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很多的影响因素,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素质。教师的以下素质会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师德;师能
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作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大计提了出来。时至今日,回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峙搏羿的历程,难免油然而生一股强大的苦涩与艰辛。纵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很多,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一线教师力量的强大。就一个社会而言某种意义上教师的素质就是教育的素质。下面就教师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记下点滴心得。
一、决定因素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政策提出,决定因素全在教师行为上,而决定教师行为的是教育观念和师德。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鼓舞教师去实现教学追求。但在应试教育下,在现行选拔人才体制地长期误导下,学校只是通过单一的成绩来考评学生的优劣,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甚至把教师的薪水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家长评价孩子好坏也是看成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读书理念。于是屈膝投降于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下的教师仍千方百计地抓尖子生求高分数,学生要么脸色苍白地疲于题海要么破罐破摔地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都严重地畸形发展,恶果是“高分低能”,甚至成为威害社会的毒瘤。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还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即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发展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这是应试教育难以做到的。这些新观念又必须是自然而然地发自每个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才能转变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需自觉地去树立或是转变业已形成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教育以人为本。同时还要借助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社会上宣扬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必备的社会氛围。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为外在的对教师行为的导向作用与内在的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教师的言行,道德行为不仅反映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这种影响,包括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学生的间接教育。这种直接和间接教育,自然会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无法估量影响。而应试教育的害处在于其教育性质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目的是选拔与淘汰,只重视成绩突出的尖子生,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其结果是不仅戕害了尖子生,也造成大多数受教育者素质不高。若想达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教师必需严格地用师德标准来要求规范自我,身体历行。真正地做到:“正人先正已”, “身正为范”; “严而有度”,“严中有爱”; 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很大的。“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个方面。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化人格化,通过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群体风貌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的教育对青少年终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地影响,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良好师德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更需要把好教师队伍的入门关。在评价一人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时必需把其“德”作为重点来考查。
二、重要因素
“师能”包含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师能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素质教育的载体。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似乎大可不必担心教师会在自己的业务上捣浆糊,而事实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学历,低水平,有学历,无能力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着,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农牧区教师队伍的这种现像更为严重。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要求教师必需在师能上不断地完善提高。
文化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对他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地影响,而且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教书育人”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学高为师”。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解不了小学数学习题,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懂“集合”概念,胜任小学自然课的教师不多,原因是不懂一般的自然知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文化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文化素质低的教师,又怎能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依然是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业务素质也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概括地讲,就是要求教师掌握“三本书”,练好“五项技巧”,具备“五种技能”。
掌握好“三本书”:
每位教师都要懂教学大纲,熟悉教材,通晓教学参考书。掌握教材体系,了解知识点,利用教学参考书的说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练好的“五项技巧”:
讲——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会说普通话,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
写——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要写得美观大方。
画——简笔画采用直观绘画,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
演——自制教具,会使用电教仪器、试验等器材。
作——教态和蔼,自然大方。
具备的“五种技能”:
说——说出每节课的目的(标)、教学程序和方法、学法指导及板书设计。
评——科学、正确地评议课堂教学。
写——撰写科研、教研论文。
管——能管理学生、班级,引导学生和班集体健康向上。
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不断学习和探索最佳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实现两个“飞跃”:一是由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向大容量的综合知识传授的飞跃;二是由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向各种能力培养的飞跃,为了实现这两个飞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文化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发生量与质的变化,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师德;师能
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作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大计提了出来。时至今日,回首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峙搏羿的历程,难免油然而生一股强大的苦涩与艰辛。纵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很多,然而在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一线教师力量的强大。就一个社会而言某种意义上教师的素质就是教育的素质。下面就教师如何才能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记下点滴心得。
一、决定因素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政策提出,决定因素全在教师行为上,而决定教师行为的是教育观念和师德。
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鼓舞教师去实现教学追求。但在应试教育下,在现行选拔人才体制地长期误导下,学校只是通过单一的成绩来考评学生的优劣,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甚至把教师的薪水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家长评价孩子好坏也是看成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读书理念。于是屈膝投降于习惯势力和传统观念下的教师仍千方百计地抓尖子生求高分数,学生要么脸色苍白地疲于题海要么破罐破摔地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都严重地畸形发展,恶果是“高分低能”,甚至成为威害社会的毒瘤。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还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即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发展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这是应试教育难以做到的。这些新观念又必须是自然而然地发自每个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才能转变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需自觉地去树立或是转变业已形成的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做到教育以人为本。同时还要借助自身职业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社会上宣扬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必备的社会氛围。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为外在的对教师行为的导向作用与内在的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已、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教师的言行,道德行为不仅反映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这种影响,包括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学生的间接教育。这种直接和间接教育,自然会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无法估量影响。而应试教育的害处在于其教育性质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教育目的是选拔与淘汰,只重视成绩突出的尖子生,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学校升学率的提高,其结果是不仅戕害了尖子生,也造成大多数受教育者素质不高。若想达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教师必需严格地用师德标准来要求规范自我,身体历行。真正地做到:“正人先正已”, “身正为范”; “严而有度”,“严中有爱”; 树立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教师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很大的。“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形象地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这种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就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怎样来看教师的,他们在教师身上看见和发现了什么,每一个教育者和整个教师集体在学生面前表现了人的品质的哪个方面。能够迫使每一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就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化人格化,通过教师的个性和教师的群体风貌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的教育对青少年终生都会产生不可磨灭地影响,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良好师德的培养一方面依赖于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更需要把好教师队伍的入门关。在评价一人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时必需把其“德”作为重点来考查。
二、重要因素
“师能”包含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师能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素质教育的载体。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似乎大可不必担心教师会在自己的业务上捣浆糊,而事实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学历,低水平,有学历,无能力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着,尤其是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农牧区教师队伍的这种现像更为严重。所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要求教师必需在师能上不断地完善提高。
文化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对他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地影响,而且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教书育人”的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学高为师”。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解不了小学数学习题,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懂“集合”概念,胜任小学自然课的教师不多,原因是不懂一般的自然知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文化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文化素质低的教师,又怎能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依然是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业务素质也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概括地讲,就是要求教师掌握“三本书”,练好“五项技巧”,具备“五种技能”。
掌握好“三本书”:
每位教师都要懂教学大纲,熟悉教材,通晓教学参考书。掌握教材体系,了解知识点,利用教学参考书的说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练好的“五项技巧”:
讲——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会说普通话,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
写——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要写得美观大方。
画——简笔画采用直观绘画,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
演——自制教具,会使用电教仪器、试验等器材。
作——教态和蔼,自然大方。
具备的“五种技能”:
说——说出每节课的目的(标)、教学程序和方法、学法指导及板书设计。
评——科学、正确地评议课堂教学。
写——撰写科研、教研论文。
管——能管理学生、班级,引导学生和班集体健康向上。
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不断学习和探索最佳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必须实现两个“飞跃”:一是由单一的文化知识教学向大容量的综合知识传授的飞跃;二是由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向各种能力培养的飞跃,为了实现这两个飞跃,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文化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发生量与质的变化,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