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德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因此,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德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导行方法要自主化
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知识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这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因此,在德育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或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增强角色体验,深入感悟;或注重拓展渠道,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的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二、导行过程要科学化
1.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导行过程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在上课时,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三、导行途径要网络化
1.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来进行,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
2.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除了要在学校内进行训练以外,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如: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从而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3.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德育教学要贯彻“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的原则,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导行形式要多样化
1.明理导行 。由于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并形成道德观念,从而明确行为方向。
2.规范导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榜样导行。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徐虎、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可以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身边的榜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同学中的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评价导行。运用评价进行导行,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能够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恰当地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并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5.竞赛导行。在德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可以使德育教学活动化。教学中可以举行辩论会、擂台赛和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
五、导行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德育教学如果一味主张“正确答案”,就会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导行时一定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导行内容更加接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导行方法要自主化
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知识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这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因此,在德育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或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或增强角色体验,深入感悟;或注重拓展渠道,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的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二、导行过程要科学化
1.导行过程要遵循儿童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导行过程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在上课时,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三、导行途径要网络化
1.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晨会、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来进行,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
2.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除了要在学校内进行训练以外,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如: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从而督促学生在家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劳动中强化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3.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德育教学要贯彻“课堂明理,课外导行”的原则,多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导行形式要多样化
1.明理导行 。由于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并形成道德观念,从而明确行为方向。
2.规范导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榜样导行。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徐虎、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可以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身边的榜样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同学中的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4.评价导行。运用评价进行导行,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能够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恰当地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并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5.竞赛导行。在德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可以使德育教学活动化。教学中可以举行辩论会、擂台赛和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
五、导行内容要生活化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德育教学如果一味主张“正确答案”,就会使他们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感到无法适从。因而,在导行时一定不要回避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种种矛盾,让导行内容更加接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