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们的教师只在理念上认可阅读对学生的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不可替代性,但实际上基本上处于无为状态,没有真正把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引导学生阅读他们应该读的好书当作自己的责任。
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长时期缺失,势必使得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也致使相当数量学生不能正确地选择读物,缺少高涨的阅读积极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的制定给学生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就应该有所为。
一、落实主体意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金钥匙
课文阅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教师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
1、细读文本,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方法。刚接触课改实验的教师,认识上往往有些偏差,认为课改就是改教材,改教师理念和教法,而忽略了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使用媒体的频率高了,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时间少了;教师教的方式多了,学生学的体悟少了。
教师的分析提问代替着学生的思考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渐渐失落。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展示课将阅读教学定位成了“快速浏览——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拓展延伸”的简单模式。
2、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在新课程理念中,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落实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内容。让学生在“自主”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那么,学生“自主”了,教师做什么呢?这正是教师发挥作用之所在——“引领”“示范”。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解读文本,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新天地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年不少于80万字的阅读量,显然功夫在课外。然而,从学生阅读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对校园的全面渗透与占领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师生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际的文化隔阂:教师推崇精英文化而学生疏离之;学生亲和大众文化而教师拒斥之。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产生“失语”的无奈。怎么办?
1、从学生现实出发,关注成长需求。首先,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们的教师深入学生,躬身下问,读些中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并且不妨大胆地引入课堂,从畅销书切入,审慎地、有选择地将它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师生共同鉴别、判断、分析,对大众时尚读物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与学生的对话权。
2、从整合课程资源入手,突显阅读的功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需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需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的要求,提供参考书目与选读要点,拓展知识,强化阅读。其次,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本地区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开展专题阅读训练。
三、建立督促机制——使语文教学取得素质应试“双赢”
在精英文化的的阅读中,由于经典的深度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教师的阐释,不像大众文化的阅读可以无须诉求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做大众文化的俘虏。因此,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为精英文化的阅读争得主阵地,就需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建立起有效的课外阅读督促机制,在积极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中适度调控学生的阅读方向,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向健康有益的方面发展。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尝试建立了以下督促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内的督促与激励。“三分钟美文推介与作家介绍制”,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课文,安排在每节语文课前进行,由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大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阔阅读视野,避免学生因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病。
2、课后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作业制”,每周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完成一篇阅读感悟,表达真实的思考与理解,可以是对文章的点评,阅读中获取的教益,也可以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独创精神,有益于学生向个性化阅读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情,可及时地纠正他们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观念。
3、学生相互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交流制”,每周安排一节,由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体验收获,同时不定期地安排学生阅读同一本书,组织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又促进了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阅读的实施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状态时,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涵养性情,完善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并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各门功课的催化剂,取得提高素质与应对考试的双赢。
让学生喜爱阅读并形成习惯等于打开了吸收人类精神养料的窗户,这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更有益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先锋学校)
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长时期缺失,势必使得学生的阅读处于一种放任的状态,也致使相当数量学生不能正确地选择读物,缺少高涨的阅读积极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的制定给学生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在此方面就应该有所为。
一、落实主体意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金钥匙
课文阅读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教师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
1、细读文本,让学生懂得阅读的方法。刚接触课改实验的教师,认识上往往有些偏差,认为课改就是改教材,改教师理念和教法,而忽略了改学生的学习方式。于是教师使用媒体的频率高了,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的时间少了;教师教的方式多了,学生学的体悟少了。
教师的分析提问代替着学生的思考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渐渐失落。现在不少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展示课将阅读教学定位成了“快速浏览——分组讨论——汇报交流——拓展延伸”的简单模式。
2、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在新课程理念中,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落实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内容。让学生在“自主”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那么,学生“自主”了,教师做什么呢?这正是教师发挥作用之所在——“引领”“示范”。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解读文本,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开发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新天地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每年不少于80万字的阅读量,显然功夫在课外。然而,从学生阅读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对校园的全面渗透与占领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师生之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际的文化隔阂:教师推崇精英文化而学生疏离之;学生亲和大众文化而教师拒斥之。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产生“失语”的无奈。怎么办?
1、从学生现实出发,关注成长需求。首先,最好的办法是让我们的教师深入学生,躬身下问,读些中学生中阅读面最广的书籍,并且不妨大胆地引入课堂,从畅销书切入,审慎地、有选择地将它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师生共同鉴别、判断、分析,对大众时尚读物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与学生的对话权。
2、从整合课程资源入手,突显阅读的功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需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需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片、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首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的要求,提供参考书目与选读要点,拓展知识,强化阅读。其次,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本地区热点事件、国内外大事,开展专题阅读训练。
三、建立督促机制——使语文教学取得素质应试“双赢”
在精英文化的的阅读中,由于经典的深度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需依赖于教师的阐释,不像大众文化的阅读可以无须诉求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做大众文化的俘虏。因此,要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为精英文化的阅读争得主阵地,就需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建立起有效的课外阅读督促机制,在积极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中适度调控学生的阅读方向,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向健康有益的方面发展。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尝试建立了以下督促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课内的督促与激励。“三分钟美文推介与作家介绍制”,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结合课文,安排在每节语文课前进行,由师生共同参与,引导大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阔阅读视野,避免学生因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病。
2、课后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作业制”,每周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完成一篇阅读感悟,表达真实的思考与理解,可以是对文章的点评,阅读中获取的教益,也可以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这样的作业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独创精神,有益于学生向个性化阅读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情,可及时地纠正他们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观念。
3、学生相互的督促与激励。“课外阅读交流制”,每周安排一节,由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体验收获,同时不定期地安排学生阅读同一本书,组织交流阅读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又促进了阅读向纵深方向发展。
当阅读的实施呈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阅读呈现为百花齐放的状态时,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涵养性情,完善人格,丰富精神世界,并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各门功课的催化剂,取得提高素质与应对考试的双赢。
让学生喜爱阅读并形成习惯等于打开了吸收人类精神养料的窗户,这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更有益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先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