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城区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建设情况
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城区,对于城市管理信息化要求标准相对较高;而且区内平房区、低洼区相对较多,降雨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特别,在北京夏季城市中心区域热岛效应较强背景下,相对周边我区降雨量往往较大,更需要有较高速的响应依据;而市气象局在西城区也只有5个监测点,这样的宏观精度对于精细化城市管理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为弥补市级雨量监测点少的不足,满足当前城市防汛监测工作的精细化需要,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利用传感器技术建立自主的雨情监测网络。
该雨情监测网络由部署在西城区的平房院落、低洼区域的34个监测点组成的,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点,实现了西城区50平方公里15个街道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每个街道都有2-3个监测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实现了实时降雨量展示,历史雨量查询、统计,重大雨情短信提醒等功能,可为全区日常城市管理与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近期,随着系统建设的部署与应用,西城区降雨量精细化的监测得以实现。在原有桌面Web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雨量监测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手机端按街道、按站点的实时雨量查询与地图展示,更好地支持目前的移动应用。
通过自建监测网络实现降雨量监控,一改传统地使用气象部门提供数据进行监测的局面,监测的针对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另外,以这些监测数据为参照,探索研究降雨量与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近期雨情分析
北京的汛期一般是从6月1日开始,到9月15日左右结束。所以,结合实际监测数据情况,这里选取分析时间为从6月1日(00:00:00)到6月30日(23:59:59),共30天。
在这30天中,我区主要以短时雷阵雨天气为主,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总雨量为166.2mm,与历史同期比较偏多30%左右,降雨天数为11天,前后降雨共14次,其中,小雨8场,中雨5场,暴雨1场。其中,6月下旬的降雨量为133.1毫米,接近于该月总降雨的80%。
最大降雨出现在6月25日,全区平均降雨量为74.4mm,达到暴雨级别(>=50mm);而对比同期北京市数据(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9.6mm),西城区超过平均值约50%,表明西城区属于北京市降雨较强区域;监测站点最大值出现在马连道东街站,为108mm,超过市平均降雨量1倍以上;街道最大雨量值出现在广外街道,值为90mm,也超过市平均降雨量80%以上;表明了空间上极度不均状况。而在强降雨时间分布来看,降雨量最大的马连道东街站在6月25日凌晨1点15分到3点05分1个小时50分钟内降了大约90mm的雨;特别,凌晨1点15分后的5分钟内降了25mm雨,2点25分后半个小时内降了50mm雨,雨量非常集中,这种强降雨极容易造成路面塌陷、房屋漏雨、树木倒塌等问题(在6月26日的第119期《西城值班快报》“25日9时许,广外医院西30米人行步道处发生2处塌陷,塌陷是由于地铁7号线在建设施工中,地面管线改移回填没有夯实、遇连续下雨而成”)。这样,可以看出我区降雨不仅空间上是不均衡的,在时间上也是常常是疾风骤雨为主。
三、汛期城市管理特征分析
总体来说,6月的城市管理工作受夏季季节特征影响明显。由于夏季降雨逐渐增多,常会出现明显增长的城市管理案件。如在6月份的高增长案件排名中,道路积水较上月增长650%,排名第一,路面塌陷较上月增长137%,排名第三,呈现明显汛期特征。
(一)降雨量与某些类型案件具有明显相关性
通过分析降雨时段内同期城市管理案件数据,发现某些案件发生数量与雨量有明显正比关系。这里,统计了井盖类部件、古树和行道树、道路破损、道路积水、路面塌陷、下水道堵塞以及道路积水共6类案件,看出均发生较大增长,其案件数量与雨量呈正比例关系;同时部分案件数量变化因为雨量影响又有其延续性。
