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高考18套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命题虽然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仍然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材料平实,考点全面,回归书本,稳中有新。高考文言文命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可以从研究包括2008年试题在内的以往高考试题的经验中,获得下一年度命题的可靠信息。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试题 命题特点 连续性 稳定性 趋势
综观2008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市的18份文言文试题,虽然命题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认真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材料平实,考点全面,回归书本,稳中有新!
一、取材史传,紧扣浅易,也有旁枝逸出
从取材类型看,今年材料类型和去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诸子散文与小说体裁的出现,将给文言阅读带来新的视野和出题空间。
(1)全国18份文言文试题,其中13份试题仍然沿用旧制,取材于《二十四史》,紧紧锁定“人物传记”传统,延续了前几年的平易浅近的特色。如全国Ⅰ卷取材《宋史·廖刚传》、北京卷取材《汉书·韩延寿传》、辽宁卷取材于《隋书·韩擒虎传》、江苏卷取材于《后汉书·吴汉传》、四川卷取材于《明史·郑濂传》等等。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与传递。
(2)另有5份文言文试题跳出了现有的框架,选材文体多样化。这主要是指自主命题省份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表现。2008年选材最具有特色的当属重庆卷取材于诸子文章《晏子春秋》,相对于传统材料,重庆卷体现出在选材上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山东卷着眼于小说,取材于《聊斋志异·张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客观上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江西卷取材于历史文献《左传》;天津卷选择了哲理性散文《墨子·兼爱中》,湖北卷也沿用散文文体,取材《文宪集》。
二、考点全面,题型稳定,考查回归书本
1.文言实词的考查
从题型设计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采用的传统的选择题形式,另一类是以上海卷为代表的填空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乘城()
填空形式的出现,不仅是对考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考生把握知识的准确度的考查,其难度高于选择题。
从考查范围来看,仍是对“常见实词”的考查。包括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常用或不用的,如:
全国卷Ⅰ中: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山东卷中: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江苏卷中: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
江西卷中: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湖北卷中: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另一类是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考查,如:
北京卷中: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江苏卷中: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浙江卷中: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第三类是对实词活用现象的考查,如:
山东卷中: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以上三类考查重点都为“在文中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同时,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也是需要学生认真记忆的,如:
(江西卷)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以上四个选项均来自于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江西省出题风格开始回转于对书本的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夯实基础。同时,回归书本,降低实词考查难度,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2.文言虚词的考查
虚词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纵观2008年对虚词的考查,更是紧扣课本。出题方向上基本分为三类:
(1)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如:
(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如:
(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3)对一个虚词的单独考查,如:
(上海卷)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4)对虚词在句中结构作用的考查,如:
(广东卷)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采用的题型一般是给出5—8条“信息”,排列编为四组,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体现传记对象(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特点等信息的一组。北京卷、辽宁卷、山东卷、江苏卷及湖北卷等大多数考点都采用此类考查方式。
上海卷在考查此题时采用填空形式,客观上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要求。
全国卷Ⅰ、Ⅱ和重庆卷则采用以下四个大选项的形式,如:
(全国卷Ⅰ)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B)
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此考点的命题方式或将原文分成四个小部分,四个选择项,每项概括一个小部分的内容,从中选出概括不准确的一项,如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及江苏卷等大多数试题。或者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容),分列出四种不同的概括,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如广东卷。
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意正确判别。
从各个试题来看,这两道题型基本沿袭旧的考查体例,没有很大变化。
