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数据具有信息海量性、获取信息多样性的特点,对各方面领域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电视传播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大数据开创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模式,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方式。总体而言,大数据对电视传播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更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增强头条意识,拓宽报道领域,同时创新形式,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传播;大数据;利弊;融合;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93
大数据是这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提到大数据,首先想到的就是数据的规模大、数量多,且主要服务于经济、技术、科学、IT等领域,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十分准确,对于现代媒体而言,大数据同样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也不例外。大数据对于新闻的形态、内容、表现形式等都带来了改革与创新,媒体如何运用好大数据对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数据,怎样用、用什么,同样需要媒体人的思考和抉择。用好了,对于媒体传播是“如虎添翼”;用不好,则只是“徒有虚名”,最终将被淹没在媒体改革的浪潮中。
回归到电视领域,电视媒体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以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发挥好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大数据对于电视传播的“利与弊”。
1、大数据给电视传播带来的影响
(1)大数据带来的有利影响
大数据使得电视传播的信息来源更专业、更准确,也更一目了然。它给我们媒体人带来了更加细致观察世界的新工具和新方法,改变了媒体传统的思维观念。例如,在获取新闻线索,确定报道主题环节,大数据的呈现和相应的整理有助于媒体人发现问题,进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个时候的大数据,在功能上发挥了一定的“指引”作用,给新闻媒体人提供了重要的采访报道方向。大数据的这个功能以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媒体人面前,是不需要媒体人过多努力就能获得的直观结果,常常只需要我们对相关数据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这是我们即将开展采访报道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确定采访主题的关键环节。试想,如果没有大数据,只是完全依靠媒体人自身力量进行调查、整理,从而发现问题再确定报道方向和主题,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并不能确保信息准确的过程,甚至很可能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状况,这对于讲究时效性、紧跟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毕竟对于一个“过了气”的新闻报道,既没有价值可言,受众也不会“买账”,充其量只是一条不具任何价值的“旧闻”,某种程度上说,还浪费了报道和传播的资源。另外,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和运用,还有助于电视媒体创新节目内容,在受众面前创作出更多迎合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这个时候的大数据更多的则是发挥了“预测”功能,有助于媒体人通过搜集数据、归纳整理,及时发现传播规律和对相应的热点进行分析后,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相关的节目或栏目。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前几年新闻频频爆出有关医患矛盾关系的新闻,可以说,医患矛盾成为了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三期叠加”的一个缩影,作为新闻媒体,站在什么高度、选择哪个角度、通过什么手法,展现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对重塑理性、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极为重要。作为有担当和责任的媒体,我们都在以积极介入的态度关注医疗问题,倡导理性的医患关系。通过对一段时间有关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收视率大数据加以分析后,2015年年底,笔者所在的媒体频道推出了一档栏目——《急诊室里看人生》,通过记者在医院急诊室的蹲守,记录并展示发生在医院里的人生故事,从而倡导了理性的医患关系,让每一期节目作品在具有可视性的同时,也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据后台数据显示,多期节目取得了收视高点,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固定受众,不仅受到大众的喜爱,多期节目也获得了省级奖项。不得不说,在这其中,大数据功不可没!而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大数据也为电视的传播和编辑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使用,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消息来源渠道,并用更加全面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加工表达,是短时间内获取专业信息最为快捷的方式,专业的数据本身也可成为一种新闻,加之后期编辑创意性的设计和制作,往往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所传达的信息和内容更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体现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寓教于乐的传播作用。
(2)大数据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利就有弊”,大数据虽然给电视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方法等,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由于本身数量大、且出处众多,在数据中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媒体人如果不加以甄别,很可能造成从源头上就找错方向,甚至成为“假新闻”的来源,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具備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等,“大浪淘沙”选取真实有效、专业的数据加以分析和运用。时下,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和博人眼球,对接受的信息常常不加分析就推出传播,有的甚至故意“移花接木”,例如,在无法获得真实现场的情况下,为了求快,更为了第一时间争取流量和受众资源,用曾经B事件的视频作为同类热点新闻的现场,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甚至是可耻的,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媒体不加辨别“拿来”就用,跟风似的转载和报道,在放弃责任的同时,也丢弃了自身的信誉和权威,这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万万不可取的!
