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育者在实施授业、解惑中必须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语文教学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第一,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作为实施的对象——中专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这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1 通过“作者简介”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之中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仍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让同学们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自己的理想。
2 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2.1 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2.2 利用第二课堂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如,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针对本单元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这个目的,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3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用“写”对学生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
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为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抓好写作前的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
3.2 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语文教学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第一,这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注重的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象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它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能让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一点一滴地逐步加深和提高,与语文训练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第二,作为实施的对象——中专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这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高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多是从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要担心升学与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基本技能,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那就全靠语文教师手中那根“魔杖”了。那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
1 通过“作者简介”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之中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仍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专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迹,从中得到启迪。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鲁迅,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学过他的有关文章。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问学生:鲁迅年青时本是学医的,可为什么后来要弃医从文,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让同学们明白,他弃医从文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国民,拯救祖国。作为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也应该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把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作为自己的理想。
2 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第二课堂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较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现在的中专生,大都有一种自我推销的欲望,参与意识较浓,总想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针对他们这种心理特征,为何不可以因势利导呢?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读和说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娱乐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老师寓德于教的目的。
2.1 开展影视欣赏活动。影视片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它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它通过表现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意境来感染人,使人们在欣赏评论影视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质教育。如学生观看了故事片《焦裕禄》,语文教师便可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认识到“当官要当清官,做人要做真人!”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接受影视教育的过程中,消除了逆反心理,简化了德育过程,强化了德育效果。
2.2 利用第二课堂举办小型故事会,将读和说的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的形成相结合。引导学生多读、多说。要做到言之有物、会说,必须多读。开卷有益,只有多读,才能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如,在讲授完“传记”这一单元后,针对本单元教学目的之一是学习廉颇、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这个目的,让每个同学准备1~2个小故事,并提出具体要求:第一,主题体现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献精神;第二,两分钟左右讲完;第三,情节要符合传记的特点;第四,采取抽签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演讲。结果,每个同学都作了认真的准备,故事会开得很成功。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巩固了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他们见识,同时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3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
用“写”对学生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中专语文教材中,一般安排了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这也是有针对性的。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必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
验,使他们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气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明白,今天比昨天更美好的原因来源于党的好政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为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抓好写作前的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作文必须符合调查报告的要求,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先“调查”后“报告”,反对大话、空话、套话。
3.2 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以达到共识;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以表场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调查报告,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场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调查报告的撰写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当然,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
综上所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专学生灵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为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