4.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题这几年来,考的分值比较大,集中于8—10分之间,但是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回归课本的倾向。
从2002年到现在,高考命题的文言文翻译题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文言特殊句式,出现最多的是倒装句与判断句,词类活用更是普遍涉及。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句通顺尤其看重,分值较高,如:
(辽宁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1)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译出大意给3分;“何事”、“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译出大意给3分;“厉然”、“惶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再如:
(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1)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各1分,语句通顺2分。)(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
综上所述,各份试题基本采用“三选一译”的形式,实虚词各一题,归纳题考人物形象分析或对原文的理解或两者兼而有之,翻译题考点涉及全面。总体趋向于回归课本,同时又有所改变,尤其是一些省在题型上和形式上的变化。
通过以上对全国18套高考文言文命题思路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我们由此可以对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进行预测,因为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信息和秘密就隐藏在历年考过的文言文试题中。高考文言文命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完全可以从研究以往高考试题的经验中,获得下一年度命题的可靠信息。
(1)文本多元化。200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将会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浅易文言文的原则,相对而言,全国卷仍将主要从史书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则更灵活。选文的文体更加丰富多彩,“二十四”史仍然被看好,写人材料仍为首选,广义散文渐入视野,述行文章开拓领域。除史传文学外,其他文体诸如散文、寓言故事、游记、小品、文言小说等进入试题,将成为高考文言文测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文本的内容也将更加类多面广,如传记文中的传主类型,除以往侧重的忠臣、孝子、良吏外,亦可能出现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另外,除正面人物形象外,历史上褒贬不一甚至反面人物也可能入题。
(2)设计灵活化。试题设计操作层面将更加机动灵活,在试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题量和分值仍有可能再作一些调整,如进一步减少选择题题量,增加文言文语段翻译的比重和分值等。围绕各考点(常见实词不断增多;虚词考查重在迁移;文言句式注意八类,省略句式不可忽视;筛选信息,归纳要点,重中之重,切实把握),设题的方式将愈来愈多样。
(3)导向更积极。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取,还是考题的设计和知识点的涉及,都将注意体现人文精神,注重给考生以积极正面的导向。不可低估典范性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另外,在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加强阅读能力的全面训练等方面,试题也给予我们复习备考诸多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赵华、黄美玲,湖北枝江第三高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试题 命题特点 连续性 稳定性 趋势
综观2008年全国及自主命题省市的18份文言文试题,虽然命题各具特色、五彩缤纷,但认真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材料平实,考点全面,回归书本,稳中有新!
一、取材史传,紧扣浅易,也有旁枝逸出
从取材类型看,今年材料类型和去年差不多,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诸子散文与小说体裁的出现,将给文言阅读带来新的视野和出题空间。
(1)全国18份文言文试题,其中13份试题仍然沿用旧制,取材于《二十四史》,紧紧锁定“人物传记”传统,延续了前几年的平易浅近的特色。如全国Ⅰ卷取材《宋史·廖刚传》、北京卷取材《汉书·韩延寿传》、辽宁卷取材于《隋书·韩擒虎传》、江苏卷取材于《后汉书·吴汉传》、四川卷取材于《明史·郑濂传》等等。从题量、分值、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相承与传递。
(2)另有5份文言文试题跳出了现有的框架,选材文体多样化。这主要是指自主命题省份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表现。2008年选材最具有特色的当属重庆卷取材于诸子文章《晏子春秋》,相对于传统材料,重庆卷体现出在选材上给考生增加了难度;山东卷着眼于小说,取材于《聊斋志异·张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客观上缓解了考生的心理压力;江西卷取材于历史文献《左传》;天津卷选择了哲理性散文《墨子·兼爱中》,湖北卷也沿用散文文体,取材《文宪集》。
二、考点全面,题型稳定,考查回归书本
1.文言实词的考查
从题型设计来看,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采用的传统的选择题形式,另一类是以上海卷为代表的填空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乘城()
填空形式的出现,不仅是对考生记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是对考生把握知识的准确度的考查,其难度高于选择题。
从考查范围来看,仍是对“常见实词”的考查。包括古代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常用或不用的,如:
全国卷Ⅰ中: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山东卷中:D.汗交颐不少休颐:脸颊。
江苏卷中: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壁:营垒。
江西卷中: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如:到……去。
湖北卷中: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另一类是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考查,如:
北京卷中: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江苏卷中: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
浙江卷中: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第三类是对实词活用现象的考查,如:
