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模式下传媒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对编辑出版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针对性地探究了目前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原因,以期本专业能够在“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培养模式 专业能力发展 业界需求
  
  “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陕西师范大学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进行的重大教学改革,2010届是在该模式下毕业的第一届本科毕业学生。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2010届学生,笔者综合考察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发现无论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专业实习还是就业和考研,结果出现了似乎与改革初衷相悖的情况。那么,改革背景下的传媒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现状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传媒类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现状
  教育部于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①为了顺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陕师大于2006年开始进行“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实行“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原则上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陕师大编辑出版专业开办于2002年,在“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发展已有四年,但从2010届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四年学习的总体情况看,培养效果并不显著,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院系归属感和专业认同感。陕师大“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前两年在基础部接受通识教育,后两年在院系接受专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目的。但现状是,学生在基础部两年后回到院系学习专业知识时,却出现了心理孤独,无归属感,情绪低落,拒绝沟通,学习无积极性等问题。笔者对陕师大2006级编辑出版专业30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认为在大三回到院系学习后,明显感觉没有归属感,曾经出现过心理孤独等问题;77.6%学生认为在院系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提不起来;66.7%的学生认为基础部的两年学习,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缺乏专业课程的引导,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基础部(雁塔校区)学习的两年,出现课堂上拒绝和老师沟通、师生信任不足,逃课严重等现象。这说明,“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和过渡问题。
  2、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笔者对陕师大2006级编辑出版专业30名毕业生对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仅有26.7%的学生表示满意。部分教师也表示,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表示,在基础部的两年通识教育中,专业理论教育介入不深,只是针对性的开设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最强烈的两年中,没有引导他们了解行业需求,学习相关专业软件。大三进入院系再学习专业课程,就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专业软件方面的学习,因为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学好。但现状是,大三第一学期刚入院系学生需要适应周边变化了的环境,第二学期很多同学就开始考虑考研或者是就业问题,就很难把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特别是对选择就业的同学,在专业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了解当中,同学们对行业需求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那时再集中精力投身学习软件课程,时间就显得特别紧。
  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够。编辑出版学生所应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具有一定的出版市场理念,能从市场发现选题、策划选题并驾驭选题,还能够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新的知识,在对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现状是,编辑出版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4、毕业生就业情况稍逊往年,考研情况不容乐观。截止目前,陕师大2010届编辑出版毕业生(30人)的就业情况是87%,其中多数同学从事的是非传媒、非出版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事实。《华商报》某部门主任曾坦言,编辑出版毕业生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和编辑出版基本知识,但是没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加之实际操作技能欠缺,学历水平偏低,所以报社在招聘编辑时,不看好编辑出版本科毕业生。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也有毕业生谈到:那些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等事业单位招聘编辑的条件要么是硕士以上学历,要么是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如中文、历史、经济等,这些都是毕业生无法改变的;还有就是一些民营的广告公司等单位招聘的条件几乎都是要求必须会使用一定的操作软件,自己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专业的操作能力。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自我定位较高,不愿意到民营单位和个体工作室就业,认为不稳定,工资待遇低,发展前景不大等,一直将就业目标锁定在事业单位和国有单位。理论高度不如研究生,技能操作不如专科生,没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等,这些都使得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通识教育模式下传媒专业学生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1、学院与基础部管理脱节,导师制效果不明显。学生缺乏院系归属感与专业认同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院与基础部没有实现教学、管理的有效协调。“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前两年不分院系在基础部接受通识教育,一方面基础部极力淡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院系归属,让学生在淡化专业的大氛围中学习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院在长安校区,基础部在雁塔校区,学院与基础部的学生几乎处于无沟通状态,也难以形成实质性的院系影响。虽然在大二时开设了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但也仅限于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短暂的交流,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职业教育。可以说,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学习潜力和可塑性都很强,两年的时间对基础部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但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院系接触,在第三年回到院系学习后,没有专业意识,缺乏职业素养的熏陶,加之周遭环境、学工人员到课程教师都有所变化,自然会对学院和专业产生陌生感,无法形成认同感。
  第二、没有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关规定》中指出:学校在一、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导师由各学院从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能为人师表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及离退休教师中遴选,应当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专业,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各学院要制定出《导师考核和管理办法》。②
  但导师制在执行上却没有落实到位。有的学生在校四年,除了第一次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见面之后,就几乎没有和导师见过面或交流过。学生在基础部不可能自主地对本专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只有在导师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中,才能逐渐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后两年回到院系学习才不会产生隔阂,以致影响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导师考核和管理办法》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学院向学生发放的《导师考核表》上,学生所反映的“有些导师缺乏和同学的沟通,不具备责任心”等事实也不被学院所重视。还有就是,现如今学校对于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重视至极,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很多教师平时忙于科研活动,没有太多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责任,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2、通识教育未能注意专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的有效兼顾。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都是通过专业课程而习得和提升的,如果教学质量不高,势必是导致学生在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知识的欠缺。
