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实践的变革最根本的是要看课堂中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所发生的变化,最终还得看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谈点体会。
1 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1.1 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1.1 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1.1.2 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1.2 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
2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对此,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2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
2.3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与发挥。多年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3 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4 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但是新的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也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另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突出地体现汉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汉语教育规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没有了具体化和行动化,也就更谈不上国际化了。
5 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9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谈点体会。
1 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1.1 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1.1 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3)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1.1.2 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1.2 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无关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
2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之一。对此,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2.1 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2 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优势互补,不可偏废。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
2.3 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把握和处理,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与发挥。多年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已经深入人心。
3 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4 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但是新的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也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另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突出地体现汉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汉语教育规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没有了具体化和行动化,也就更谈不上国际化了。
5 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用,用的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9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