山东卷中:A.隐畜甘脆饵诚 饵:给……吃。
以上三类考查重点都为“在文中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同时,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也是需要学生认真记忆的,如:
(江西卷)下列句中的“病”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以上四个选项均来自于课本,我们可以看到江西省出题风格开始回转于对书本的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夯实基础。同时,回归书本,降低实词考查难度,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2.文言虚词的考查
虚词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纵观2008年对虚词的考查,更是紧扣课本。出题方向上基本分为三类:
(1)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如:
(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2)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如:
(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3)对一个虚词的单独考查,如:
(上海卷)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4)对虚词在句中结构作用的考查,如:
(广东卷)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分析采用的题型一般是给出5—8条“信息”,排列编为四组,要求学生选择出能够体现传记对象(人物)在某一方面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特点等信息的一组。北京卷、辽宁卷、山东卷、江苏卷及湖北卷等大多数考点都采用此类考查方式。
上海卷在考查此题时采用填空形式,客观上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要求。
全国卷Ⅰ、Ⅱ和重庆卷则采用以下四个大选项的形式,如:
(全国卷Ⅰ)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B)
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此考点的命题方式或将原文分成四个小部分,四个选择项,每项概括一个小部分的内容,从中选出概括不准确的一项,如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及江苏卷等大多数试题。或者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或指定的局部内容),分列出四种不同的概括,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如广东卷。
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句子中设置一二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意正确判别。
从各个试题来看,这两道题型基本沿袭旧的考查体例,没有很大变化。
4.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题这几年来,考的分值比较大,集中于8—10分之间,但是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回归课本的倾向。
从2002年到现在,高考命题的文言文翻译题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文言特殊句式,出现最多的是倒装句与判断句,词类活用更是普遍涉及。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句通顺尤其看重,分值较高,如:
(辽宁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答案:(1)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译出大意给3分;“何事”、“走”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译出大意给3分;“厉然”、“惶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再如:
(四川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1)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各1分,语句通顺2分。)(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
综上所述,各份试题基本采用“三选一译”的形式,实虚词各一题,归纳题考人物形象分析或对原文的理解或两者兼而有之,翻译题考点涉及全面。总体趋向于回归课本,同时又有所改变,尤其是一些省在题型上和形式上的变化。
通过以上对全国18套高考文言文命题思路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我们由此可以对2009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进行预测,因为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信息和秘密就隐藏在历年考过的文言文试题中。高考文言文命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完全可以从研究以往高考试题的经验中,获得下一年度命题的可靠信息。
(1)文本多元化。200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将会更自由,但仍然遵循浅易文言文的原则,相对而言,全国卷仍将主要从史书中找材料,各省市卷则更灵活。选文的文体更加丰富多彩,“二十四”史仍然被看好,写人材料仍为首选,广义散文渐入视野,述行文章开拓领域。除史传文学外,其他文体诸如散文、寓言故事、游记、小品、文言小说等进入试题,将成为高考文言文测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文本的内容也将更加类多面广,如传记文中的传主类型,除以往侧重的忠臣、孝子、良吏外,亦可能出现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另外,除正面人物形象外,历史上褒贬不一甚至反面人物也可能入题。
(2)设计灵活化。试题设计操作层面将更加机动灵活,在试题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题量和分值仍有可能再作一些调整,如进一步减少选择题题量,增加文言文语段翻译的比重和分值等。围绕各考点(常见实词不断增多;虚词考查重在迁移;文言句式注意八类,省略句式不可忽视;筛选信息,归纳要点,重中之重,切实把握),设题的方式将愈来愈多样。
(3)导向更积极。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取,还是考题的设计和知识点的涉及,都将注意体现人文精神,注重给考生以积极正面的导向。不可低估典范性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独立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而有效的导向作用,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另外,在注重日常学习的积累、加强阅读能力的全面训练等方面,试题也给予我们复习备考诸多有益启示。
★作者简介:赵华、黄美玲,湖北枝江第三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