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6岁的李文江原是长春市二道区环保局局长。多年来,离开工作岗位的他,没有在家里享清福,而是用全部退休金和多年的积蓄,创办了以教育青少年为目的的全国首家民间“祖国日记室”。
李文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雇农家庭,从小生活贫困,是党的温暖关怀,让他一家过上了好的生活,也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李文江总是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哺育。
1999年,退养后的李文江从原来紧张的工作中闲下来,感到非常不适应。于是他不停地琢磨,想找点事情干,来回报社会。2000年7月8日,为纪念长春建城二百周年,《长春日报》出版了丝绸版,李文江不仅订了一份丝绸版,还买了100份当天的报纸。通过这次活动他不仅感到集报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办法,而且受到触动的他在心中也有了一个想法——自费建立全国首家民间“祖国日记室”。
其实,建立全国首家民间“祖国日记室”也不是李文江的一时头脑发热,因为他在社区活动中发现,很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校外活动阵地少,很多孩子都迷恋网吧,如果不加强青少年校外管理,给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活动园地,有些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更坚定了李文江建立“祖国日记室”的决心,让它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李文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过去他在家里表现得十分模范,工资全交,烟酒、麻将不沾,可自从建立“祖国日记室”,李文江将全部工资都用在收集资料上,多年来没再向家里交过一分钱生活费,不仅如此,他还为购买书报贴进了先前的积蓄,并且拿出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作为工作室和收藏室,而他和老伴却蜗居在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李文江的生活也因创办“祖国日记室”而简朴到了吝啬的程度,吃穿行都变得非常节省,几年来没添置过一件衣服,没出门旅行过一次,没看过一场电影,没吃过一次寿宴……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上。
不管刮风下雨,李文江都要骑上一辆破自行车逛旧书市。有一次,李文江由于连续几天跑旧书市,操劳过度,加之吃得也不应时,营养跟不上,一下子就病倒了,可是他挺着,瞒着家里人也不去看病。后来老伴和孩子从别人的嘴里得知此事,心疼得不得了。老伴埋怨他说:“你年岁也大了,儿女也孝顺,省下点钱还不用在自己身上,这么折腾,图个啥!”可李文江却说:“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就是想把文化小屋办起来,让孩子们有一方净土看书,有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
那天逛书市时,李文江发现了一大堆宝贝——被图书馆淘汰下来的旧报刊。于是他倾其所有将这些报刊买下来,回家一看,李文江发现这些报纸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日期却连不起来。能否凑齐从1949年10月1日到目前每一天的报纸呢?只有收集齐,才能真正的使自己的活动室名副其实为“祖国日记室”,才能真实地记录新中国的全部历史。从那以后,他开始了更疯狂的收集,不仅逛书店,还和卖旧书的小贩联系,购买他们手上的资料。
在2000年时,李文江开始收集1939年1月1日发行的《红旗》杂志,可1968年下半年发行的几刊跑了许多地方也收集不到,急得他吃不好、住不好,每天愁眉苦脸。后来详细整理时发现,1968年上半年最后一期杂志与1969年第一期的期数连上了。当时他激动不已,原来《红旗》杂志曾停刊了半年。
目前,李文江的“祖国日记室”,收集了体现各年代风土文化的老挂历500余本,各种杂志1500余册,而数量最大的就是报纸。这里有从1949年建国第一天到现在的报纸和各种版本的月报2000余册;报纸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有10多个月的中华民国时期的报纸,还有一些是来自前苏联、越南的外国月报。说起这些报纸的来历,李文江如数家珍,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一份1932年的上海《申报》,共200余页,还有一份报道澳门回归盛况的《澳门日报》,共有160版,这些都是李老的宝贝。李文江将收集的老报纸都用牛皮纸装订成册,按序排放;将近期报纸上的报道分类剪下,按连载、文艺、体育、杂文等23类,贴成合订本,现已完成了二百余册。李文江说:“这个祖国日记室虽小,但却见证了共和国60年的风雨历程,通过它,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巨大变迁,让孩子们记住历史,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美好生活……”
书刊影像室里,陈列了各类书刊5000余册,包括生动有趣的小人书、连环画、伟人著作、历史名著、文献记载、辞源、辞海、世界概况、教育书籍等,其中仅《毛泽东选集》就有各类版本百余本,还有各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华英烈书籍和成才教育书籍。此外,室内还展示了许多老照片,包括有纪念意义的黑白照片、生活照片、国家领导人,省级、市级和区级同志在一起的工作照片……
收藏室内,一台老式唱机很引人注目,喇叭里还播放着原汁原味的“老调”。桌子上摆放着收集了20多年的集邮藏品,各种纸、墨画、纪念币,尤其是一盘方志敏烈士儿子——方岚六十年代来长春作报告的录音带在600多盘老式盒带中显得犹为珍贵。
现在,李文江每天早早地来到“祖国日记室”,给自己的宝贝们修修补补,给孩子们讲讲爱国主义。
“文化小屋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您要到这小屋来,收获特别多。看的报、听的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请您和朋友一起来,小屋来做客……”这首《邀请歌》就写在李文江的“祖国日记室”门上。