  “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期按学科大类培养,即入学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期进行专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体系。这使得在学生入学的前两年专业课程无法提前介入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基础部两年淡化专业的大氛围的学习中,没有针对性地受到专业引导和职业塑造,在进入院系进行专业培养时,缺乏前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思想熏陶,没有建立起专业认同感,缺乏专业理论基础,没有培养起对专业的一种热情和职业追求,最终导致学生在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时积极性不高。
  3、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陕师大“2 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模块在理论上强化了见习、实习和科研训练环节。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经费,实施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的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要求学生在第二、三学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以立项的形式,每学年至少独立开展或参与1个与学科专业或课程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完成2—3篇学年论文或综合设计,从而将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贯穿本科教育的整个进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问题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突出和落实实践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缺乏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到行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参与行业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不仅仅是死背一些理论知识,而是了解、掌握出版产业的发展动态和新理论、新知识。
  第二,毕业实习不到位。毕业实习对于学生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品质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实习放羊的现象。
  一方面,陕师大编辑出版专业实行的是自主散点实习,这种实习制度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问题就在于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从而降低了实习积极性;学校自主散点实习也给学生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由于不是有组织的实习,加之部分学生不注重毕业实习,就使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
  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实习期望过高,就造成了有实习单位可以去,但是学生看不上单位的问题。如部分学生自己找不到实习单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都在极力帮忙,推荐学生到业界去实习,但问题是,很多学生不乐意去。
  参考文献
  ①③刘玉清、张金桐,《适应业界需求的编辑出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9
  ②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有关规定[EB/OL].2006:[2010-5
  -09].http://lkb1.snnu.edu.cn/_info/content_10331.html
  (作者:朱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郝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关键词】手机电视 节目内容    随着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风生水起,手机电视业务引起了各方关注。毫无疑问,手机电视的出现将会丰富我们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填补日常工作生活中细碎的时间缝隙。这里面,高新科技的吸引力自不必说,手机电视有效而持久的美丽却更在于高科技所包装承载的精彩内容。人们会喜欢什么样的手机电视节目呢?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手机电视发展现况对此作一个整体性的分析。    一、手机电视作为新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柳琴的不断发展及改革,其演奏技法更加成熟和规范,在众多的演奏技法中,一个极其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就是柳琴的拨片控制。  拨片之于柳琴,就好比嗓子之于歌唱家。拨片的使用技巧也构成了柳琴演奏家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首完整的独奏曲必定会含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这些情感感受决定了音乐作品中音色的不同运用,而拨片的有效控制正是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由于每个人对于音乐内容、表现手法的不同理解,
【摘要】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举世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本文以中美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期间1006篇汶川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主题和报道态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汶川地震 新闻报道 《纽约时报》 《人民日报》    一、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
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胡适先生的“三味药”到底是什么?  一是“问题丹”。胡适认为它是每个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为了解决那些“时时引诱你去想他”的问题,你就会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之。  二是“兴趣散”。他说“每个人进入社会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的日益加快,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对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怎样办好民族报,使其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功能,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凉山 彝文 报纸 现状 思考    在我国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除汉语言媒体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以外,民族文字的新闻媒体在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也在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四川省凉山州的
诺贝尔从美国学习技术回来后,在父亲的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对炸药的研究。一天晚上,天气闷热。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汉森,突然在值班室被炸死。诺贝尔闻讯赶到现场。  地板上散落着许多被炸碎的厚玻璃片,一个直径很大的玻璃瓶瓶底,一个拴着打了结的钢琴弦的瓶盖。诺贝尔捡起一块碎片闻了闻,有酒精的味道。此外还发现了一块直径十五厘米的石头。现场没有找到可能引发爆炸的硝化甘油,没有火药,没有燃烧过的痕迹。死者躺在床上,
不能说的秘密  短短几天的时间,张永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七天前,张永带着自己的未婚妻罗岚去见父母,这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开始,可最后却成了一个噩梦的开端。  那一天,罗岚亲手杀死了张永的爸爸,而她给出的理由却更加令人惊悚。  张永永远都不会忘记,罗岚被关进精神病院时告诉自己的那句话:“你爸妈要谋杀我!我在手机里听到了,他们要谋杀我!”  张永以为,这只不过是可怜未婚妻的一句疯话而已。  可是七天
【摘要】媒介品牌构建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以四川卫视《5·12中国爱——爱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为例,浅析媒介运用活动营销策略助推品牌的构建。  【关键词】活动营销 媒介品牌 爱心活动  媒介品牌,是指“能为受众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或观看、收听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或节目,也指生产某种传媒产品的传媒单位”①。在当下激烈的电视媒体大战中,省级卫视媒体要脱颖而出,必须树立起自己的独特品牌。受众对媒体的接
【关键词】微雕 创新 继承    微雕,颐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微雕是我国古老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工艺品。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玉石、竹片或数毫米粗的头发丝等各种载体上进行雕刻,是以刀代笔,集书法、绘画、篆刻众家艺术之长于一体的超视觉艺术,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其镂刻的内容和意境。  微雕创作面积极小,没有相当的功底和熟练运用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雕刻
【关键词】安徽 谚语    谚语是一种定型而习用的现成用语,是我国几千年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祖国民间科学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又是记载着民族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安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一大批易说、易懂、易记、易传的丰富多彩的谚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  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工作者,我被深深地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