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方法:我院选择760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在10年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两组:事件组的318例患者至少出现1项心血管事件,无事件组的442例患者无新的心血管事件出现,对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中,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比值OR=2.667、1.657、1.854。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结论:糖尿病和吸烟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新发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可变因素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预后为心脑血管病。约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体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1]。单纯患有高血压问题并不大,几种危险因素的重度升高比单纯一项危险因素高度升高更加危险[2]。因而,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时要进行综合判断,但是,每种危险抑素对心、脑、肾等不同靶器官导致的损伤是否相同,至今还不清楚。我院选择760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在10年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2000年-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912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其中有14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失去了联系,12例患者因非心血管死亡,将其排除在研究范围外。最终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有760例,占83.3%,其中426例为男性,334例为女性;年龄平均为62.67±11.8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42±1.31年,有186例患者随访满十年,574例随访在5-9年之间。
1.2项目及分组 (1)住院时记录的资料有: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清肌酐、左心室质量指数;(2)进行随访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终点事件指标主要有心脑血管病死亡、新发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等[3]。根据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间有无出现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两组:事件组的318例患者至少出现1项心血管事件,无事件组的442例患者无新的心血管事件出现。
1.3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是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对两组间进行比较,以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对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比值OR=2.667、1.657、1.854。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
3讨论
本文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主要目的是研究高血压患者合并不同危险因素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4]。高血压在我国心血管病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引起脑卒中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随访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不论有无危险因素,10年心血管事件预后,主要是脑血管病,占新发心血管病的23%[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
总而言之,在可以控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血管事件与体重指数的关系不显著,这就说明,我国要很好的控制血压,在戒烟方面为主要的突破口,同时进行综合防治措施是基本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月洁,吴艳君.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01)
[2] 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段秀芳.中国人群体重指数及其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2(15)
[3] 李晗,田文嘉,刘彬,韩梅.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02)
[4] 马会利,卢鑫,杨慧娟,张丽娜,邹建宏,赵贵锋,胡桃红,陈纪林,葛均波.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J].血栓与止血学.2008(01)
[5] 钟文玲,林曙光,薛常镐,叶莺,林熙,肖泽章.福建省成人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04)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事件;可变因素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主要预后为心脑血管病。约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具体包括肥胖、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1]。单纯患有高血压问题并不大,几种危险因素的重度升高比单纯一项危险因素高度升高更加危险[2]。因而,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时要进行综合判断,但是,每种危险抑素对心、脑、肾等不同靶器官导致的损伤是否相同,至今还不清楚。我院选择760例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在10年内是否出现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为我国心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2000年-2010年在我院治疗的912例高血压患者,对其进行随访观察,其中有14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失去了联系,12例患者因非心血管死亡,将其排除在研究范围外。最终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有760例,占83.3%,其中426例为男性,334例为女性;年龄平均为62.67±11.8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8.42±1.31年,有186例患者随访满十年,574例随访在5-9年之间。
1.2项目及分组 (1)住院时记录的资料有: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血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清肌酐、左心室质量指数;(2)进行随访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以及终点事件指标主要有心脑血管病死亡、新发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功能不全、肾功能受损等[3]。根据对患者进行随访期间有无出现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两组:事件组的318例患者至少出现1项心血管事件,无事件组的442例患者无新的心血管事件出现。
1.3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是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运用独立样本t对两组间进行比较,以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对新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本文所选的患者中,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比值OR=2.667、1.657、1.854。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
3讨论
本文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主要目的是研究高血压患者合并不同危险因素对新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4]。高血压在我国心血管病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引起脑卒中最主要的因素。本文随访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不论有无危险因素,10年心血管事件预后,主要是脑血管病,占新发心血管病的23%[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事件组的318例新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中,患病人数有多到少的疾病分别为: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死亡、肾功能缺损、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事件组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基线危险因素的数量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同时调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水平、脉压影响后,得出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与血管新发时间呈直线关系,通过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每增加一个危险因素,出现新增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率就增加46%。
总而言之,在可以控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血管事件与体重指数的关系不显著,这就说明,我国要很好的控制血压,在戒烟方面为主要的突破口,同时进行综合防治措施是基本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月洁,吴艳君.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01)
[2] 顾东风,黄广勇,吴锡桂,段秀芳.中国人群体重指数及其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2(15)
[3] 李晗,田文嘉,刘彬,韩梅.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主要危险因素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02)
[4] 马会利,卢鑫,杨慧娟,张丽娜,邹建宏,赵贵锋,胡桃红,陈纪林,葛均波.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J].血栓与止血学.2008(01)
[5] 钟文玲,林曙光,薛常镐,叶莺,林熙,肖泽章.福建省成人高血压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