具体案件情况如下:
1.路面塌陷
路面塌陷案件不仅仅在降雨当天发生较多,而且往往是在雨后一天,2天,甚至3-5天后发生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如6月3日中雨路面塌陷只有3起,而6月4日达到8起;6月25日由于西城区普降暴雨发生了27起,接下来26日,27日分别达到12起,11起。另外,统计后发现大部分道路塌陷以及积水基本发生在区属道路上,市属道路相对较少,说明市属道路养护工作比较到位。这里建议区属道路管理部门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修复。
2.下水道堵塞或破损
此类案件在降雨中也是高发案件,但统计中发现总体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单次降雨后发生案件次数也不高,最大的即6月25日暴雨后2天每天7起,说明西城区对于下水道疏通工作见了实效,有效预防了雨季来临后的降雨引发下水道堵塞和破损。
3. 道路积水
统计中发现道路积水也有一定的积累效应,往往是较长时间持续降雨或者较短时间迅猛降雨易诱发该类案件。由于6月份我区80%的降雨发生在下旬,所以同期也发生了90%以上的道路积水,而且与降雨量变化非常一致,应及时提醒排水部门注意。
(二)路面塌陷等典型案件与降雨量等级关系密切
通过对不同等级雨量与路面塌陷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一般长期无雨情况下极少发生路面塌陷,即使偶尔发生也数量很少;而小雨时发生数量一般在5起左右,如6月28日小雨发生6起;中雨时一般在10起左右,6月26日中雨,发生了12起;大雨以上一般会产生延后期情况,而且跟雨量十分相关,前期雨量越大,后期发生塌陷的数量则越多,这是因为连续的降雨让不仅导致路面积水较多、而后的房屋渗漏、雨水倒灌的情况,从而诱发路面吸水饱和产生地面塌陷。比如6月25日大雨就发生了27起,而由于7月9日,7月10连续暴雨和大雨,所以即使11日为小雨,却也发生了18起。而7月21日至22日期间的大暴雨更是导致了7月22日、23日两天分别出现了55起和24起路面塌陷。 (三)汛期与非汛期案件发生频率明显不同
通过与今年前期(3-5月)进行环比,我们发现在6月份,除井盖类案件外其余案件类型发生数量都发生了增长,特别路面塌陷和树木倒伏等增长了近一倍,道路积水增长了更为明显,充分说明雨季到来对城市管理部门相关工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四)降雨相关案件分布较为集中
统计中发现降雨相关的案件在地域上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6月中每个街道平均发生35个案件(5类与雨量相关),超过平均值的主要有6个街道,分别是大栅栏街道、广安门外街道、金融街街道,牛街街道、什刹海街道、西长安街街道。
而通过对各类案件排名前三的街道统计发现,案件多发集中在主要4个街道,大栅栏街道、广安门外街道、金融街街道以及牛街街道,其中以大栅栏街道和广安门街道最为集中。大栅栏街道在道路破损、路面塌陷案件都排名第一,在井盖类部件以及下水道堵塞或破损均位于第三;广安门街道在下水道堵塞或破损排名第一,路面塌陷排名第二,道路积水排名第三,可见这两个街道都需要在汛期进一步加强综合整治工作。而单项的案件来说,月坛街道和陶然亭街道需要注意井盖类部件的案件的处理;金融街街道需要注意道路积水的控制。
(五)降雨相关的紧急案件数量占同期比重大
从6月紧急案件情况来看,与降雨相关紧急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井盖类问题发生了40件,占所有紧急案件的73%,路面塌陷发生了10件,占所有紧急案件的18%,其他紧急事件5件。与降雨相关的案件占90%以上,由此看出降雨相关紧急案件占同期案件比重很大,应予以重视。
(六)与去年同期比较部分案件明显增多
通过与去年同期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部分案件明显增多。如下水道堵塞或破损、道路积水案件呈明显增长趋势,与同期相比,案件发生率几乎增加数倍,说明随着雨水集中的影响,城市案件与降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部分事件明显减少,例如道路破损,说明去年采取预防案件发生的措施有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城市案件的发生与降雨两者休戚相关,降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发生率。我们在充分把握降雨与城市案件之间的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及时、稳健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城市案件的发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几点建议
