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具在爵士乐中沉吟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欧风格的老洋房沿街立着,奶黄色的拉毛墙面特别柔和,灯光被百叶窗剪成一条条后抛出来,大门旁边的人行道上戳着一根似乎被柏油涂得墨黑乌亮的电线杆,悬挂着的铅皮罩子路灯发出令人昏昏欲睡的黄光,这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街头的一景吗?是的。但准确地说,是茂名南路158号的爵士酒吧。他的主人就是很有人缘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林栋甫。
  酒吧前身就是吴梅森的名都酒家,林栋甫入主之后,又作了一番改造,不到一年,这里成了上海最有怀旧情调的酒吧。楼下有200平方米面积,几十套桌椅无一类同,玄关由一张粗石面洛可可风格的半桌主打,侧身倚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铸铁消防龙头,与背景的彩色玻璃屏风构成一道法租界的小景。在一丛散尾竹的衬托下,有点波普,但作为多种元素的构成,似乎也说得过去。英国式酒吧台上的一串老式灯罩将暖色的光洒在调酒师和客人的脸上,墙上张贴着十几位世界各地爵士乐“教主”的演出海报,还有林栋甫与他们的合影。他那颗光头非常有特征,也好认。
  酒吧每晚有爵士乐队演出,3小时足够让人享受。每逢周末,客满。七成以上是老外。
  “英国人认为这里富有英格兰味,而德国人把这里看作是故乡。”林栋甫经常在上海北京两地飞来飞去做节目,酒吧就由太太邢淞岚打理。她自豪地对我说,“还有一些上海老克勒,或者是爵士唱片收藏者,早早地赶来抢座位,以保证能够离乐队最近。有些老年客人——上海人称之为老克勒,他们主要靠退休金过日子,不可能摆谱,就每人叫一壶红茶,笃笃定定地坐一晚上,有时候还跟这里的服务生聊聊老上海的故事。我对服务生说,我像对待国王一样招待他们,不能因为他们消费低而怠慢了。对这里的老家具?当然,他们认为老家具非常有味,让他们想起了童年。有个台湾人,坐了两小时后,临走怎么说也要将坐过的那对椅子买走。当然,我们不卖家具,不忍割爱。”
  酒吧里的家具是很怀旧的,老式的唱片柜、老式的书柜,现在用来存放餐具和碟片、餐厅里还有一具非常典雅的化妆台,镜子上的曲线让人想起百乐门舞女的美丽倩影。
  其实林栋甫玩老家具已经有8年了,当时他把第一件中国明清老家具搬回家时,邢淞岚差点要把它扔出去,“这种郎中柜有什么用啊,满是存药的小抽屉,而且看上去油滋滋、脏兮兮的,还有一股说不清的味道。但几天后我一个人在家再细细看,莫名地喜欢上了。再后来,林栋甫又从刘海粟美术馆后面一家老家具商店搬回一件非常精美的小姐柜,这次我就没法拒绝了,像吸了毒一样,再也戒不掉了。最后家里的家具全换成中式老家具,林栋甫就在一张千工床上睡觉。现在林栋甫又发疯了,他要将原有的中式家具换成西洋老家具。”林太太兴奋了,在灯光下一脸绯红。
  在他们的影响下,林栋甫的朋友也成了西洋老家具迷。在他们的家里,公司里,都以老家具布置。有了老家具还得有配套的零部件,比如老灯具、老唱机、老的酒瓶、老灯罩、老的电影海报什么的,只要够年份,就毫不犹豫地收进来。就以门锁为例吧,林栋甫在旧货市场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麻袋从旧房子里拆下来的旧铜锁,拼拼凑凑,组装成十几把,绝对是英国的老货,全铜材质包浆锃亮。走到楼梯口,邢淞岚指着头顶一盏吊灯说:“这盏旧吊灯,淘来很不容易,要1万元噢。”在门口,老板娘又指着路的另一端:“那边的1931酒吧,也摆满了老家具,情调同样不错的。”
  爵士酒吧精心酝酿着怀旧的情调,岁月在它的灯光里凝固。每当夜幕降临,怀旧客摸到这里,挑一张坐惯了的位子,不要多说,就一个手势,服务生就会给他端来他想要的那杯饮料。略带忧伤的萨克斯就在此时吹响了,每串音符都可以引领他通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生活场景。
  “在这里,你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名人。”邢淞岚说:“像你们作家圈子里的有孙甘露、程永新、何平;港台新闻界的名记者也不少,影视界的则有王志文、赵薇、蒋雯丽、周星驰……,他们之中只要有一个来,半个酒吧就是他的了;娱乐界的就更多了,比如说F4,他们觉得这里安全,不会有狂热的追星族来骚扰他们。好像前年吧。罗大佑在上海宣传他的经典碟片全集,连着来了三天。因为他戴着墨镜,我一直没认出他来,最后他的随从对我说:罗大佑来了,你没看出来吗?”
