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动力。作者从兴趣、读讲、意境等方面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进行阐释。
关键词:小学 古诗文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05
一、用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最爱听故事,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事故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晴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快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运的,他多认真啊!(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级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二、读讲体味诗文的美
兴趣,会让教学有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首先是要“好读书”。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第二就是说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有谁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呢?在阅读教学中,阅读鉴赏有其自身的规律,相当程度上要求融入求实求真“力求甚解”和“科学”的态度。但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就不必有这些顾忌了。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
现阶段课程改革倡导综合性学习,而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其实正是学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上网找资料,开展赛诗会等等,老师关注的是让学生们都去参与,对诗的意思,不去求“甚解”。此时,老师已跳出教材,站在了课程的高度来看问题了。这样老师就不会再去为一个学生答不上某一个词的意思而大动肝火。当同学们在课外书中得到一首诗时,当同学们上网找到一副对联的出处时,当同学们为一首诗配上插图时,老师们都会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只要是学生为之付出过劳动的,老师都会去肯定他们、褒奖他们。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爱学习古诗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了老师硬性的作业任务,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个我”。所有的这一些,使得孩子们着了魔似地爱上学习古诗文。
三、初步交给欣赏品味诗境方法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发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动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意境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会环境。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教师,则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杨淑苹.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20(04):190.
关键词:小学 古诗文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05
一、用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最爱听故事,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事故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充满激情地)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顿时眼晴发光,精神饱满)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快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可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运的,他多认真啊!(这时加上老师的体态的作用,学生已完全进入角色了)。(老师用急切的语气说)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这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加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鱼逃走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级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了下来,题目是《小儿垂钓》。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
二、读讲体味诗文的美
兴趣,会让教学有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首先是要“好读书”。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就无所谓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了。第二就是说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有谁能一下子读懂所有的书呢?在阅读教学中,阅读鉴赏有其自身的规律,相当程度上要求融入求实求真“力求甚解”和“科学”的态度。但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就不必有这些顾忌了。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的目标单一而有趣,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本身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的综合美。
现阶段课程改革倡导综合性学习,而古诗文的学习过程,其实正是学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同学们上网找资料,开展赛诗会等等,老师关注的是让学生们都去参与,对诗的意思,不去求“甚解”。此时,老师已跳出教材,站在了课程的高度来看问题了。这样老师就不会再去为一个学生答不上某一个词的意思而大动肝火。当同学们在课外书中得到一首诗时,当同学们上网找到一副对联的出处时,当同学们为一首诗配上插图时,老师们都会向他们投去赞赏的目光。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只要是学生为之付出过劳动的,老师都会去肯定他们、褒奖他们。这样,学生就会越来越爱学习古诗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了老师硬性的作业任务,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途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个我”。所有的这一些,使得孩子们着了魔似地爱上学习古诗文。
三、初步交给欣赏品味诗境方法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发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动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教学《咏柳》时,我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
意境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会环境。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意境美。
总之,古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而作为一名教师,则更应该让古诗文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杨淑苹.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下),2020(0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