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的角度听法布尔讲蝉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节选了《昆虫记》里《蝉》的部分内容,这是初中孩子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第一次读科学小品文,所以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就至关重要。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法布尔在向我们介绍蝉的生命历程,可是在科普知识的背后还有什么是需要学生读出来的呢?孙绍振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怎样才能带着孩子们展开这场阅读的奇妙之旅呢?我想,找准一个切入点进行引导,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备课的时候,我发现文章多处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什么作者会列出这么多的数字,这些数字的背后又能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呢?我灵机一动,不妨以对数字的分析作为课堂讲授的切入点。
  带着学生研究这些数字,就会发现,这些数字的共同点是非常准确。例如作者在写蝉蜕皮的过程时说:“这个动作是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个小时。”“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这里的两个时间点用得很准确,说明蝉的蜕皮过程需要半个小时,而蜕皮后由成虫变得强壮则还需要三个半小时。还有蝉在产卵时,先要在适当的树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这些小小的知识点,作者细心而准确地记录下来,就是为了准确地向读者传递科学知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职责和使命。这是引导学生阅读本文的第一个层次,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篇介绍昆虫知识的说明文,语言准确,作者是一位认真严谨的昆虫学家。
  然后,我們再通过“数字”这一表象,来看看作者想向我们介绍“蝉”这种昆虫的哪些特点。比如,在写蝉的幼虫从落地到钻地的过程时,作者用了这样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立刻”“几分钟”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时间极其短暂,为什么一个生命演变的过程要这么急匆匆?这就自然引导学生关注蝉的幼虫落地后会遇到太多的危险,这个小生命的成长之路是多么艰辛,为了飞上枝头歌唱,这个小生命是怎样拼尽全力的。再如,作者写到蝉的蜕皮过程时,说到时间大概要半个小时,可是在这短短的半个小时间,蝉却表演了一种奇怪的体操。这段文字语言准确,动词短促有力,节奏鲜明,联想生动。读起来,既能感受节奏韵律之美,又能看出蝉在蜕皮时的竭尽全力。蝉只是一种昆虫,教师却可以引导学生从中看到其精神和品质,由此引导学生感知法布尔观察得仔细,联想得丰富,写得生动。这是引导学生阅读本文的第二个层次。读到这里,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在了解一种昆虫的知识,我们更是在感受一种生命的奋斗。同时学生仿佛看到一位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蝉的科学家,他不辞辛苦、耐心等候、细致观察,难怪达尔文曾经充满深情地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仿的观察家”。
  最后再来看,作者写道:“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四年”“五星期”,该怎么看待这对比悬殊的两个数字呢?作者是这样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法布尔满含悲悯与同情,又充满赞叹与敬佩,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昆虫人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不得不感叹蝉的坚毅,又不得不折服于其歌声的嘹亮和快乐。这是引导学生阅读本文的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生命,尊敬自然生命,同时也能看到一个痴迷于自然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伟大哲学家在大声吟唱着他的自然生命之歌。
  法布尔是一位科学家,准确地传递有关昆虫的知识;他是一位文学家,细致观察,不辞辛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解昆虫世界的大门;他是一位敬畏生命的哲学家,以人性观察虫性,又以虫性反观人性,用他善良悲悯的情怀感染我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崇实女子中学)
  (栏目编辑:葛  杰  周  彦)
其他文献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挖掘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1.巧设情境,感知美  课堂上,教师不妨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巧设情境,以境动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美。《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游记散文,描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情,如果仅通过文字想象,未去过该地的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因此在教学时播放相应的纪录片,会更好地激发学生感受
期刊
近日,笔者对于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之主题产生了疑惑。在现行的很多教学参考书上,该文的主题被解读为: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那么,这个结论是用何种方法解读得出的呢?是否准确呢?  从“以意逆志”到“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大家所熟知的
期刊
师:前一堂课,我们围绕着《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现象做了探讨。现在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逐渐进入文本内部。当然,文本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所以待会儿我们在探讨和解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前我们相当于把这篇课文给“解析”了,现在我们把它还原回去:由局部到整体。我来读一下课文,建议大家不看课文,就是耳朵“听”。  环节一:补充背景材料,把握“恒惴栗”心理  师:有个同学跟
期刊
整合教学跟“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精神是一致的。其核心思想是跳出单篇教学的限制,立足于大单元,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为例,谈谈在整合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专题中的四篇文章都是经典,有文言的奏章、散文,有东西方的戏曲戏剧。此外,配套《读本》上有两个相关专题:“爱情的绝唱”,一组
期刊
工作二十年,教语文二十年,如果问这二十年是怎样过来的,我归结为:迷茫守望、有模有范、滋润生命共同成长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教学,在没有计算机、复印机和多媒体等条件下,语文教学的交流也少之又少。虽然我在大学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算过关,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遵循自己初高中时代老师的教学模式,读写听说,字词句章,单向地传授给学生,每天讲得眉飞色舞。钢板天天刻得沙沙作响,油印的技术日益精通,从
期刊
统编教材的单元构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保留了文选式教材的基本特征,由若干篇单篇文章依据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组成单元;第二类也是阅读单元,但是阅读对象不是单篇文章,而是整本书阅读,如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三类以活动为主,主要通过实地访谈、调查等“参与”方式,如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后两类单元的特殊性在于,单元学习内容本身不提供学习资料,而是作为为具体的学习者预留进入教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有基于学生言语习得特点、语文学科特点、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独特的教与学的方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正常、有效、自如地运用这些基本方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既有了具体可用的操作方法,也能始终保持语文课的“语文味”,不会失去“语文性”。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来谈一谈常用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1.圈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读书时的圈点。圈点法,就是在读书的时
期刊
诗词言简义丰,一字一句裹挟着作者“层层叠叠”的情思。有些诗词与我们“相隔甚远”,理解起来当然有难度。有些诗词则是很“平易近人”,比如现代诗,似乎一读就懂,但又往往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因此,诗词教学的难题就在于,怎样从表面一点一点掀开,一层一层深入,理解诗词的丰富内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现代诗相
期刊
(接上期)  (三)“新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探析  “新型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后逐渐被推广,2012年—2018年,只有极少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偶尔出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大部分试卷采用“新型材料作文”。新型材料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社会时事型”“象征寄寓型”“哲学思辨型”“想象展望型”几种。  1.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  社会时事型材料,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为背景加工而成,命题者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师熟悉的名家之作。大多数语文教师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品评父亲如何艰难地过铁道买橘子的句段,来感受父爱的厚重和伟大”,我以往的教学也是这样设计的。  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我对课堂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备课不再先看教学参考书,尽量多素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本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立思考和教学预设,再去参阅其他教辅用
期刊