  “你激动了?”我说。
  “没有,我们这里名人来得多,连服务生也习以为常了。谁还惊惊咋咋?”邢淞岚一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姿态。“有一回崔健来了,他非常喜欢这里的情调,兴头上还吹了小号。摇滚与蓝调在血脉上是相通的。”
  尽管表面上平静,但我还能看出来,老板娘对这些名人的到访是很在意的。在她的背后,几个青年人在布置一堂布景,美国波士顿The EndRamble~爵士乐队要来做两场名为“轩尼诗X·O原创爵士夜”的演出。
  门外人行道上,两个小姑娘手捧一把玫瑰东张西望地走过来,她们在寻找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以便把花卖出去。夜色正在降临,天边呈现出海水般的色彩,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鲜花的气息。离这里不远,是文化广场的花卉市场。铜铃声清脆地一响,隔壁东海堂怀旧吧的门被推开了,出来一个中年男人,将帽子压低后,一头扎进有点潮湿的晚风里。
其他文献
新品展示、代理招商会成特色    上花(苏州)2009年秋季渔具展暨2010钓具新品博览会的时间为2009年12月4日至6日。对于展会选择这样的时间,组委会有着自己的考虑:众多的钓具生产企业在冬季都在研发新品,为新年的市场销售进行推广宣传,而在此时钓具经销商们亦是“闲中偷忙”——了解市场,关注行情。在此时召开展会,对于买卖双方来说,都是组织产品(特别是新品)的最佳时间。本次展会的换季举措(展会放在
期刊
一、主办单位:    国际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亚细亚钓鱼联盟厦门市体育局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厦门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 厦门市钓鱼协会    三、比赛时间    2009年11月7日~10日    四、比赛地点:    厦门市五缘湾及周边海域    五、比赛项目:    第一场:矶钓 第二场:海上长廊钓    六、录取名次及奖励办法:    (一
期刊
[策划人语]     夏日是这样开始的一是一本长篇小说的开头。这潭之于学生时代,暑假,看小说。当然是长篇小说。伴着长面细的蝉声,绵绵地连了起来。  还会想起《约翰·克里斯朵夫》,艺术与一个英雄的成长——江声浩荡,自履后升起;《欧阳海之歌》,毛泽东时代的英雄的成长;《林海雪原》,小分队的故事——“小分队”,一个多么性感的组织;《苦菜花》,红色经典里的爱情经典;《铁道游击队》,驳亮枪与黑色煤炭与蒸汽机
期刊
快餐时代,谁还看长篇小说    时代变了,我们也变了。曾经一本长篇小说可以在几个人手中流传,挑灯夜战,一气读完,仍久久抑制不住心里的感动。但仿佛只是一刹那,快餐式消费的时代忽然间到来,所有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饭要吃快餐,咖啡要喝速溶,耗时耗力的长篇小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甚至有人宣布读图时代已经来临了,文字在渐渐沦为配角。而且在快餐时代里,人也不再容易感动。选择太多,时间太少。所以不少人挥一挥手,
期刊
6月7日,天气预报26℃~31℃,原计划躲在家中避暑纳凉的,没想到一早就被坏分子BASS的电话吵醒,说人已经到了,要大家一起去“鱼乐场”娱乐一把。没办法,我就这样被渔乐圈里的“黑社会”给“胁迫”着出发了。  到达钓点时时间尚早——天刚亮不久,湛蓝的海面上还微微漂浮着丝丝雾气,一阵阵清凉的海风让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早晨让人感觉天气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热辣。  停好车后,几个人立刻开始整理起自己的装备,不愧
期刊
被誉为人间烟火最后一村的阿拉斯加是个半夜升太阳的地方。每年五月到八月红彤彤的太阳要过了凌晨一点才落下,稍稍打一瞌睡后马上又挂在了天边。这是一段几乎没有黑夜的日子,阿拉斯加的人们生活在一种超现实的神奇环境中。虽位于北极附近,它的气候仍属美国西部气候特色:夏季时早晨大太阳,傍晚下一场小雨。阿拉斯加的美离不开美国西部山峦的气魄。身披千年蓝色冰装,雄伟的Meckenzie峰刺破天穹,它的顶端是金色的,中间
期刊
[2002年]  周梅森《绝对权力》、刘邦厚《走出大山》、陆天明《省委书记》、张一弓《远去的驿站》、张洁《无字》、懿翎《把绵羊和山羊分开》、张者《桃李》、李洱《花腔》、张抗抗《作女》、麦家《解密》、熊召政《张居正》、孙皓晖《大清帝国》、潘婧《抒情年华》、吕雷和赵江《大江沉重》、莫怀戚《经典关系》、冯积歧《沉默的季节》、关仁山《天高地厚》、老村《人外人》、柯云路《龙年档案》、黄国荣《兵谣》、李修文《
期刊
人生的戏剧都是如此。它们都包含着的情节和细节。但如果没有城市男女集聚,乱世或盛世,戏剧的万分便少了许多世界便更加缺乏伟大的男人,和伟大的爱情。  女人的幸福和身体有关,和男人有关。女人的生命里,便是在“情感”这一点上,显示价值。城市生活给了我们许多情感故事。我们不得不将许多人类美好的故事归于情戏,但许多丑恶也是在这样的情戏里发生。所有的情感要“有戏”,也是为了感动而创造。当有更多女人要“感动”的时
期刊
好的作品太少太少了,真的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叶辛(作家)  目前长篇小说的数量真的是不少,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那么多的长篇小说不可能读完。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长篇小说冷落,或者像某些媒体所说的没有人在读长篇小说了。我们看到几本著名的文学期刊都有了长篇小说专号,而且销量都很好。而各大文艺文学性的出版社,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已经出得少了,但长篇小说出版得就很多。这些都证明长篇小说出版发表数量繁荣,
期刊
据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和2001年,全国各地出版长篇小说分别达700部和800部,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直逼1000部。而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17年里,长篇小说创作的总量也仅有170多部。如今长篇小说一年的创作量,比原来近20年的创作总和还多几倍。只要设想一下,一年365天,几乎每天就有两部长篇小说在产生出来。有人把这种现状说成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长篇小说一片繁荣。     宣传与造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