李文江还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学习了中外革命导师有关论述,重点研读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理论著作,同时阅读了涉及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心理、行为、历史、文化、科普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撰写了8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为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李文江还根据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需要,认真编写了《语文基础知识》、《古诗百首解释》、《名言、格言、杂言话人生》、《青少年首选三字经》等30多万字的培训辅导教材,并自费印刷免费发给社区青少年,供他们学习阅读。他积极配合形势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需要,撰写了20多万字的各种演讲稿件;为了提高社区工作者和“五老”骨干做好青少年工作的素质,李文江撰写了《做好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几种方法》以及有关理论、业务等稿件;为了给社区家长学校讲课,李文江撰写了《家长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位老师》、《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等演讲稿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李文江又写了演讲稿《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东二条社区有十几名中学生经常逃学、上网吧,父母管不了。李文江就与他们的家长商量,把他们编成一个班,只要学校没有课,就送到祖国日记室,李文江与他们做朋友、说道理、讲故事、谈人生。有时到了中午,个别孩子不愿回家李文江就给他们做饭吃。经过长时间的帮教,其中有10名学生有了转变,开始好好学习、不进网吧了,他们的父母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如今,李文江每年都要在社区、街道以及其它场所演讲30多次,听过演讲的青少年、家长累计超过4000多人次。为此,李文江也多次荣获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区文明家庭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省文明家庭、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模范工作者称号,并被聘为市民巡视员、区市民巡视团团长……
许多人都不明白,老李这是在干啥?花那么多钱买来一堆没用的东西,还受苦受累的,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没有人知道老李的心思。老李是个农村孩儿,家里条件不好,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再后来做了教员,当了校长,后为又当街道办事处的党委书记、二道区环保局局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辈子,老李最感激的,就是共产党。
因此,他要把能记录新中国每一天的资料都留一来,他想让子孙后代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的今天。
李文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雇农家庭,从小生活贫困,是党的温暖关怀,让他一家过上了好的生活,也让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李文江总是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哺育。
1999年,退养后的李文江从原来紧张的工作中闲下来,感到非常不适应。于是他不停地琢磨,想找点事情干,来回报社会。2000年7月8日,为纪念长春建城二百周年,《长春日报》出版了丝绸版,李文江不仅订了一份丝绸版,还买了100份当天的报纸。通过这次活动他不仅感到集报是一种积累知识的好办法,而且受到触动的他在心中也有了一个想法——自费建立全国首家民间“祖国日记室”。
其实,建立全国首家民间“祖国日记室”也不是李文江的一时头脑发热,因为他在社区活动中发现,很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校外活动阵地少,很多孩子都迷恋网吧,如果不加强青少年校外管理,给他们提供健康向上的活动园地,有些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这就更坚定了李文江建立“祖国日记室”的决心,让它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李文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过去他在家里表现得十分模范,工资全交,烟酒、麻将不沾,可自从建立“祖国日记室”,李文江将全部工资都用在收集资料上,多年来没再向家里交过一分钱生活费,不仅如此,他还为购买书报贴进了先前的积蓄,并且拿出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作为工作室和收藏室,而他和老伴却蜗居在一套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李文江的生活也因创办“祖国日记室”而简朴到了吝啬的程度,吃穿行都变得非常节省,几年来没添置过一件衣服,没出门旅行过一次,没看过一场电影,没吃过一次寿宴……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上。
不管刮风下雨,李文江都要骑上一辆破自行车逛旧书市。有一次,李文江由于连续几天跑旧书市,操劳过度,加之吃得也不应时,营养跟不上,一下子就病倒了,可是他挺着,瞒着家里人也不去看病。后来老伴和孩子从别人的嘴里得知此事,心疼得不得了。老伴埋怨他说:“你年岁也大了,儿女也孝顺,省下点钱还不用在自己身上,这么折腾,图个啥!”可李文江却说:“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我就是想把文化小屋办起来,让孩子们有一方净土看书,有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
