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引领课堂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很多现实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放开,一些陈旧的教学思想既束缚着教师也束缚着学生,一些教师不离口的所谓的“自主”不外乎是教师控制下的假“自主”,请还学生真正的“自主”.
  【关键词】 自主;尝试;探索;反思;转变
  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当今教改的两大热门话题,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新课程实施所面临的两大现实问题. 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我想这是值得每个老师深思的现实问题. 籍于这种前提,我在自己所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教学,并逐步悟出了什么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
  在讲小学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问题环节,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和大量的演示图表,并请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学具操作材料,信心满满的希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来解决梯形面积的推导这一难题. 在讲课时,我循循善诱,不断演示,大量的强调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平行四边形”在面积推导中的重要性和无可取代性,而学生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我的强烈引导下,实际操作时,全班33人无一例外的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很快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室里师问生答,教师命令,学生操作,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一堂课上得圆圆满满.
  课后,看着学生工工整整的作业和自己满手的粉笔灰,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自己觉得:这堂课上的还不错!不是吗?学生动手操作了,教师充分演示了,不就是等于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吗?
  但是,当一名学生非常胆怯的走进办公室,很小心地问我,能不能用剪刀将梯形沿下底的两条高剪开,借助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梯形的面积时,我的大脑嗡的一下大起来,成功的喜悦烟消云散.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深感惭愧,我真的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吗?我开始回过头来认真审视自己的这节所谓的“自主”性教学课. 学生真的自主了吗?33名学生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再细想想,如果没有我的极力引导,学生自由操作会是什么结果呢?而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的这种动手操作是在推导吗?叫“验证”恐怕更合适. 那么,我所谓的自主在哪里呢?
  一连串的问题使我开始了深深地思考.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而我所谓的“自主学习”仍然是教师控制下的“自主”,是表面上的“自主”,假“自主”,这样的“自主”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想象,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更使学生走进了思维定式的怪圈. 就如同一台电脑,计算起来确实比算盘要快很多,但仍然只是按照人为设计的程序在运行,我的学生充其量不过是一只牵在老师手中的风筝.
  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深究起来还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多少年来,“教师中心说”一直影响着我们,课上课下都是教师领着学生做这做那,即便是放手,教师也还是战战兢兢,心有余悸,于是,我们的学生也就在教师人为设置的无形大网中,小心谨慎地进行着有限的探索,看着教师的脸色行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
  想到了这些,我深感愧疚. 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又重新准备了这节课. 而这次我带进课堂的再也不是成堆的教具和罗嗦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极具启发性的语言和充分的鼓励. 课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解决问题. 教室里听到的再也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而是学生之间热烈的讨论;看到的也再不是整齐划一的操作,而是方法各异的动手场面. 最后,经过讨论,可行的计算方法居然有四种之多. 如: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根据梯形中位线原理,可以将一个梯形转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学起来更是积极主动,完全成了课堂的主人.
  看着同学们有了新发现后兴奋的涨红了的小脸,我感慨万千,教师在教法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竟会给学生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还能在自己熟悉了并习惯的教学模式上停滞吗?当我看到中国小朋友在中日生存训练夏令营里可怜的表现,当我在国际青少年动手能力比赛上看到中国孩子茫然的眼神时,我觉得孩子们太缺少这种自主学习、自主生存的锻炼了,我深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教育责任之重大,既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独立的分析、探索,那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将重点放在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呢.
  教师们,相信你的学生吧,让“自主”引领课堂!
其他文献
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  当然是白天了。  那么大一个太阳在天上呢。  这很正常啊,因为月球会围绕地球公转,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  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地球和月球一起围绕太陽转动。当月球转动到地球的白昼区域时,处在昼半球的人就会看到天上的月亮。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提出一些看法。    一、改变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亲身经历的知识才会属于自己。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点,以数学问题解
案例描述  一、激发探究  小朋友喜欢看天线宝宝吗?(喜欢)老师也喜欢看,给你们讲一个他们的故事好吗?一天,阿颇、拉拉和帝西一起看到一头又大又美丽的大象,心里高兴极了,回来告诉了太阳宝宝,帝西说:“大象长着一条长长的鼻子,像钩子,还有两只大耳朵. ”拉拉说:“不对,大象就像一道高高的墙壁,下面有四根柱子. ”阿颇说:“大象就像我们的屁股,还有尾巴呢!”太阳宝宝越听越奇怪,就问:“到底看到了几头大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宇宙之大,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用数学,凡是出现“形”的地方也少不了用数学。  据报道,北京有一名14岁的小女孩,为了帮助一位卖牛奶的老太太达到收益最大化,她通过大量的统计、调查,设计了一套方案,使老太太每个月可以多赚几十元。小女孩的行为就是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最好例子。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教育家卢梭认为:数学应让学生从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数学教学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数学的理论是来自于扎实的生活基础,又在应用中反馈、作用于生活,本文将从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角度,针对数学课程中百分数的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百分数教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若想做到数学课程的有效教学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生活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我们只有把数学理论中的公式和解题思路与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全体又要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学困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现谈几点探索,愿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与其拉着马儿喝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兴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这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精辟描述.然而如今我们耳边却响起了很多曾经的佼佼者“数学是枯燥、乏味,冷冰冰的,尽是抽象的符号的堆积,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抱怨声.究其原因有教育、教学观的偏差、师生观的弊端和评价观的束缚等,其根源在于数学教育对生命的漠视,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构建融入新课程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正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本文从营造兴趣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和指导正确方法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
在初三复习课中,试卷讲评课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笔者调查发现,在目前的试卷讲评课中,大多数教师独揽试卷讲评大权,按照自己的理解重点或全部讲解一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现成答案的地位。很少有机会参与或独立完成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而事后,不少教师又常常抱怨学生考过的题目仍然不会。造成这种复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何在?除了学习新知识遇到障碍外。试卷的“善后”处理也有问题。  众所周知,试卷中的题目大多具有典型
【摘要】 总复习是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中的最后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提升对知识的总体认识,使得学生的数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初三复习是总结归纳,也是查缺补漏. 本文主要讨论了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学安排.   【关键词】 数学;初中;高效;复习    一、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安排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安排初中数学总复习计划时,为了全面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