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小儿女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m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上购买了陈慧的新书《世间的小儿女》,收到时已是晚上十点,我还是抓紧时间看了第一个故事。陈慧文如其人,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几乎不用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容易看得进去。陈慧经历独特,是浙江余姚市梁弄菜市场的流动摊贩,摆摊之余进行写作,被称为“菜场作家”。
  《养母》一文中,养母时常抱怨养父,因为他抽烟、喝酒、不上进,但就是离不开他。因为他在养母剖腹产遭遇劫难时,对着医生重重一跪,跪出了千山万水的恩情。《大院里的阳光》中,烂醉如泥的父亲范德轩,将懂事的儿女锦玲和锦宁辛苦挣来的钱拿去买酒。《寿二爷》中,寿二爷一辈子独身,原因是他把工作让给了弟弟福满。弟弟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圆满,对寿二爷照顾不周。寿二爷快咽气时,对弟弟只说了一句话:“唉,福满呀,我好后悔呀!”弟弟问他后悔什么,寿二爷摇摇头,眼睛一闭去了。
  除了发生在家乡江苏如皋的沧桑往事,陈慧还记录了很多她在浙江余姚梁弄菜市场摆摊时的见闻。《宋家阿公》中,宋阿公之所以和陈慧成为好友,主要是因为她见到他总是真诚、亲切地打招呼,这让孤单的老人感到温暖。他还在一次路人对她的责难中帮忙解围。《戆头》则写了戆头戆脑的庚宝,把好不容易娶到的妻子气跑了。不知道如何好好工作挣钱和如何教育孩子的庚宝,让人哭笑不得。
  看完《陶姨》是一个周五的下午,7月的台风“烟花”已过去,窗外有阳光和虫鸣莺啼。《陶姨》讲的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为护远嫁女儿的周全,带着丈夫从东北来到江苏摆摊卖包子的故事。“人在现实的世界里,总有许多身不由己。”
  《世间的小儿女》以纪实散文的方式,辅之小说的技巧,写透了草根百姓的人情世故、酸甜苦辣和生老病死。看她的书,好像在看老家村里人、身边人以及自己的故事。她“用五味杂陈的生活输入,用不加修饰的文字输出,记录一丝一缕的柔情”,排遣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寂寞,还有读者的孤单,感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因为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体验是相通的,很容易产生共鸣。
  “陈慧的笔力硬,有冷锋芒,没有什么故作浪漫的柔婉样子。陈慧的优势,是用质朴的语言写她的身边世界,写原生态的底层生活,这是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来的,也是沉迷于虚拟空间的网络写手写不出来的。”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袁志坚在书评《生存的底线和文学的合理性》一文中这样写道,“陈慧的文字和她的生活状态一样,真实得有些粗粝,却有一股活力。那是绝处逢生的微光迸射,由内而外,倔强不屈。或者是独处幽暗的热血潜流,难以抑制,有木刻般的冷峻。”

  在我眼里,陳慧就像一名混迹菜市场的女侠。她推着卖货的小推车,缓缓走过喧嚣的人群,如同一滴水融入了小河。只是在潮声褪去的时候,她打开底层生活绚丽的百宝箱,把笔变成一把剑,翩翩起舞,直指人心。她笔下的故事缓缓流出,调之以自己的悲悯和柔情,化作一股中年的酒香,或一缕夏日小河边木槿花素雅的芬芳,让人沉醉,让人想要流泪。
  (陈慧的故事详见《莫愁·智慧女性》2021年第8期《小贩阿三和作家三三》一文)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博物馆外景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天下之仓,此为最盛。”明代诗人高宗本在《南仓烟草》诗序中如是吟咏太仓城。诚如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仓,前横娄江,东搂巨海,水土丰沃,湖荡密布,从地图上一眼望去,细密的河网纹路仿佛是这片土地的年轮。太仓盛产鱼米,物阜民丰,从春秋时就被历朝视为江南粮仓。人们关于太仓历史沉淀的记忆,汇成了如今东亭南和半泾路上谷仓模样的太仓博物馆。如果说谷仓贮存的是富饶土地凝结的粮食,那么
期刊