1、加强雨情监控与防汛关系研究工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进行各类案件的专题分析,进一步掌握雨情与案件发生的规律,提出科学建议,并形成制度,能够为其他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最权威、最详实的参考资料;充分积累雨情数据和防汛预案,确定发送实时雨情短信的人群,同时为防汛指挥的相关领导安装雨情监控手机端,便于防汛工作的全面开展。
2、有针对性地做好雨季重点案件隐患巡查工作。针对路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铁沿线的现状,应在降雨后及时通知地铁施工单位加强隐患点的监控和巡查,并制定应对雨季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针对当前道路破损主要集中在区属道路的现状,建议区属道路养护单位在雨季开始前,开展道路专项检查工作以应对各类道路破损问题,雨季中对一些破损面积较小、修复存在困难的问题,也要由道路养护单位采取临时措施,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3、应高度重视汛期引发各类紧急事件,防止问题影响加剧。一是要做好对雨水箅子、雨污水井盖周边破损处理与疏通工作,确保各类排水(污)设施的畅通无阻;二是要及时修补、恢复路面平整,确保人车安全通行。三是要重视低洼院落及危旧房屋整体翻建和修缮工程以及轨道交通施工场地安全,消除消防、综合治安、塌方等安全隐患,做好防汛应急预案,确保安全度汛。
4、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提高对防汛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措施包括:以本年度雨季中整体监控情况为参照对全区重点区域适度增加雨量监测点,使得监测网络适当加密;与预警相结合建立相应防汛风险评估预警模型,为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用数据挖掘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掌握降雨量与城市管理案件之间规律的能力,实现与防汛相关日常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责任编辑:笛音)
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城区,对于城市管理信息化要求标准相对较高;而且区内平房区、低洼区相对较多,降雨又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特别,在北京夏季城市中心区域热岛效应较强背景下,相对周边我区降雨量往往较大,更需要有较高速的响应依据;而市气象局在西城区也只有5个监测点,这样的宏观精度对于精细化城市管理显然是不够用的。所以,为弥补市级雨量监测点少的不足,满足当前城市防汛监测工作的精细化需要,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利用传感器技术建立自主的雨情监测网络。
该雨情监测网络由部署在西城区的平房院落、低洼区域的34个监测点组成的,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点,实现了西城区50平方公里15个街道的全面覆盖,保证了每个街道都有2-3个监测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雨量收集和监测系统,实现了实时降雨量展示,历史雨量查询、统计,重大雨情短信提醒等功能,可为全区日常城市管理与防汛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决策支撑。近期,随着系统建设的部署与应用,西城区降雨量精细化的监测得以实现。在原有桌面Web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雨量监测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手机端按街道、按站点的实时雨量查询与地图展示,更好地支持目前的移动应用。
