边形”在面积推导中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而学生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我的强烈引导下,实际操作时,全班33人无一例外的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很快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室里师问生答,教师命令,学生操作,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堂课上得圆圆满满.
课后,看着学生工工整整的作业和自己满手的粉笔灰,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自己觉得:这堂课上的还不错!不是吗?学生动手操作了,教师充分演示了,不就是等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吗?
但是,当一名学生非常胆怯的走进办公室,很小心地问我,能不能用剪刀将梯形沿下底的两条高剪开,借助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梯形的面积时,我的大脑嗡的一下大起来,成功的喜悦烟消云散.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深感惭愧,我真的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吗?我开始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的这节所谓的“自主”性教学课. 学生真的自主了吗?33名学生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再细想想,如果没有我的极力引导,学生自由操作会是什么结果呢?而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的这种动手操作是在推导吗?叫“验证”恐怕更合适. 那么,我所谓的自主在哪里呢?
一连串的问题使我开始了深深地思考.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而我所谓的“自主学习”仍然是教师控制下的“自主”,是表面上的“自主”,假“自主”,这样的“自主”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更使学生走进了思维定式的怪圈. 就如同一台电脑,计算起来确实比算盘要快很多,但仍然只是按照人为设计的程序在运行,我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牵在老师手中的风筝.
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深究起来还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多少年来,“教师中心说”一直影响着我们,课上课下都是教师领着学生做这做那,即便是放手,教师也还是战战兢兢,心有余悸,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在教师人为设置的无形大网中,小心谨慎地进行着有限的探索,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想到了这些,我深感愧疚. 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又重新准备了这节课. 而这次我带进课堂的再也不是成堆的教具和罗嗦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极具启发性的语言和充分的鼓励. 课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解决问题. 教室里听到的再也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而是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看到的也再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而是方法各异的动手场面. 最后,经过讨论,可行的计算方法居然有四种之多. 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根据梯形中位线原理,可以将一个梯形转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学起来更是积极主动,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
看着同学们有了新发现后兴奋的涨红了的小脸,我感慨万千,教师在教法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竟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能在自己熟悉了并习惯的教学模式上停滞吗?当我看到中国小朋友在中日生存训练夏令营里可怜的表现,当我在国际青少年动手能力比赛上看到中国孩子茫然的眼神时,我觉得孩子们太缺少这种自主学习、自主生存的锻炼了,我深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教育责任之重大,既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独立的分析、探索,那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将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呢.
教师们,相信你的学生吧,让“自主”引领课堂!
【关键词】 自主;尝试;探索;反思;转变
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当今教改的两大热门话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两大现实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我想这是值得每个老师深思的现实问题. 籍于这种前提,我在自己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教学,并逐步悟出了什么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在讲小学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问题环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大量的演示图表,并请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操作材料,信心满满的希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来解决梯形面积的推导这一难题. 在讲课时,我循循善诱,不断演示,大量的强调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平行四边形”在面积推导中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而学生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我的强烈引导下,实际操作时,全班33人无一例外的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很快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室里师问生答,教师命令,学生操作,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堂课上得圆圆满满.
课后,看着学生工工整整的作业和自己满手的粉笔灰,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自己觉得:这堂课上的还不错!不是吗?学生动手操作了,教师充分演示了,不就是等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吗?
但是,当一名学生非常胆怯的走进办公室,很小心地问我,能不能用剪刀将梯形沿下底的两条高剪开,借助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梯形的面积时,我的大脑嗡的一下大起来,成功的喜悦烟消云散.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深感惭愧,我真的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吗?我开始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的这节所谓的“自主”性教学课. 学生真的自主了吗?33名学生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再细想想,如果没有我的极力引导,学生自由操作会是什么结果呢?而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的这种动手操作是在推导吗?叫“验证”恐怕更合适. 那么,我所谓的自主在哪里呢?
一连串的问题使我开始了深深地思考.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而我所谓的“自主学习”仍然是教师控制下的“自主”,是表面上的“自主”,假“自主”,这样的“自主”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更使学生走进了思维定式的怪圈. 就如同一台电脑,计算起来确实比算盘要快很多,但仍然只是按照人为设计的程序在运行,我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牵在老师手中的风筝.
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深究起来还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多少年来,“教师中心说”一直影响着我们,课上课下都是教师领着学生做这做那,即便是放手,教师也还是战战兢兢,心有余悸,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在教师人为设置的无形大网中,小心谨慎地进行着有限的探索,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想到了这些,我深感愧疚. 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又重新准备了这节课. 而这次我带进课堂的再也不是成堆的教具和罗嗦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极具启发性的语言和充分的鼓励. 课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解决问题. 教室里听到的再也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而是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看到的也再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而是方法各异的动手场面. 最后,经过讨论,可行的计算方法居然有四种之多. 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根据梯形中位线原理,可以将一个梯形转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学起来更是积极主动,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
看着同学们有了新发现后兴奋的涨红了的小脸,我感慨万千,教师在教法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竟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能在自己熟悉了并习惯的教学模式上停滞吗?当我看到中国小朋友在中日生存训练夏令营里可怜的表现,当我在国际青少年动手能力比赛上看到中国孩子茫然的眼神时,我觉得孩子们太缺少这种自主学习、自主生存的锻炼了,我深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教育责任之重大,既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独立的分析、探索,那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将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呢.
教师们,相信你的学生吧,让“自主”引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