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在《协商中的世界文学》一文中不仅对歌德、理查德·G.莫尔顿、卡洛斯·富恩特斯提出的“世界文学”观念进行了批判,也对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试图建立文学世界共和国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在他看来,这些力图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观并不能真正抹除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对立,相反助长了民族间的竞争。普伦德加斯特主张构建一种与民族竞争模式相对立的“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念。他认为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实现不同国家在文化相遇过程中的平等与融合。本文就在这一基础上,继续跟随普伦德加斯特的思路,探讨他这一构想的来源及其可行性。
关键词:协商;世界文学;民族文学;竞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11-01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的高效整合为文学史的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由此应运而生。在书中,卡萨诺瓦主张借用世界文学空间的手段,将文学思考为一个世界,并试图窥探这一世界文学空间领域中文学作品背后呈现的意义。这种方式对重绘文学地图带来了一些特殊思考和观看方式。①但普伦德加斯特认为要审视卡萨诺瓦提出的世界文学共和国这一观念,需要对“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梳理。普伦德加斯特首先对歌德、理查德·G.莫尔顿和卡洛斯·富恩斯特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三种构想都没有真正实现双方文明关系下的平等相遇,背后依然彰显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关系。接着,他对卡萨诺瓦借用华勒斯坦“世界体系”对“世界文学”进行参照的方法又展开批判。在他看来,“世界体系”强调权利的占有与市场的竞争。卡萨诺瓦把“世界市场”与“世界文学”进行类比,更多地是把歌德强调的“民族间的对话”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文学与市场的竞争关系。虽然普伦德加斯特承认不同国家在传送文明的过程中呈现的对立与冲突,但他更强调双方在实现文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协商意识。这一点,他在质疑卡萨诺瓦的文学观时特别指出:“卡萨诺瓦借用‘不平等整体’的理论图景也考虑到了歌德的观点,但他援引歌德本人在给卡莱尔的一封信中就‘普遍的思想交往’与‘所有民族都献出它们的财富的市场’之形成所做的评论,把歌德所强调的普通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大汇集变成了一种以竞争关系为基础的国际文学体系理论。”②
普伦德加斯特提出的“共通的世界协商”文学观是建立在卡萨诺瓦“世界文学空间”这一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讨论的。从具体的批评,即民族竞争、世界视域、国内冲突等多个方面论证了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理念的缺失性。下面,笔者继续遵循普伦德加斯特的思路,对世界文学如何进行协商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卡萨诺瓦在《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中虽然运用了世界史长时段空间分析了世界文学的思想,但并没有完整展现西方的文学史蓝图。首先,卡萨诺瓦讨论的“文学”只是一种书面文学,但西方把文学概念界定为想象类作品已经是晚近的发明了。当书面文学承担抒发人类文明作用的责任时,它的背后一定具有某种权利的制约。它在某种程度上要完全服务于上层建筑。
语言具有差异性和规约性,但语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内核具有普适性与永恒性。对世界文学共同的语言的协商发挥的正是这样一种永恒价值。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确存在不平等,但这种结构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划分上。卡萨诺瓦本人也指出:“世界文学是指被提升至世界级的文学作品之集合,但其文本归类程序,实际上还有其存在本身,都是成问题的。”③民族文学要想通过市场的流动与传播进入世界文学的轨道,一方面需要权利机制的筛选;另一方面也需要精确的翻译。这种翻译首先是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不光是对作者本人思想的了解,更是对作品语境中所涉及的文化的了解。
卡萨诺瓦推行的世界文学具有对抗性。在她看来较量与竞争是维护民族文学最大的途径。虽然她没有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和《异争》中给出的观点,即西方宏大叙事通过拒绝承认他者叙事的方式不仅支配着而且也消弭了他者叙事那样极端,但有些论点还是隐约表现出了与利奥塔类似的观念。若协商是一种假设的话,对边缘地区语言的接受及其文化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文学”囊括所有国家与地区的所有形式的文学。
语言的共同性不仅体现在小说这一文体中,相对于其他文体它也有实现的价值。新批评派宣称诗歌不仅传递某种经验,还传递某种人类共通的情感、思想。虽然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其表达的内涵是要为全人类所接受的。无论我们接受哪一种文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国家都需要尊重语言背后折射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普伦德加斯特主张的“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理念,很好地处理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具有对立与竞争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是对文学市场机制的妥协;另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也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也恰好显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一大批学者为构建世界文学“全球大同”的理想道路所作出的努力。竞争也好、合作也罢,本质目的都是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注释:
①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②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③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讀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参考文献:
[1][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赵文译.文学作为一个世界[A],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冯宪光.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J].外国文学,2014(1).