通过自建监测网络实现降雨量监控,一改传统地使用气象部门提供数据进行监测的局面,监测的针对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另外,以这些监测数据为参照,探索研究降雨量与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的密切关系,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近期雨情分析
北京的汛期一般是从6月1日开始,到9月15日左右结束。所以,结合实际监测数据情况,这里选取分析时间为从6月1日(00:00:00)到6月30日(23:59:59),共30天。
在这30天中,我区主要以短时雷阵雨天气为主,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总雨量为166.2mm,与历史同期比较偏多30%左右,降雨天数为11天,前后降雨共14次,其中,小雨8场,中雨5场,暴雨1场。其中,6月下旬的降雨量为133.1毫米,接近于该月总降雨的80%。
最大降雨出现在6月25日,全区平均降雨量为74.4mm,达到暴雨级别(>=50mm);而对比同期北京市数据(全市平均降雨量为49.6mm),西城区超过平均值约50%,表明西城区属于北京市降雨较强区域;监测站点最大值出现在马连道东街站,为108mm,超过市平均降雨量1倍以上;街道最大雨量值出现在广外街道,值为90mm,也超过市平均降雨量80%以上;表明了空间上极度不均状况。而在强降雨时间分布来看,降雨量最大的马连道东街站在6月25日凌晨1点15分到3点05分1个小时50分钟内降了大约90mm的雨;特别,凌晨1点15分后的5分钟内降了25mm雨,2点25分后半个小时内降了50mm雨,雨量非常集中,这种强降雨极容易造成路面塌陷、房屋漏雨、树木倒塌等问题(在6月26日的第119期《西城值班快报》“25日9时许,广外医院西30米人行步道处发生2处塌陷,塌陷是由于地铁7号线在建设施工中,地面管线改移回填没有夯实、遇连续下雨而成”)。这样,可以看出我区降雨不仅空间上是不均衡的,在时间上也是常常是疾风骤雨为主。
三、汛期城市管理特征分析
总体来说,6月的城市管理工作受夏季季节特征影响明显。由于夏季降雨逐渐增多,常会出现明显增长的城市管理案件。如在6月份的高增长案件排名中,道路积水较上月增长650%,排名第一,路面塌陷较上月增长137%,排名第三,呈现明显汛期特征。
(一)降雨量与某些类型案件具有明显相关性
通过分析降雨时段内同期城市管理案件数据,发现某些案件发生数量与雨量有明显正比关系。这里,统计了井盖类部件、古树和行道树、道路破损、道路积水、路面塌陷、下水道堵塞以及道路积水共6类案件,看出均发生较大增长,其案件数量与雨量呈正比例关系;同时部分案件数量变化因为雨量影响又有其延续性。
具体案件情况如下:
1.路面塌陷
路面塌陷案件不仅仅在降雨当天发生较多,而且往往是在雨后一天,2天,甚至3-5天后发生量保持较高的水平:如6月3日中雨路面塌陷只有3起,而6月4日达到8起;6月25日由于西城区普降暴雨发生了27起,接下来26日,27日分别达到12起,11起。另外,统计后发现大部分道路塌陷以及积水基本发生在区属道路上,市属道路相对较少,说明市属道路养护工作比较到位。这里建议区属道路管理部门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修复。
2.下水道堵塞或破损
此类案件在降雨中也是高发案件,但统计中发现总体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单次降雨后发生案件次数也不高,最大的即6月25日暴雨后2天每天7起,说明西城区对于下水道疏通工作见了实效,有效预防了雨季来临后的降雨引发下水道堵塞和破损。
3. 道路积水
统计中发现道路积水也有一定的积累效应,往往是较长时间持续降雨或者较短时间迅猛降雨易诱发该类案件。由于6月份我区80%的降雨发生在下旬,所以同期也发生了90%以上的道路积水,而且与降雨量变化非常一致,应及时提醒排水部门注意。
(二)路面塌陷等典型案件与降雨量等级关系密切
通过对不同等级雨量与路面塌陷案件的统计分析,发现二者关系十分密切。一般长期无雨情况下极少发生路面塌陷,即使偶尔发生也数量很少;而小雨时发生数量一般在5起左右,如6月28日小雨发生6起;中雨时一般在10起左右,6月26日中雨,发生了12起;大雨以上一般会产生延后期情况,而且跟雨量十分相关,前期雨量越大,后期发生塌陷的数量则越多,这是因为连续的降雨让不仅导致路面积水较多、而后的房屋渗漏、雨水倒灌的情况,从而诱发路面吸水饱和产生地面塌陷。比如6月25日大雨就发生了27起,而由于7月9日,7月10连续暴雨和大雨,所以即使11日为小雨,却也发生了18起。而7月21日至22日期间的大暴雨更是导致了7月22日、23日两天分别出现了55起和24起路面塌陷。 (三)汛期与非汛期案件发生频率明显不同
通过与今年前期(3-5月)进行环比,我们发现在6月份,除井盖类案件外其余案件类型发生数量都发生了增长,特别路面塌陷和树木倒伏等增长了近一倍,道路积水增长了更为明显,充分说明雨季到来对城市管理部门相关工作有着明显的影响。
(四)降雨相关案件分布较为集中