2、大数据发展与电视传播的融合创新发展策略
人们常用5个V来形容大数据的特点,即——Volume:大,指大数据采集、计算、存储都非常庞大。Variety:多样化,指大数据涉及的种类和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Value:价值,指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加以利用;Velocity:高速,指数据本身的增长、搜索获取等方面迅速;Velocity:真实性,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性度。作为电视媒体,其实正可以利用这5个“V”,结合自身特点,融合创新以更好的寻求发展之路。 (一)增强头条意识、拓宽报道领域
根据大数据的“Volume”大量、“Value”价值和“Velocity”真实性特点,结合电视媒体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源对社会热点进行集中报道的自身特色,通过电视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广、数据大等优势,在拓宽报道选题来源的同时,也使新闻能够触碰到更多领域,利用好数据,甚至可以将一些选题(问题或现象)做精做优,朝更深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从而扩宽电视的报道领域。
当然,实现这样的效果需有一个前提,也是前文中所述的关于大数据的弊端之一——因数据量大、多样化而不得不进行的信息筛选。笔者认为,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三项技能—— “淘”“辨”“理”,“淘”是第一步,即先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与主题方向相关的数据信息,在这一环节也就需要运用到我们所说的“头条意识”,“头条”的概念最先源起于报纸,顾名思义,就是将重要内容放在头版最显眼的位置以吸引受众,而“头条意识”则是一个单向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受众其实并不在意所看到的新闻是否处于头条、头版,但他们关注的是一次播放单位时间内,媒体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内容是什么?重要性、贴近性、影响力如何等问题。而真正在意“头条”的,只是作为新闻生产者的媒体人,因此,在大数据的选取上,媒体人就需要具有“头条意识”,能在海量信息中发掘数据背后的“闪光点”,也就是新闻价值,这也是电视新闻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第二步,“辨”,对初步筛选出的数据进行真假辨认,选择真实、有支撑的相关数据,这是避免假新闻产生的关键,这一步失误,即使其他环节完成得再卖力、再出色,也都只会是缘木求鱼,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第三步,“理”,即针对拟报道的主题梳理结构,顺着提纲将大数据作为主题的有效论据加以运用,这更多涉及采访环节,在此就不再过多论述。
(二)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性
说到与受眾的互动,这无疑是包含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一个弱项,对一般新闻而言,一条新闻的整个制作流程需经历前期策划、现场采访、后期编辑三个环节才能正常播出,相较现在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即可完事的某些自媒体而言,耗时更多,与受众的交流更少,基本不可能实现新闻播出时与屏幕前的观众互动的情况。可以说,播出的相对滞后性限制了这种互动交流的发生。那么,对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而言,是不是无法做到与观众实时的交互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世上并无绝对的事情,自身途径内不能完成的,往往可以选择“曲线救国”。根据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深受喜爱,央视、省级电视台等一批传统媒体、政务单位也纷纷进驻,通过第三方平台对自我进行展示和宣传,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有的电视台甚至将MCN建设作为了发展布局的重点等等,其实这正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对热点进行报道时,不再只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而是采用多脚并行的方式,比如,对某一热点事件的报道,电视媒体一方面进行着常规的采访,另一方面,通过进驻热门第三方平台,申请官方账号,实时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还有的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相结合,共同对某一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实现与受众现场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媒体影响力,这是一种共赢局面,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也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本身交互弱的缺点。现象和效果的背后,这样的方式和选择,是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生态的全新转型升级,也是,传统媒体对大数据深度分析后的机智抉择。
3、结束语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和成果,也面临着划时代下新的机遇和挑战。无疑,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可以为传统媒体带来一条新的发展变革之路,同时,传统媒体也需要在这过程中更加敏锐谨慎,将大数据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全力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刘君 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4.1
[2]焦晓虹.以东方符号学”DIMT”模式解析电视节目《朗读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
[3]徐协,张琦.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以《朗读者》为例[J].视听,2018,(1).
[4]杨肖.浅析《朗读者》的节目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7,(8).
[5]李雪怡.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7,(4).
