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了教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以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就是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进行化学优质教学中重要一环,它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广大教师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①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貌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尽情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却被搁置一边,不予理睬。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进行整理归纳,逐一解决,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③搞“提问轰炸”,“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表面上看师生在课堂的问答此起彼伏,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实际却是问题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为问题而问题,久而久之反而使得学生懒于思考,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④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设计,但比较浅显,无法达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⑤问题表述过于直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和探究价值,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⑥提出的问题过难,全班学生都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等等。这些教学问题设计中存在的无效提问现象,效果可想而知。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的教师可能都知道问题设计的重要,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问题质量偏低。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计比较随意,尤其在课前的备课中,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办事,想问就问,想容易就容易,想提高就难,一味求多求全。现在教师大多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件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是否美观、是否内容丰富、是否吸引学生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课堂提问的效果如何,并非看你提问了多少个问题,问题有多难;也不是看提问的方式是否多样,而是看“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是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否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转到如何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思考“服务”,课堂教学就始终只能在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徘徊,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却无实质性改变。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 科学性原则
  化学问题的情境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事实、知识和思想方法必须是真实的,符合科学观律的,在化学问题解决中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导向是正确的。
  3. 明确性原则
  问题设计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使学生不知所云,不知所问,不知所指,然后不知如何答。只有明确问题,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和回答,达到理解掌握并且综合运用知识。
  4. 渐进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应合理有序地进行,充分考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水平,做到难易适当,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分解,按照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到复杂的特点来设计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5. 主体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听,主动学,积极地思考。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
  设计好问题是上好化学课的前提,它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必须掌握问题设计的一般原则。不能仅仅靠一两个问题进行点缀,它更需要教师灵活掌握问题提出的时机,根据教材内容、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问题如何提出,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甚至于谁来回答都需要精心设计。可以以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段,将难点进行分解,重点得到突出。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问题设计时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从基础到提高,问题之间有一定联系,不断深入提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开放性问题,从思维方法、思维途径、思维结果等方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保持和激励,学生对本堂课重难点的学习就更容易解决。
  例如1:把镁放入氯化铵的溶液中,①逸出的气体是什么?②还能产生什么气体?如何检验?③H2是Mg与NH4 反应还是Mg与H2O反应产生的?④生成的沉淀是什么物质? 能用有关NH4 水解的知识解释吗?⑤如果是浓NH4Cl为什么又不产生沉淀?⑥Mg(OH) 2能溶解在浓NH4CI溶液中,是NH4 与OH-结合成NH3·H2O破坏了溶解平衡,还是产生的H 溶解了Mg(OH)2?如何证明得出的结论?利用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思维。提高学生对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例如2:在讲授“合成氨反应的适宜条件”时,可以设计下列系列提问:为提高合成氨时的氨气的产率①是加压还是减压?为什么?②压强太大行不行?为什么?③是升温还是降温?为什么?④温度太低行不行?为什么?⑤如何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⑥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围绕化学平衡的条件依次展开,促进学生对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对勒夏特列原理进一步把握。
  例如3:在讲授“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时,设计如下的逐层提问:①如果将定义中的“或”字改成“和”字,行不行?为什么?②“熔”、 “溶”二字可否互换?为什么?③能否将“化合物”改成“物质”?为什么?④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⑤Cl2是电解质吗?是非电解质吗?还是两者都不是?为什么?⑥盐酸是电解质吗?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慢慢深入,抓住关键字词一环紧扣一环地发问,不仅对学生突破重难点、理解概念有帮助,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辩证性以及严谨的思维品质。
  在化学课堂中问题的难度要适中。问题不宜太难,也不能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过于简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但提问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问题太多必然会降低问题质量,使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课堂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张天若等编著. 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家庭小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中化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家庭小实验时
中职学校《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中职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需要的能力十分有益。为上好这门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的表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
文章分析了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作了阐述。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结扎联合宫腔纱布填塞治疗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夏邑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2例剖宫产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按照止血方
元月20日,学院隆重召开2010年科技工作会。学院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代表近40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8年至2009年学院科技工作成效,对学院2010年科技工作进行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