家有俩娃,家务繁杂,有时去菜场买菜不太方便,时兴的线上买菜就成了不二之选。  线上点菜、拣菜、送菜的一条龙服务,方便了买菜人,也成就了卖菜人和送菜人。大家配合默契,说好一个指定地点,送菜员送达后就可以离开,买菜人有空了再去拿。不过,偶尔也会出现纰漏,我曾在门卫室看见一大袋果蔬好几天都没人来领,豆腐压碎了卤汁,茼蒿冒出了难闻的气味,西瓜黯淡了颜色。我问了门卫才知道,送菜员按约定把菜放在客户指定的地方
期刊
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文化的群体,他们连衣着打扮也是先鋒的,在长衫马褂还是主流服装样式的民国,他们率先换上西装,叼上烟斗,出入社交场合。在民国,大学教职员工收入较高——按1917年国立大学薪酬表,一级正教授月薪为400银元,1927年为500银元,如去外校兼课,每小时另有5银元。而在1900年至1926年的北京,百斤面只需6.02银元,百斤羊肉只需13.47银元,千斤煤球只需4.36银
期刊
小时候上幼儿园,老师必须把我的座位排在窗口。因为如果不能一直凝视着窗外,我就会哭闹不休,搞得别的小孩无法上课。于是从4岁到6岁,我是对着窗外度过人生最早的学校生涯的。  世界,就在窗户的外面。  幼小的我不会这么想,却执拗地只愿意面对窗外那个有人走过、有云和树叶飘过的光影变幻的世界,而不愿意回头接受窗子里这种被规定、被限制的小小人生。令人头痛的是,长大之后的我竟然也是这样。  我没办法接受人生里许
期刊
盼望着、盼望着,一则据说比较靠谱的小道消息传来:我们小区要拆迁了。大家都很高兴,一方面房子的确老旧,都盼着住新房;另一方面,邻居们相处太久,彼此之间难免有些“恩怨”,希望能换个新环境。  楼栋长在群里说,其他楼栋都在张罗“散伙宴”,我们要不要也聚一次餐?大家反响热烈,说当邻居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怎么也得有个告别仪式。一楼餐厅的张老板自告奋勇申办这次“散伙宴”,说只收成本费。大家看了報价,大体还算过
期刊
疫情紧张的时候,网上有个段子:红色健康码的,隔离了;绿色健康码的,躲在家里不出来了;大街上跑的大多是黄码,到处找地方做核酸检测。  老秦和夫人孙老师赶上了这茬事。7月17日,他们高高兴兴从山西旅游归来,乘的是太原到南京的航班,飞机晚点了三个小时,到达禄口机场已是下午两点。飞机上只发了一小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老秦饿了,说就在机场吃个简餐吧,于是就在机场待了半个多小时。7月20日禄口国际机场发现17例
期刊
纪念馆外景广场雕塑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如入芦荡迷宫  沙家浜原名横泾、芦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芦苇荡抗战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舞台上的郭建光、阿庆嫂是经过艺术
期刊
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茅台风景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期刊
琐碎背后的“无价”  “想想,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这句台词或许可以视作是枝裕和创作美学的独白。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表面上看平淡琐碎,然而,他致力发掘的却是琐碎背后的“无价”,并由小见大,通过对家庭的描述呈现整个日本社会的生态。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练马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近一个世纪前,在日据时代,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私奔到台湾,在
期刊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文字部分节选自黄永玉的散文,图片系摄影家卓雅在湘西拍摄的风物图。阅读时,读一段文字,再看几幅图片,湘西的具象就一点点长大,而我对湘西的向往也一点点膨胀。  黄永玉写五六十年前的凤凰古城,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春天,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蔓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夏天,孩子们上山唱山歌,太阳快落时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