作者简介:王燕(1992.2-),河南省济源市,硕士研究生,文艺学,重庆师范大学。
关键词:协商;世界文学;民族文学;竞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11-01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政治的高效整合为文学史的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由此应运而生。在书中,卡萨诺瓦主张借用世界文学空间的手段,将文学思考为一个世界,并试图窥探这一世界文学空间领域中文学作品背后呈现的意义。这种方式对重绘文学地图带来了一些特殊思考和观看方式。①但普伦德加斯特认为要审视卡萨诺瓦提出的世界文学共和国这一观念,需要对“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梳理。普伦德加斯特首先对歌德、理查德·G.莫尔顿和卡洛斯·富恩斯特的“世界文学”理论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这三种构想都没有真正实现双方文明关系下的平等相遇,背后依然彰显中心与边缘的不平等关系。接着,他对卡萨诺瓦借用华勒斯坦“世界体系”对“世界文学”进行参照的方法又展开批判。在他看来,“世界体系”强调权利的占有与市场的竞争。卡萨诺瓦把“世界市场”与“世界文学”进行类比,更多地是把歌德强调的“民族间的对话”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文学与市场的竞争关系。虽然普伦德加斯特承认不同国家在传送文明的过程中呈现的对立与冲突,但他更强调双方在实现文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协商意识。这一点,他在质疑卡萨诺瓦的文学观时特别指出:“卡萨诺瓦借用‘不平等整体’的理论图景也考虑到了歌德的观点,但他援引歌德本人在给卡莱尔的一封信中就‘普遍的思想交往’与‘所有民族都献出它们的财富的市场’之形成所做的评论,把歌德所强调的普通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大汇集变成了一种以竞争关系为基础的国际文学体系理论。”②
普伦德加斯特提出的“共通的世界协商”文学观是建立在卡萨诺瓦“世界文学空间”这一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讨论的。从具体的批评,即民族竞争、世界视域、国内冲突等多个方面论证了卡萨诺瓦文学世界共和国理念的缺失性。下面,笔者继续遵循普伦德加斯特的思路,对世界文学如何进行协商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卡萨诺瓦在《文学的世界共和国》一书中虽然运用了世界史长时段空间分析了世界文学的思想,但并没有完整展现西方的文学史蓝图。首先,卡萨诺瓦讨论的“文学”只是一种书面文学,但西方把文学概念界定为想象类作品已经是晚近的发明了。当书面文学承担抒发人类文明作用的责任时,它的背后一定具有某种权利的制约。它在某种程度上要完全服务于上层建筑。
语言具有差异性和规约性,但语言反映的思想与情感内核具有普适性与永恒性。对世界文学共同的语言的协商发挥的正是这样一种永恒价值。世界文学空间内部的确存在不平等,但这种结构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划分上。卡萨诺瓦本人也指出:“世界文学是指被提升至世界级的文学作品之集合,但其文本归类程序,实际上还有其存在本身,都是成问题的。”③民族文学要想通过市场的流动与传播进入世界文学的轨道,一方面需要权利机制的筛选;另一方面也需要精确的翻译。这种翻译首先是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不光是对作者本人思想的了解,更是对作品语境中所涉及的文化的了解。
卡萨诺瓦推行的世界文学具有对抗性。在她看来较量与竞争是维护民族文学最大的途径。虽然她没有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和《异争》中给出的观点,即西方宏大叙事通过拒绝承认他者叙事的方式不仅支配着而且也消弭了他者叙事那样极端,但有些论点还是隐约表现出了与利奥塔类似的观念。若协商是一种假设的话,对边缘地区语言的接受及其文化的认可显得尤为重要。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文学”囊括所有国家与地区的所有形式的文学。
语言的共同性不仅体现在小说这一文体中,相对于其他文体它也有实现的价值。新批评派宣称诗歌不仅传递某种经验,还传递某种人类共通的情感、思想。虽然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其表达的内涵是要为全人类所接受的。无论我们接受哪一种文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国家都需要尊重语言背后折射出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普伦德加斯特主张的“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理念,很好地处理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具有对立与竞争的关系。可以说,这种关系是对文学市场机制的妥协;另一方面,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也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也恰好显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一大批学者为构建世界文学“全球大同”的理想道路所作出的努力。竞争也好、合作也罢,本质目的都是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
注释:
①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②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协商中的世界文学.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③帕斯卡尔·卡萨诺瓦.文学作为一个世界.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讀本·文学批评.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参考文献:
[1][法]帕斯卡尔·卡萨诺瓦,赵文译.文学作为一个世界[A],张永清、马文龙主编:后马克思主义读本·文学批评[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冯宪光.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J].外国文学,2014(1).
作者简介:王燕(1992.2-),河南省济源市,硕士研究生,文艺学,重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