关键词:电视传播;大数据;利弊;融合;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093
大数据是这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提到大数据,首先想到的就是数据的规模大、数量多,且主要服务于经济、技术、科学、IT等领域,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十分准确,对于现代媒体而言,大数据同样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也不例外。大数据对于新闻的形态、内容、表现形式等都带来了改革与创新,媒体如何运用好大数据对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数据,怎样用、用什么,同样需要媒体人的思考和抉择。用好了,对于媒体传播是“如虎添翼”;用不好,则只是“徒有虚名”,最终将被淹没在媒体改革的浪潮中。
回归到电视领域,电视媒体该如何运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以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发挥好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大数据对于电视传播的“利与弊”。
1、大数据给电视传播带来的影响
(1)大数据带来的有利影响
大数据使得电视传播的信息来源更专业、更准确,也更一目了然。它给我们媒体人带来了更加细致观察世界的新工具和新方法,改变了媒体传统的思维观念。例如,在获取新闻线索,确定报道主题环节,大数据的呈现和相应的整理有助于媒体人发现问题,进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个时候的大数据,在功能上发挥了一定的“指引”作用,给新闻媒体人提供了重要的采访报道方向。大数据的这个功能以极其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媒体人面前,是不需要媒体人过多努力就能获得的直观结果,常常只需要我们对相关数据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结论,这是我们即将开展采访报道实践活动的第一步,也是确定采访主题的关键环节。试想,如果没有大数据,只是完全依靠媒体人自身力量进行调查、整理,从而发现问题再确定报道方向和主题,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并不能确保信息准确的过程,甚至很可能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状况,这对于讲究时效性、紧跟社会热点的新闻报道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毕竟对于一个“过了气”的新闻报道,既没有价值可言,受众也不会“买账”,充其量只是一条不具任何价值的“旧闻”,某种程度上说,还浪费了报道和传播的资源。另外,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和运用,还有助于电视媒体创新节目内容,在受众面前创作出更多迎合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这个时候的大数据更多的则是发挥了“预测”功能,有助于媒体人通过搜集数据、归纳整理,及时发现传播规律和对相应的热点进行分析后,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相关的节目或栏目。以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前几年新闻频频爆出有关医患矛盾关系的新闻,可以说,医患矛盾成为了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三期叠加”的一个缩影,作为新闻媒体,站在什么高度、选择哪个角度、通过什么手法,展现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故事,对重塑理性、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极为重要。作为有担当和责任的媒体,我们都在以积极介入的态度关注医疗问题,倡导理性的医患关系。通过对一段时间有关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收视率大数据加以分析后,2015年年底,笔者所在的媒体频道推出了一档栏目——《急诊室里看人生》,通过记者在医院急诊室的蹲守,记录并展示发生在医院里的人生故事,从而倡导了理性的医患关系,让每一期节目作品在具有可视性的同时,也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据后台数据显示,多期节目取得了收视高点,并获得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固定受众,不仅受到大众的喜爱,多期节目也获得了省级奖项。不得不说,在这其中,大数据功不可没!而在新闻的表现形式上,大数据也为电视的传播和编辑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和使用,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消息来源渠道,并用更加全面和生动的方式进行加工表达,是短时间内获取专业信息最为快捷的方式,专业的数据本身也可成为一种新闻,加之后期编辑创意性的设计和制作,往往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所传达的信息和内容更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体现出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寓教于乐的传播作用。
(2)大数据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利就有弊”,大数据虽然给电视传播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方法等,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由于本身数量大、且出处众多,在数据中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媒体人如果不加以甄别,很可能造成从源头上就找错方向,甚至成为“假新闻”的来源,这就要求媒体人必须具備较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等,“大浪淘沙”选取真实有效、专业的数据加以分析和运用。时下,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和博人眼球,对接受的信息常常不加分析就推出传播,有的甚至故意“移花接木”,例如,在无法获得真实现场的情况下,为了求快,更为了第一时间争取流量和受众资源,用曾经B事件的视频作为同类热点新闻的现场,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甚至是可耻的,更为关键的是,很多媒体不加辨别“拿来”就用,跟风似的转载和报道,在放弃责任的同时,也丢弃了自身的信誉和权威,这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万万不可取的!