统计中发现降雨相关的案件在地域上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6月中每个街道平均发生35个案件(5类与雨量相关),超过平均值的主要有6个街道,分别是大栅栏街道、广安门外街道、金融街街道,牛街街道、什刹海街道、西长安街街道。
而通过对各类案件排名前三的街道统计发现,案件多发集中在主要4个街道,大栅栏街道、广安门外街道、金融街街道以及牛街街道,其中以大栅栏街道和广安门街道最为集中。大栅栏街道在道路破损、路面塌陷案件都排名第一,在井盖类部件以及下水道堵塞或破损均位于第三;广安门街道在下水道堵塞或破损排名第一,路面塌陷排名第二,道路积水排名第三,可见这两个街道都需要在汛期进一步加强综合整治工作。而单项的案件来说,月坛街道和陶然亭街道需要注意井盖类部件的案件的处理;金融街街道需要注意道路积水的控制。
(五)降雨相关的紧急案件数量占同期比重大
从6月紧急案件情况来看,与降雨相关紧急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井盖类问题发生了40件,占所有紧急案件的73%,路面塌陷发生了10件,占所有紧急案件的18%,其他紧急事件5件。与降雨相关的案件占90%以上,由此看出降雨相关紧急案件占同期案件比重很大,应予以重视。
(六)与去年同期比较部分案件明显增多
通过与去年同期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部分案件明显增多。如下水道堵塞或破损、道路积水案件呈明显增长趋势,与同期相比,案件发生率几乎增加数倍,说明随着雨水集中的影响,城市案件与降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部分事件明显减少,例如道路破损,说明去年采取预防案件发生的措施有了一定的成效。
综上,城市案件的发生与降雨两者休戚相关,降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件的发生率。我们在充分把握降雨与城市案件之间的客观规律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及时、稳健的措施,预防和减少城市案件的发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四、几点建议
1、加强雨情监控与防汛关系研究工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进行各类案件的专题分析,进一步掌握雨情与案件发生的规律,提出科学建议,并形成制度,能够为其他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最权威、最详实的参考资料;充分积累雨情数据和防汛预案,确定发送实时雨情短信的人群,同时为防汛指挥的相关领导安装雨情监控手机端,便于防汛工作的全面开展。
2、有针对性地做好雨季重点案件隐患巡查工作。针对路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铁沿线的现状,应在降雨后及时通知地铁施工单位加强隐患点的监控和巡查,并制定应对雨季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针对当前道路破损主要集中在区属道路的现状,建议区属道路养护单位在雨季开始前,开展道路专项检查工作以应对各类道路破损问题,雨季中对一些破损面积较小、修复存在困难的问题,也要由道路养护单位采取临时措施,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3、应高度重视汛期引发各类紧急事件,防止问题影响加剧。一是要做好对雨水箅子、雨污水井盖周边破损处理与疏通工作,确保各类排水(污)设施的畅通无阻;二是要及时修补、恢复路面平整,确保人车安全通行。三是要重视低洼院落及危旧房屋整体翻建和修缮工程以及轨道交通施工场地安全,消除消防、综合治安、塌方等安全隐患,做好防汛应急预案,确保安全度汛。
4、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提高对防汛期间城市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措施包括:以本年度雨季中整体监控情况为参照对全区重点区域适度增加雨量监测点,使得监测网络适当加密;与预警相结合建立相应防汛风险评估预警模型,为防汛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用数据挖掘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掌握降雨量与城市管理案件之间规律的能力,实现与防汛相关日常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责任编辑: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