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acier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77-01
  肠梗阻是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临床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其死亡率高达5%~10%,若发生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达10%~20%[1],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随着CT的出现,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术前对肠梗阻进行病因诊断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24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肠梗阻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3月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且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5~82岁,平均51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例有腹部手术史。
  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平扫,部分病例增强扫描,进行MPR、MIP及VR重组。患者仰卧位,足先进,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CT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40mA,层厚3mm,层间距3mm,螺距0.8,准直器64×0.625。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流率4.0ml/s,使用智能触发技术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时期扫描。使用Brilliance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肠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或临床症状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小肠梗阻居多[2]。患者往往疼痛剧烈,范围较广,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检查。腹平片、B超等传统的检查手段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满足不了临床对病因诊断的要求,仅成为筛查手段。多层螺旋CT球管容量大,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大范围、多期相扫描[3]。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进行一次扫描仅需10s左右,患者一次闭气即可完成一期扫描,易于配合。多层螺旋CT采用容积扫描,薄层重建原始图像,然后应用MPR、MIP及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轴面图像,可以多方位显示肠管、肠系膜及血管之间的解剖结构关系,结合任意图像旋转,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及其周围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病因。
  明确“移行带”的位置是确定机械性肠梗阻部位的关键[4]。扩张肠管与塌陷肠管交界区、口服对比剂运行受阻的部位即为梗阻部位。完全性小肠梗阻“移行带”移行突然,近侧肠管扩张明显,常有大量气液平形成,而远侧肠管常塌陷无对比剂,患者一般状况较差[5]。不完全性小肠梗阻“移行带”移行缓慢,延迟重复扫描可见对比剂进入远侧肠管。肿瘤常于“移行带”出现肿块或肠壁增厚致肠腔狭窄,增厚肠壁与正常肠壁分界突然。腹外疝可见疝入腹股沟管、闭孔的小肠、肠系膜及其疝囊。肠系膜血管呈旋涡样改变是肠扭转的特征性表现,可出现闭袢性肠梗阻。粪块梗阻多见于进食大量不易消化食物在肠道内积聚,扩张的小肠内出现类似于结肠粪便的CT征象。口服对比剂CT扫描易于显示肠内容物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是合并肠管缺血的肠梗阻。增强CT扫描是评价肠壁和肠系膜灌注与缺血的有效手段。肠系膜上静脉或动脉存在血栓和气体是肠缺血的特征性表现,CT显示肠壁、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积气极敏感,此征象常出现于肠缺血的晚期,提示预后不良。肠梗阻征象合并肠缺血表现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螺旋CT在明确肠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判断是否绞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可靠的影像学方法,但对粘连性肠梗阻、内疝性肠梗阻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限度,对早期肠缺血的CT征象和表现的认识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文斌,冷尹,王云海,等.生长抑素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4):427.
  [2] Maglinte DDT,Balthazar EJ,Kelvin FM,et a1.The role of radi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bowel obstruction [J].AJR,1997;168(5):1171-1180.
  [3] Salem TA, Molloy RG, Dwyer PJ.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role of the CT scan in patients with an acute abdomen[J]. Colorectal Dis,2005,7(5): 460-466.
  [4] 王永仁.肠梗阻移行区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的CT改变对梗阻的诊断价值[J].浙江医学,2010,32(08);321.
  [5] 范国华,钱铭辉,龚建平,等.螺旋CT在小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6(2):140-143.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了解钦南区市售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我区食品安全状况。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样品采集、检测和评价。结果:2012年共检测各类食品90份 ,合格72份,总合格率为80.00%。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阪崎肠杆菌。 结论:钦南区市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严重,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食品监督管理力度。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产孕妇与正常女性进行PT、FIB、APTT、TT即凝血四项的测定。结果:临产孕妇PT、APTT、TT均低于正常女性,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两组比较,P38周孕产妇400例,年龄20~43岁,临产孕妇未使用任何药物,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94-01  中药注射剂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的供注入人体的使用的无菌溶液、乳浊液、及粉针剂。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效快,疗效好,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不断增多,其安全性已经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对临床不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0-01  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囊性病变。肝囊肿大多数为先天性,多数因囊腔小,生长缓慢而无需治疗,当囊肿增大迅速,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其他并发症,需要进行治疗,过去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愈合慢,病人痛苦较大,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多采用介入治疗代替手术治疗。在2010年-2011年開展对肝囊肿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5-01  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症候群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眩晕的发病年龄明显降低。且患病率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1-01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麦麸炒去瓤)各100g、陈皮(去白)150g、甘草(灸)50g、白茯苓75g、剉为散.每服20g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功效: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方解:温物汤的主治有寒热之争。有的医家认为其主治为胆虚、
期刊
【摘 要】综述了中医中药在普外科手术病人和危重病人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免疫调理作用。发现中医药在普外科疾病中具有肯定的疗效,对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患者尽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拓展了中医中药在外科领域的治疗作用。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的普遍发展和提高,外科领域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打破了外科手术处理一直沿用西医传统方法的局面,克服了既往治疗上的不足。我院外科近十年来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外科术后病人的临床实践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01-01  外耳道胆脂瘤为耳科常见病,是阻塞于外耳道骨部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块,多发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治疗方法不当,可伤及鼓膜和外耳道,致鼓膜穿孔或外耳道狭窄,我科治疗外耳道胆脂瘤 137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1年6月~2011年10月,我科收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通过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资料,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中药药材质量不稳定、成分复杂、质量标准不完善、生产工艺不合理、配伍不当、使用剂量和疗程不规范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和制造工艺、监督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规范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可有效提高其安全性。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为对照组;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使用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缓解肺结核发热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清骨散治疗肺结核发热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