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九课。课文记叙了苏轼游览赤壁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其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备教过程中,笔者试图采用结构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导进行学习。
关键词:赤壁;乐观;旷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50-0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基本句式。了解“赋”这种文体。
2.通过研习课文,体会本文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重点
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基本句式。通过研习课文,体会本文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赤壁之下,他看穿人生、看透生命,化茧成蝶。他就是千古文豪——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前赤壁赋》这篇美文,共同感受这位文豪的心路历程!
2.提问:为何是“前赤壁赋”?明确: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3.图片展示,走近赤壁。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之分。武赤壁又称“周郎赤壁”,乃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是一处风景胜地。
(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听读课文,标正读音。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2)诗人游览赤壁,感情是由乐转悲,悲而转乐,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那么诗人的心情为何而乐?悲从何来?又是如何排遣的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进入本文的学习。
2.研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指出这“四美”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齐背第一自然段。
3.研读第二段。(1)同桌互读第二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苏轼除了和友人饮酒赋诗之外,还用了什么动作表明这种欢乐的心情的?明确:扣舷而歌之。(4)这种欢乐的心情,与上一段的“乐”相同吗?明确:不同,这一段的“乐”更甚。也为其后写悲形成更大的反差。(5)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凉哀怨、婉转悠长、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6)齐背第二自然段。
4.研读第三段。(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听到哀婉的箫声,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明确:由乐转悲。“愀然”、“正襟危坐”。(4)“客”究竟因何而悲?明确:由古代与当世的人物对比而生悲;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 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5)齐背第三自然段。
5.研读第四段。(1)轮读第四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4)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情怀?明确: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表现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5)齐背第四自然段。
6.研读第五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4)你认为月夜泛舟时真的有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明确: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启示:积极进取,直面挫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5)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也会经历挫折和磨难,到那时,我们仍然要学习苏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六)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全文。2.整理笔记,将课上所讲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等整理归纳。3.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作者简介:
姓名:赵阳,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年9月,民族:汉,工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赤壁;乐观;旷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50-0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基本句式。了解“赋”这种文体。
2.通过研习课文,体会本文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重点
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文言基本句式。通过研习课文,体会本文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赤壁之下,他看穿人生、看透生命,化茧成蝶。他就是千古文豪——苏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前赤壁赋》这篇美文,共同感受这位文豪的心路历程!
2.提问:为何是“前赤壁赋”?明确: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3.图片展示,走近赤壁。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之分。武赤壁又称“周郎赤壁”,乃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文赤壁又称“东坡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是一处风景胜地。
(二)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听读课文,标正读音。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思考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在文中找出关键词。明确:乐甚——愀然——喜而笑。(2)诗人游览赤壁,感情是由乐转悲,悲而转乐,可谓大起大落,跌宕起伏。那么诗人的心情为何而乐?悲从何来?又是如何排遣的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上几个问题进入本文的学习。
2.研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指出这“四美”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什么?(4)齐背第一自然段。
3.研读第二段。(1)同桌互读第二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苏轼除了和友人饮酒赋诗之外,还用了什么动作表明这种欢乐的心情的?明确:扣舷而歌之。(4)这种欢乐的心情,与上一段的“乐”相同吗?明确:不同,这一段的“乐”更甚。也为其后写悲形成更大的反差。(5)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凉哀怨、婉转悠长、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6)齐背第二自然段。
4.研读第三段。(1)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听到哀婉的箫声,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明确:由乐转悲。“愀然”、“正襟危坐”。(4)“客”究竟因何而悲?明确:由古代与当世的人物对比而生悲;由宇宙无穷与人生须臾的对比而生悲; 由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生悲。(5)齐背第三自然段。
5.研读第四段。(1)轮读第四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4)苏子是怎样开导客人的,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情怀?明确: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表现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5)齐背第四自然段。
6.研读第五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2)解词译句,积累掌握本段重点字词句式。(3)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4)你认为月夜泛舟时真的有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给你什么启示?明确: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启示:积极进取,直面挫折。(学生言之成理即可。)(5)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赤壁赋》的内容进行赏析,体会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以后的道路上,我们也许也会经历挫折和磨难,到那时,我们仍然要学习苏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六)课后练习。
1.背诵并默写全文。2.整理笔记,将课上所讲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等整理归纳。3.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作者简介:
姓名:赵阳,性别:女,出生年月:1992年9月,民族:汉,工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