那天逛书市时,李文江发现了一大堆宝贝——被图书馆淘汰下来的旧报刊。于是他倾其所有将这些报刊买下来,回家一看,李文江发现这些报纸虽然种类繁多,但是日期却连不起来。能否凑齐从1949年10月1日到目前每一天的报纸呢?只有收集齐,才能真正的使自己的活动室名副其实为“祖国日记室”,才能真实地记录新中国的全部历史。从那以后,他开始了更疯狂的收集,不仅逛书店,还和卖旧书的小贩联系,购买他们手上的资料。
在2000年时,李文江开始收集1939年1月1日发行的《红旗》杂志,可1968年下半年发行的几刊跑了许多地方也收集不到,急得他吃不好、住不好,每天愁眉苦脸。后来详细整理时发现,1968年上半年最后一期杂志与1969年第一期的期数连上了。当时他激动不已,原来《红旗》杂志曾停刊了半年。
目前,李文江的“祖国日记室”,收集了体现各年代风土文化的老挂历500余本,各种杂志1500余册,而数量最大的就是报纸。这里有从1949年建国第一天到现在的报纸和各种版本的月报2000余册;报纸来自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有10多个月的中华民国时期的报纸,还有一些是来自前苏联、越南的外国月报。说起这些报纸的来历,李文江如数家珍,而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一份1932年的上海《申报》,共200余页,还有一份报道澳门回归盛况的《澳门日报》,共有160版,这些都是李老的宝贝。李文江将收集的老报纸都用牛皮纸装订成册,按序排放;将近期报纸上的报道分类剪下,按连载、文艺、体育、杂文等23类,贴成合订本,现已完成了二百余册。李文江说:“这个祖国日记室虽小,但却见证了共和国60年的风雨历程,通过它,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巨大变迁,让孩子们记住历史,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美好生活……”
书刊影像室里,陈列了各类书刊5000余册,包括生动有趣的小人书、连环画、伟人著作、历史名著、文献记载、辞源、辞海、世界概况、教育书籍等,其中仅《毛泽东选集》就有各类版本百余本,还有各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中华英烈书籍和成才教育书籍。此外,室内还展示了许多老照片,包括有纪念意义的黑白照片、生活照片、国家领导人,省级、市级和区级同志在一起的工作照片……
收藏室内,一台老式唱机很引人注目,喇叭里还播放着原汁原味的“老调”。桌子上摆放着收集了20多年的集邮藏品,各种纸、墨画、纪念币,尤其是一盘方志敏烈士儿子——方岚六十年代来长春作报告的录音带在600多盘老式盒带中显得犹为珍贵。
现在,李文江每天早早地来到“祖国日记室”,给自己的宝贝们修修补补,给孩子们讲讲爱国主义。
“文化小屋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您要到这小屋来,收获特别多。看的报、听的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请您和朋友一起来,小屋来做客……”这首《邀请歌》就写在李文江的“祖国日记室”门上。
李文江还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认真学习了中外革命导师有关论述,重点研读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理论著作,同时阅读了涉及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心理、行为、历史、文化、科普等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撰写了8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为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李文江还根据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需要,认真编写了《语文基础知识》、《古诗百首解释》、《名言、格言、杂言话人生》、《青少年首选三字经》等30多万字的培训辅导教材,并自费印刷免费发给社区青少年,供他们学习阅读。他积极配合形势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需要,撰写了20多万字的各种演讲稿件;为了提高社区工作者和“五老”骨干做好青少年工作的素质,李文江撰写了《做好新时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几种方法》以及有关理论、业务等稿件;为了给社区家长学校讲课,李文江撰写了《家长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位老师》、《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等演讲稿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李文江又写了演讲稿《勿忘国耻,爱我中华》,对社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东二条社区有十几名中学生经常逃学、上网吧,父母管不了。李文江就与他们的家长商量,把他们编成一个班,只要学校没有课,就送到祖国日记室,李文江与他们做朋友、说道理、讲故事、谈人生。有时到了中午,个别孩子不愿回家李文江就给他们做饭吃。经过长时间的帮教,其中有10名学生有了转变,开始好好学习、不进网吧了,他们的父母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如今,李文江每年都要在社区、街道以及其它场所演讲30多次,听过演讲的青少年、家长累计超过4000多人次。为此,李文江也多次荣获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区文明家庭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省文明家庭、吉林省关心下一代模范工作者称号,并被聘为市民巡视员、区市民巡视团团长……
许多人都不明白,老李这是在干啥?花那么多钱买来一堆没用的东西,还受苦受累的,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没有人知道老李的心思。老李是个农村孩儿,家里条件不好,后来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师范学校,再后来做了教员,当了校长,后为又当街道办事处的党委书记、二道区环保局局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辈子,老李最感激的,就是共产党。
因此,他要把能记录新中国每一天的资料都留一来,他想让子孙后代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