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情绪智力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考察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特点,探讨情绪智力、心理韧性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采用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初中生学校适应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中山市三所中学的 1982 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情绪智力总体状况良好,情绪理解能力偏低,女生的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显著高于男生;(2)情绪运用在不同家庭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家庭的情绪运用分数显著高于单亲和重组家庭;(3)情绪智力各维度与学校适应、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4)心理韧性在初中生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要提升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力,既要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能力,也要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情绪智力;学校适应;心理韧性;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8-0011-04
  一、问题提出
   情商, 又称“ 情绪智力”, 是一种能够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状态,区分情绪间的差异,进而处理情绪并根据情绪信息指导个体思考和行动的能力[1]。情绪智力是梅耶尔(Mayer)等[2]在 20 世纪末提出的概念, 他们将情绪智力看作一种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的综合能力,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方面。情绪感知是指对情绪情感的感受、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情绪运用是指运用情绪促进问题解决的能力;情绪理解是指理解、分析情绪情感知识的能力;情绪管理是指熟练调节与综合管理情绪情感、促进情绪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青春期的发展特点,中学生对于情绪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仍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容易冲动,情绪呈两极性。对情绪的感知和调节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初中生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体能否获得成功与快乐的关键[3-4]。张玉雪等[5] 发现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韧性存在
  显著正相关,高情绪智力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黄岩弟[6]考察了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与学校适应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智力能够对学校适应产生显著影响。张光珍等[7]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了初中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外显问题、内隐问题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可以发现, 情绪智力会影响心理韧性的发展, 而个体面对问题表现出的高心理韧性又能促使学校适应能力的提升。由此可看出心理韧性可能在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现状, 以及情绪智力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学校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探讨提供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样本选取广东省中山市三所镇区中学的学生, 共抽取 30 个班级, 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施测, 回收问卷 1982 份。其中,男生 1055 人(53.2%),女生 927 人(46.8%);初一年级 1322 人(66.7%),初二年级 660 人(33.3%);独生子女 435 人(21.9%),非独生子女 1547
其他文献
中国哲学史上的“物”范畴和“器”范畴的含义与这两个范畴有着多变的命运。现代哲学不但应该把“(自然)物”和“器(人工物)”当作两个并列范畴进行研究,而且应该把“物理”
关于违法无效合同的不当得利返还,我国法并无明确规定.两大法系大同小异的做法是"全有全无",具体为不当得利的违法性抗辩及例外规则体系.我国《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虽然删除了不法原因给付规则,但仍可通过对第985条的扩张解释,将"全有全无"设定为违法无效合同不当得利返还的一般规则.我国司法实践则沿袭了最高人民法院在股权代持纠纷中所持的裁判立场,基于对原《合同法》第58条的扩张解释,在投资已有增值且国家不予收缴的前提下,采取了在受损人与得利人之间进行"比例分担"的返还方案.英国法从形式主义转向结果主义的最新发展、
《民法典》第406条在抵押人自由转让抵押财产的基础上,允许当事人约定限制这种自由.约定禁止转让抵押财产的,为绝对限制;约定以抵押权人同意等为抵押财产转让条件的,为相对限
在《原儒》中,熊十力一改清季以来将“三世”说诠释为“三世进化论”的现代传统,另立新说,可称其为“三世一事说”.它以熊氏改塑的经典系统为文本依据——“六经”表达了一套
本文以《乘风破浪的姐姐》和《超级女声》两次综艺文化奇观为分析蓝本,以女性形象的建构与演变为分析主线,探究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所遵循的逻辑规律,揭示女性形象、女性
清代的典习俗是发达的土地金融市场的产物.理解该时期的典习俗实践,应主要从市场-产权逻辑出发,不宜过度依赖情感-伦理逻辑.出典、回赎、找价、绝卖等行为,均体现出充分的市场理性和明确的产权边界.清代各级政权立法对典的规制,各地方——尤其浙、闽——官府对涉典纠纷的审断,也多符合市场-产权逻辑,从而有效地保护和促进了资源流通和经济效率.对清代典习俗、相应法律表达与实践的研究,有助于增进当代学界对传统经济与法律的更清晰认识,并为当代地权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
〔摘要〕基于依恋理论,探讨寄宿制小学生的亲子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重点关注师生关系的中介机制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 1810 名寄宿制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可显著正向预测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师生关系在亲子依恋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性别调节了亲子依恋通过师生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研究结果揭示了亲子依恋对寄宿制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可
这是一个特殊的恐怖表现的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对同学的恐惧并非来源于一般的人际交往或被伤害的可能,而是由于自己自我防御的心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一方面他不想伤害他人,另一方面却已经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内心因此无比的自责与愧疚,从而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终于脱掉受害者外衣,表露真实的自己,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敞开心扉,郑重道歉,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原谅,自此,来访者的恐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齐泽克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并综合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从精神分析的三个维度,即分裂、
作品类型的封闭式与开放式立法模式具有不同的法律适用方法.在开放式立法模式下,法院认定非典型作品时不能行使立法者专属的法律政策选择,而应坚持作品类型法定的缓和化,其理据在于法律规范的弹性空间与填补法律漏洞的需要.抽象的作品概念、以非物质化与技术中立的立法技术来界定具体作品类型,这使得非典型作品可通过法律解释而得到保护.作品类型的法律漏洞主要是因技术、经济因素造成的嗣后漏洞.准确识别法律漏洞是进行漏洞填补的前提,版权法上有意义的沉默不属于法律漏洞,它是指表达形式的反面——不受保护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或数学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