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还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是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不可避免了。
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无意识的伤害
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可能是英语老师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其回答问题。从此例中可看出,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了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各异,爱一部分学生容易,爱全部学生尤其是爱差生,就不太容易了,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为了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与忧愁。”师生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就需要教师扩大和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地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互相理解。真正做到:在教育学生时,做老师,做到诲人不倦;与学生交换思想时、参加班级活动时,做伙伴,做到平等相处;关心学生时,做母亲,做到无微不至。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教学要想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说人的身心发展了。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这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与学生交朋友的道德价值,并努力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德才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和自己交朋友,在交往中获得对他们的全面了解。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作为教师,要观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呼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心灵关怀的无知——无意识的伤害
曾经有一位探索教师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研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曾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客观地讲,英语老师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可能是英语老师一时疏忽,但对于这个学生来说却不是无意的,他认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其回答问题。从此例中可看出,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了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这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自尊。但是,这并非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学生各异,爱一部分学生容易,爱全部学生尤其是爱差生,就不太容易了,教师要从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
二、心灵关怀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心灵
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为了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与忧愁。”师生关系要达到这样的程度,就需要教师扩大和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地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互相理解。真正做到:在教育学生时,做老师,做到诲人不倦;与学生交换思想时、参加班级活动时,做伙伴,做到平等相处;关心学生时,做母亲,做到无微不至。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
教学要想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的,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要紧紧地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条是,教育还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而这一条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出发来看的,这就是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果教育脱离了人的身心实际,那么就很难说人的身心发展了。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原因有两点:第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被子政府部门的大政方针所决定的,教师并无权利随意更改教材的内容,但怎样把时代精神、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教材内容中的规范与要求有效地落实到学生身上,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本身的研究了;第二,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这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同时,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凝聚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永恒不变的身心素质之时,教育的效果才会真正显露出来,我们才可以说教育是成功的,而教育要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外在教育影响要凝结为人的内在素质,则又都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特征的了解和遵循,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师真正具有一种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与学生交朋友的道德价值,并努力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德才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和自己交朋友,在交往中获得对他们的全面了解。
三、心灵关怀的策略: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爱学生,还要会爱学生。作为教师,要观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呼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