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许多年了,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总觉得力不从心,不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不论是科技文阅读还是文艺文阅读,不论是平时教学还是应试测验都让人不乐观,也不轻松,甚至还发现厌学者未必阅读水平差,认真的阅读未必答题能力强。这难免让人产生困惑:语文教师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以提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阅读考题不产生畏惧心理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一、阅读在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到了高中阶段,“听”的途径多了,不一定只听在课堂,听在教师,“说”似乎更为淡化,只有“读”和“写”比较实在。教师把力量多集中在这两方面上,然而,学生却抱怨自己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佳。教师只能引名言,讲道理,如“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才能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好像读是为了写,既然不爱写,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好就没有必要读,也就不喜欢读,阅读似乎成了写作的前因或附属品。
再者,在高考阅读设题导向的影响下,教师在给学生讲析一篇优秀的文言文时,就可能陷入“读—译—抄—背”的模式中,让学生记实词,辨虚词,理解古今词,积累特殊句等,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派上用场。至于文章中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显得不很重要了,顾得上说说,没时间就免了。
怎样将得分“本领”和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到一个理想的水平上,这一直是笔者心中的一个困惑。过硬的阅读能力的大前提是多读,爱读,在阅读中感悟,受益。就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善于阅读者为数不少,他们也许片面地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考试,不考试就没有必要在阅读上浪费时间。学生这种赤裸裸的功利性其根源仍在我们的高考指挥棒,仍然是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在作怪。
笔者认为,有可能的话在高中的一、二年级,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忽略一些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巧,去侧重于文章中的文化含量 和人文性,以此来浇灌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丰富他们的心灵。不要让他们顶着 “无形皮鞭”的问题去肢解文章,甚至猜测“标准”或“参考”答案,不要让他们为了寻找分数去阅读,而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培养心志。
二、阅读教学的引导和境界
毋庸质疑,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绝大多数堪称范文《文言读本》、《文学作品选读》中的文章,佳作居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能适时适当地指导,让学生独立阅读,精心思考,进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经典中的经典所在,就是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并紧密贴近现代生活,以教者对文本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领着他们走进文本,试着和先贤智者谈心交流,让作品激活他们的心路,滋润他们的心田,逐渐改善其心志,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力求给学生当向导,当导游。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最好的文章,让他们辨别真爱大美,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品位高雅。
所谓境界,一是说事物的“境况层次”,二是说事物的“范围类别”。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开拓视野,提升高度,教师可以将同作者不同作品、不同时代相同作品、相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综合比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提升能力,让学生对“案头山水”、“地上文章”,对自然人文,对民族文化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培养情感,在健康积极的情感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不要费心地去研究考题中的出题角度,预测设题的方向等“技术”问题,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效果。
三、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基础,语文教学是基础的基础,它的应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师都明白“涵泳工夫兴味长”和审美的关系,那么,他们就应该设法培养学生“涵泳”的习惯。对于今天在应试教育中忙着做题、考试、抓分数的学生而言,潜心阅读、精心欣赏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陌生。因此,教师就更需要用更多的激情来引导学生。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要把对职业的懈怠感降到最低,不要做没有激情的“大麻袋”。以最大可能,最多的办法调动情绪,在情感的磁场中,唤醒大家的良知,注入生机,启迪智慧,让阅读取得开卷有益的效果。
写作和阅读的文本“若即若离”,阅读中不忘某篇文章的“似曾相识”,穿越时空又脚踏实地,复读经典还联系当今,这些阅读的做法也许被人认可,笔者正在教学中实践着,但愿努力会有好结果。
甘肃省平凉市望台巷2号 平凉第一中学(744000)
一、阅读在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是围绕着听、说、读、写来展开的,到了高中阶段,“听”的途径多了,不一定只听在课堂,听在教师,“说”似乎更为淡化,只有“读”和“写”比较实在。教师把力量多集中在这两方面上,然而,学生却抱怨自己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不佳。教师只能引名言,讲道理,如“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多读才能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等。好像读是为了写,既然不爱写,不想写,不会写,写不好就没有必要读,也就不喜欢读,阅读似乎成了写作的前因或附属品。
再者,在高考阅读设题导向的影响下,教师在给学生讲析一篇优秀的文言文时,就可能陷入“读—译—抄—背”的模式中,让学生记实词,辨虚词,理解古今词,积累特殊句等,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派上用场。至于文章中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显得不很重要了,顾得上说说,没时间就免了。
怎样将得分“本领”和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到一个理想的水平上,这一直是笔者心中的一个困惑。过硬的阅读能力的大前提是多读,爱读,在阅读中感悟,受益。就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不善于阅读者为数不少,他们也许片面地认为阅读就是为了考试,不考试就没有必要在阅读上浪费时间。学生这种赤裸裸的功利性其根源仍在我们的高考指挥棒,仍然是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在作怪。
笔者认为,有可能的话在高中的一、二年级,教师应鼓励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忽略一些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巧,去侧重于文章中的文化含量 和人文性,以此来浇灌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丰富他们的心灵。不要让他们顶着 “无形皮鞭”的问题去肢解文章,甚至猜测“标准”或“参考”答案,不要让他们为了寻找分数去阅读,而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培养心志。
二、阅读教学的引导和境界
毋庸质疑,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绝大多数堪称范文《文言读本》、《文学作品选读》中的文章,佳作居多。问题在于教师是否能适时适当地指导,让学生独立阅读,精心思考,进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经典中的经典所在,就是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并紧密贴近现代生活,以教者对文本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领着他们走进文本,试着和先贤智者谈心交流,让作品激活他们的心路,滋润他们的心田,逐渐改善其心志,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力求给学生当向导,当导游。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说:“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欣赏最好的文章,让他们辨别真爱大美,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品位高雅。
所谓境界,一是说事物的“境况层次”,二是说事物的“范围类别”。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开拓视野,提升高度,教师可以将同作者不同作品、不同时代相同作品、相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综合比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拓展、提升能力,让学生对“案头山水”、“地上文章”,对自然人文,对民族文化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培养情感,在健康积极的情感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不要费心地去研究考题中的出题角度,预测设题的方向等“技术”问题,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效果。
三、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基础,语文教学是基础的基础,它的应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语文教师都明白“涵泳工夫兴味长”和审美的关系,那么,他们就应该设法培养学生“涵泳”的习惯。对于今天在应试教育中忙着做题、考试、抓分数的学生而言,潜心阅读、精心欣赏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陌生。因此,教师就更需要用更多的激情来引导学生。用魏书生的话说,就是要把对职业的懈怠感降到最低,不要做没有激情的“大麻袋”。以最大可能,最多的办法调动情绪,在情感的磁场中,唤醒大家的良知,注入生机,启迪智慧,让阅读取得开卷有益的效果。
写作和阅读的文本“若即若离”,阅读中不忘某篇文章的“似曾相识”,穿越时空又脚踏实地,复读经典还联系当今,这些阅读的做法也许被人认可,笔者正在教学中实践着,但愿努力会有好结果。
甘肃省平凉市望台巷2号 平凉第一中学(7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