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成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在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不断闪亮登场的今天,语文教学更需要不断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现代社会是住息社会,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随之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春》一文时,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观念等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首先课文的朗读,可播放配有轻松欢快曲调的录音朗诵,将学生带进浓厚的春的气息之中,使他们学习兴趣倍增。从审美的角度讲,借助视听形象的介入,可使学生充分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因而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春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为学生在文中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这就足以说明,运用配乐朗诵作为教学的导入就等于为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搭建了一座桥梁。
其次在赏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时候,可制成光碟,再配上风声、雨声、鸟叫声及儿童嬉戏声,在课堂上一边讲析,一边播放展示给学生们。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乡村学生来说,无疑是大开眼界。使他们从以往的“审美疲劳”中获得全新的审美形象,既生动鲜明,又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到了知识。这一点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既注重人文性,又注重审美性。
2.运用修辞手法渗透审美教育
课文在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图景时,作者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描绘春草图时用拟人手法,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仿佛使人看到了小草们争先恐后地来到人间感受“春”的身影。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奇认为:“审美形式具有拟人化特征。”他的解释就是由内部向外部,由人向自然界投射精神活动。而文中的拟人正是作者向描写对象“小草”投射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这种手段,被描写对象“小草”就纳入到“人”这个中心领域中来,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老师也因此更容易实施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了。
还有在写春雨图这段时,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春雨“多”“密”“细”的特点,并由此让人联想到“春雨贵如油”“春雨滋润,万物复苏”。接着作者描写雨中的景致,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春雨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文中还有排比手法的运用,长短句式的变换,使得文章在朗读时,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从而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一种音乐美的陶冶。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语文修辞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随着视野的开阔不断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也将不可估量。如果想 做一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丰富美学知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通过审美教育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审美教育不在于培养几个艺术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敏锐观察力、丰富个性、高尚审美情趣的四有新人。其目的是以敏锐的直觉把握力,调动学生的丰富记忆力和内在感情,保证语文教学中“文”“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有智慧而又有高尚情趣的学生。
收稿日期:2008-05-28
在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不断闪亮登场的今天,语文教学更需要不断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浅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现代社会是住息社会,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随之走进我们的课堂。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春》一文时,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审美观念等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首先课文的朗读,可播放配有轻松欢快曲调的录音朗诵,将学生带进浓厚的春的气息之中,使他们学习兴趣倍增。从审美的角度讲,借助视听形象的介入,可使学生充分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感知。因而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春之间的情感距离,也为学生在文中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这就足以说明,运用配乐朗诵作为教学的导入就等于为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搭建了一座桥梁。
其次在赏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时候,可制成光碟,再配上风声、雨声、鸟叫声及儿童嬉戏声,在课堂上一边讲析,一边播放展示给学生们。这种耳目一新的教学模式,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乡村学生来说,无疑是大开眼界。使他们从以往的“审美疲劳”中获得全新的审美形象,既生动鲜明,又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到了知识。这一点也体现了素质教育既注重人文性,又注重审美性。
2.运用修辞手法渗透审美教育
课文在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图景时,作者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描绘春草图时用拟人手法,写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仿佛使人看到了小草们争先恐后地来到人间感受“春”的身影。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奇认为:“审美形式具有拟人化特征。”他的解释就是由内部向外部,由人向自然界投射精神活动。而文中的拟人正是作者向描写对象“小草”投射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这种手段,被描写对象“小草”就纳入到“人”这个中心领域中来,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老师也因此更容易实施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了。
还有在写春雨图这段时,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春雨“多”“密”“细”的特点,并由此让人联想到“春雨贵如油”“春雨滋润,万物复苏”。接着作者描写雨中的景致,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春雨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课文中还有排比手法的运用,长短句式的变换,使得文章在朗读时,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从而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一种音乐美的陶冶。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语文修辞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随着视野的开阔不断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也将不可估量。如果想 做一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丰富美学知识。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通过审美教育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审美教育不在于培养几个艺术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敏锐观察力、丰富个性、高尚审美情趣的四有新人。其目的是以敏锐的直觉把握力,调动学生的丰富记忆力和内在感情,保证语文教学中“文”“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培养有智慧而又有高尚情趣的学生。
收稿日期: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