2、大数据发展与电视传播的融合创新发展策略
人们常用5个V来形容大数据的特点,即——Volume:大,指大数据采集、计算、存储都非常庞大。Variety:多样化,指大数据涉及的种类和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Value:价值,指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加以利用;Velocity:高速,指数据本身的增长、搜索获取等方面迅速;Velocity:真实性,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性度。作为电视媒体,其实正可以利用这5个“V”,结合自身特点,融合创新以更好的寻求发展之路。 (一)增强头条意识、拓宽报道领域
根据大数据的“Volume”大量、“Value”价值和“Velocity”真实性特点,结合电视媒体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源对社会热点进行集中报道的自身特色,通过电视和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广、数据大等优势,在拓宽报道选题来源的同时,也使新闻能够触碰到更多领域,利用好数据,甚至可以将一些选题(问题或现象)做精做优,朝更深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从而扩宽电视的报道领域。
当然,实现这样的效果需有一个前提,也是前文中所述的关于大数据的弊端之一——因数据量大、多样化而不得不进行的信息筛选。笔者认为,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素养和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三项技能—— “淘”“辨”“理”,“淘”是第一步,即先从海量的数据信息中找到与主题方向相关的数据信息,在这一环节也就需要运用到我们所说的“头条意识”,“头条”的概念最先源起于报纸,顾名思义,就是将重要内容放在头版最显眼的位置以吸引受众,而“头条意识”则是一个单向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受众其实并不在意所看到的新闻是否处于头条、头版,但他们关注的是一次播放单位时间内,媒体传达给他们的信息内容是什么?重要性、贴近性、影响力如何等问题。而真正在意“头条”的,只是作为新闻生产者的媒体人,因此,在大数据的选取上,媒体人就需要具有“头条意识”,能在海量信息中发掘数据背后的“闪光点”,也就是新闻价值,这也是电视新闻人应有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第二步,“辨”,对初步筛选出的数据进行真假辨认,选择真实、有支撑的相关数据,这是避免假新闻产生的关键,这一步失误,即使其他环节完成得再卖力、再出色,也都只会是缘木求鱼,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第三步,“理”,即针对拟报道的主题梳理结构,顺着提纲将大数据作为主题的有效论据加以运用,这更多涉及采访环节,在此就不再过多论述。
(二)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性
说到与受眾的互动,这无疑是包含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的一个弱项,对一般新闻而言,一条新闻的整个制作流程需经历前期策划、现场采访、后期编辑三个环节才能正常播出,相较现在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即可完事的某些自媒体而言,耗时更多,与受众的交流更少,基本不可能实现新闻播出时与屏幕前的观众互动的情况。可以说,播出的相对滞后性限制了这种互动交流的发生。那么,对于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而言,是不是无法做到与观众实时的交互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世上并无绝对的事情,自身途径内不能完成的,往往可以选择“曲线救国”。根据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深受喜爱,央视、省级电视台等一批传统媒体、政务单位也纷纷进驻,通过第三方平台对自我进行展示和宣传,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有的电视台甚至将MCN建设作为了发展布局的重点等等,其实这正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传统电视媒体对热点进行报道时,不再只靠自己的双腿走路,而是采用多脚并行的方式,比如,对某一热点事件的报道,电视媒体一方面进行着常规的采访,另一方面,通过进驻热门第三方平台,申请官方账号,实时进行事件的现场直播,还有的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相结合,共同对某一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实现与受众现场互动的同时,也增强了媒体影响力,这是一种共赢局面,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也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本身交互弱的缺点。现象和效果的背后,这样的方式和选择,是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生态的全新转型升级,也是,传统媒体对大数据深度分析后的机智抉择。
3、结束语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捷和成果,也面临着划时代下新的机遇和挑战。无疑,借助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可以为传统媒体带来一条新的发展变革之路,同时,传统媒体也需要在这过程中更加敏锐谨慎,将大数据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全力用好大数据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刘君 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4.1
[2]焦晓虹.以东方符号学”DIMT”模式解析电视节目《朗读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
[3]徐协,张琦.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以《朗读者》为例[J].视听,2018,(1).
[4]杨肖.浅析《朗读者》的节目特色[J].新闻研究导刊,2017,(8).
[5]李雪怡.综艺节目《朗读者》的传播美学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